夏成鹏,陈先选,陈德委
(苍南县农业农村局,浙江苍南 325800)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因地处玉苍山之南,故取县名为苍南,素有浙江 “南大门” 之称。 苍南是温州市产茶大县之一,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733 公顷,其中正常管理的有1267 公顷,主要分布在桥墩、矾山、沿浦等乡镇,年产茶900 余吨,产值8000 多万元,综合产值达2 亿多元,茶产业已成为苍南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2008 年,“苍南翠龙茶” 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全市首批获证农产品之一;2012 年,苍南获评 “中国茶文化之乡”,苍南翠龙茶获评 “中国文化名茶”;2017 年,苍南翠龙茶品牌价值达到3.69 亿元; 五凤茶园和鹤顶山老土茶茶园分别于2015年、2017 年获得 “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 称号。
苍南县东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西邻泰顺县,北与平阳、 文成两县接壤,总面积1261.08 平方公里[1]。 苍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 ℃,平均年降水量1670.1 毫米;资源丰富,特产众多,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茶经》七之事所记:“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2]该白茶山今在何处尚无定论,很有可能在苍南鹤顶山。 《宋史》记载,在宋崇宁元年以右仆射蔡京言产茶州郡随所置场,远在清代温州黄汤产于浙南,品质以玉苍山脉莒溪所产为最佳。 清朝时已有温州黄汤,距今已有200 余年,产品行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民国时期,苍南莒溪曾设四家大茶馆,福鼎、泰顺、寿宁等县茶叶都集中在莒溪交易,上海茶商和温州津津茶馆等都在莒溪设站收购高档茶[3]。 近年来,苍南有跻身美、欧、非洲市场的玉苍山牌 “珍眉” 精制出口茶,还有多次获得金奖的苍南翠龙茶和新创五凤香茗。
苍南桥墩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融合了我国华南茶区和江南茶区茶树种质资源,是“南茶北引” 的中转站。 在20 世纪50 年代,从云南引种云南大叶茶在桥墩茶场试种获得成功,并经无性扦插繁育为各省茶区提供几百万株茶苗。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桥墩茶场驯化的种质资源,繁育出迎霜、浙农117、碧云等国家级良种,桥墩茶场也被称为 “中国良种茶树的延安”。
最近几年来,苍南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实施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快速繁育特早生良种茶;调整茶类结构,推广良种良法大力开发名优茶,名优茶生产取得突破性发展,从生产温炒青为主转为生产名特优茶为主,构建了绿茶、红茶、白茶、黄茶等多茶类产品结构。
苍南有很多与茶有关的地名,如望里镇的南茶寮、北茶寮,南宋镇的茶寮村,矾山镇的甘茶村和桥墩镇的龙井等。 苍南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内容丰富,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2012 年苍南荣获“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文化名茶” 称号。 在茶文化推广方面,苍南县从2006 年3 月5 日开始,连续多年在五凤茶乡举办温州(苍南)开茶节,发展以观茶、采茶、制茶、购茶等为核心的农家乐休闲旅游[4]。
苍南具有茶历史文化深厚、 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种质资源丰富、生产基础优良等优势条件,十分适宜茶产业发展。
苍南县茶园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当地群体种,以小农户生产为主,管理粗放,间作套作较多。 茶树冠上绿叶层轻薄,断行缺株现象严重,茶叶产量、质量都不高,效益低下。 桥墩南山头村有约33 公顷(500 亩)、 八亩后村有近66公顷(1000 亩)老茶园急需改造换种。
全县茶叶种植品种以本地群体种为主,引进的品种有乌牛早、 福鼎大白毫、 平阳早香、 龙井43、迎霜、白叶一号等,但是种植面积都不大。 近几年受福鼎白茶的辐射,茶农改种福鼎大白毫品种逐步增多。
全县茶叶加工基本处于小规模、 家庭作坊式生产,设备老化,加工技术落后,操作不规范,造成茶叶品质不稳定。 全县第一批制茶企业,存在厂房老旧、设备落伍等问题,急需更新换代。
苍南翠龙茶、五凤香茗虽获得不少荣誉,但在温州市甚至苍南县内的知名度却比不上周边县的泰顺三杯香、平阳黄汤等,更比不上邻市的福鼎白茶。 品牌包装、品牌文化、品牌宣传等依靠政府投入的较少,企业自主进行,难以为继。
苍南现有的几家茶企综合实力不强,除两三家企业偶有对外收购茶青,其他生产主体均以自产自销为主,对周边的茶农带动力较弱,辐射影响力小。
苍南县政府对茶业种植管理、 加工销售投入的扶持力度不够,未设立茶叶发展专项资金或从产业化资金中切块用于茶叶发展,以及由于苍南县土地性质造成茶企建设用地难批,影响了茶企的融资和发展,制约了企业的做强、做大、做优、做精。
一是更新改建高质量绿色茶园。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相对连片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撂荒山园、开垦 “四荒地”,集中连片发展标准化茶园。 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等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按照 “绿色、规模、集约、标准” 的原则,把握 “整地、栽植、管护” 三个关键环节,通过无性系良种良法栽培技术、标准化茶叶生产技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采剪等一系列技术集成,建成一批高质量绿色茶园。 二是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茶园建设。 加快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示范基地。 加强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中心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行以施有机肥为主的栽培方法,严格执行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的绿色食品操作规程。 强化茶园管理,推广生态优质有机茶园、标准茶园管理技术、规范栽培技术,推广和普及茶园机修、机采工作,减少生产用工和生产成本,提升现代化发展水平。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 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茶园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中,促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为全县茶叶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为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和质量稳定提供保障。三是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茶园,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为打造区域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高质量现代化茶产业。
一是茶树品种结构优化,维持目前温州早茶种(如嘉茗一号)为主导茶树品种,适当引进适合加工红茶和白茶的品种,做到特早生、早生、中生良种搭配,形成科学合理的多品种结构。 二是茶叶品类优化,在季节上,春季重点发展名优茶,夏秋季重点生产大宗茶和原料茶;实施高、中、低档茶产品协调发展战略,稳步提高单产,提升高档茶品质,扩大中档茶比重。 三是要重点打造苍南红茶、苍南白茶,加强科技投入,在质、量上需要有重大突破,加强宣传营销,努力将之打造成国内红茶、省内白茶的顶级产品,并通过苍南红茶、苍南白茶提高整个苍南茶叶在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巩固发展苍南翠龙茶,要突出 “香高、味醇、形美” 特点,努力将之打造成浙江名优绿茶的名牌早茶。
苍南县需要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创建、宣传和保护力度,加强区域公用品牌服务能力建设,做大做强 “苍南红茶”“苍南翠龙茶”“苍南白茶” 区域公用品牌。 一是生产源头控制。 在种植和基地管理方面实现规模化、生态化、机械化和标准化,支持建设标准茶园。 二是加工过程控制。 在采购方面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储备,实现流程化、电子化,达到采购储备全程监管可追溯;在加工生产方面实施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生产,支持创建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在仓储及物流方面,实施自有仓储核心城市布局,核心城市配送+第三方物流模式。 三是产品营销推广。 在保证传统渠道的基础上,产品营销走 “互联网+” 新思维,实施区域O2O、B2C、B2B 等,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重点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完成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打通从种植、采购、加工、生产、包装、仓储及物流、品牌推广、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 同时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反哺产业各环节,有效推进产业标准化生产。 四是品牌宣传推介。 树立大品牌的视野和高度,从精神、情感和文化的方向,深度挖掘茶叶品牌的内涵,借助专业机构对茶叶品牌的策划、建设、传播和发展进行全程、全面的整合和提升。 品牌推广实施线上自有平台及广告+线下传统媒体立体化传播。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茶叶年会、 学术研讨会及各种宣传活动; 鼓励和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 茶博会、 农产品展销会等各种平台开展品牌宣传和推介活动; 到国内茶叶销区城市召开专题推介会或者冠名重要的茶事活动,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以五凤茶园和鹤顶山茶园为重点,推出茶休闲、茶体验、茶养生等茶元素旅游产品,让旅客在游茶海、观茶景、学茶艺、听茶歌、品茗茶中,丰富旅游体验内涵。 同时,还应强化茶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的融合,加快苍南本地茶产品进茶楼、进酒店、进超市、进景区景点、进游客中心的步伐,使苍南茶产业基也得到长足融合发展。 二是加大宣传,开展茶事活动。 开展具有浙江南大门印象的“评茶”“斗茶”“全民饮茶日”“茶叶论坛” 等活动,挖掘、整理苍南茶文化,讲好苍南茶故事;创作具有苍南特色的茶歌曲、茶宣传片、茶丛书专辑等培育苍南茶文化精品;修制定苍南黄汤茶地方标准; 鼓励行业协会以“苍南翠龙茶” 品牌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集合政府、茶商、茶农和导游力量合力促进茶产品营销,促进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共生共荣融合全市茶业资源,助推茶产业发展[5]。 三是加大茶文化挖掘深度。以县茶文化研究会为基础,保障为全县茶文化和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挖掘苍南茶文化和茶叶生产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苍南实际,探究黄汤茶历史和茶经中 “白茶山” 考证课题,调查境内古老茶园(树)情况,摸清苍南境内古老茶树分布状况,保护现有古老茶树资源,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库,为研发本地优良茶树品种,指导茶产业结构调整,传承苍南县评为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提供基础支撑。
制定出台《苍南县茶产业扶持办法》,着重在品牌建设、新发展茶园、茶园低改、茶企建造优化、茶机购进、新产品开发、市场网络建设、人才引进等环节予以支持。 优先支持茶叶加工企业设施农用地需要;搞活土地流转机制,逐步使分散的茶园,向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茶企茶农集中,规模化集约化扩大茶园面积;整合各级强农惠农资金,积极扶强扶优,重点在品牌打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申报、金融抵押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集中精力培育壮大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通过多种途径、 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各方面的茶叶专家为苍南县茶业发展献计献策和提供咨询服务,如可以建立 “苍南县茶产业发展专家组”,聘请省内外知名茶叶专家担任苍南县茶产业发展的顾问和专家。 二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对企业引进人才实行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引进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 三是加强苍南县茶叶专业人才培养,健全基层茶叶技术推广体系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机构,大力开展基层科技人员、茶厂工人、茶农、茶商等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快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和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