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润芝 岳长青 刘瑛 吴林倩
摘要:高校教务人员是教学活动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队伍建设的专业化程度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建立一支稳定、专业的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十分必要。本课题基于高校教务管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初步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务员 管理 专业化建设
一、教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明确高职院校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对职教质量高要求传递到学校层面,就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核心,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个运行顺畅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一支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在这个背景下,作为教学管理队伍的主力军,教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目前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对教务管理队伍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只强化在教学中的质量把控,注重一线教师队伍建设而忽视教务管理。然而实际教育管理中,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会直接表现为整个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并进一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化教务管理队伍,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务管理团队激励机制,将为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教务管理队伍建设现状
1、工作压力大,时间长
通常情况下,高校教务人员承担着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人员少却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在工作内容上涵盖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计划、编排课表、计算教师工作量等多个方面,也包括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学籍管理、网上选课、教材征订、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论文管理、毕业资格审查等,内容复杂且繁琐,需要教务人员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教务人员因此普遍拥有较大的工作压力,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琐碎的事务上,却难以获得认同感,在高校人才济济的环境里,心里难免会感到失落,由此就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1]
2、待遇较低,激励较少
高校教务人员虽从事繁杂的工作,并为此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普遍薪资水平不高。此外,教务员从事的工作为行政辅助性质,强调其服务性和中介性,取得的成绩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岗位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考核指标和制度不完善,对教务员无法做到定期、定性、定量考核。像辅导员系列都会开展一系列比赛,拥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激励措施,但在教务员队伍中,这一方面长期得不到关注和提高,从而导致教务员队伍在高校中普遍有被边缘化的现象。[2]
3、队伍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大
由于教务工作的性质、内容以及待遇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教务员队伍的稳定性比其他教职工要差,流动性较大。一些高校为了工作需要,强制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从事至少一年的教务工作,但大多数都将教务工作作为跳板,从工作之初就做好了申请转岗的计划,这种现象不利于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更不利于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教务管理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分析
1、工作定位边缘化,对教务管理队伍建设重视度不够
高校长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放到了一线教学上,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教学具有重要支撑与保障作用的教務管理工作,作为教务管理一线的教务人员则被称为“教辅人员”,并且教务工作长期被误认为是含金量低、专业化程度要求不高、可替代性强的工作。教务管理岗位很少竞争应聘上岗,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随意性较大,多数教务人员没有教育学和管理学专业背景,加上学校对教务工作认识不到位,导致很少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或提供进修机会。因此,教务管理队伍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下面以我校教务管理队伍为例,分析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根据我校2019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统计信息,具体分析教务处及各院系共计24位教学管理人员的情况,发现我校教务管理队伍具有如下结构特点:一是年龄结构偏于老化,被调查者中,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偏低,只占到21%;二是职称结构整体比较高,职称结构是一支管理队伍总体水平的反应,被调查者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58%,而初级职称比例只占到13%;三是专业对口比例较低,我校教务队伍100%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其中研究生占比25%,但专业结构中具有教育管理类专业背景的只占42%,一般来说,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其从事该工作的基础越好,在岗位上越容易获得成就。从调查结构上看,我校教务管理队伍中具备教育管理类专业背景的人员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务管理队伍中专门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教务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综上,我校教务管理队伍主要问题一是年龄结构偏于老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教务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二是缺乏专业适合的专门人才。因此,学校急需培养一批具有教育管理类专业背景的年轻教师加入教务队伍中,确保学校教务管理工作更加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2、制度机制不完善,对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保障度不够
首先,人员配置标准无章可依。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对于教务管理人员,从国家到省到学校,目前尚没有专门的队伍建设文件,岗位设置相对较为随意,有的院系一个专业一百多学生时是一个教务人员(教秘),发展到多个专业、近千名学生时仍然是一个教务人员(教秘),存在着干多干少都一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
其次,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务管理工作本身琐碎、繁杂、事务性强的特点使得不少人对这项工作心存偏见,再加上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与细则,他们的工作质与量很难得到真正认可,影响了教务人员的积极性。
再次,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务管理工作的成绩往往是隐性的、滞后的,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他们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大大影响了教务队伍的稳定性。
最后,晋升渠道不通畅,无论是职称晋升还是职务晋升,难度都高于其他岗位。日常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了教务人员的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同时,教务队伍中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较低,科研成果薄弱,职称评聘方面毫无竞争力;教务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了教务工作出成绩难、出亮点难,反而失误的概率较大,在职务晋升方面几率更低。加之学校缺乏人员流动的合理渠道,难免出现有一部分教务人员人在岗心不在岗的现象,降低了教务管理工作质量。
3、培训体系不健全,对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支持力度不够
专业是人们从事的职业必须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一定标准的相关专门知识和技术。所谓专业化,概括为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3]高等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是指管理队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熟练地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并具有靈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具有创造能力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4]
因此,要想切实提高教务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提升他们的工作业绩,从而提升工作成就感,并最终提升整体管理绩效,实现教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是一个必然途径。然而,目前高校对教务管理队伍的培训都基本处于搁置状态,学校层面缺乏相关队伍建设规划,更无系统培训方案与计划。与专任教师相比,教务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的机会太少,这也是造成他们对职业前景感到不乐观、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加强教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策
1、提高教务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想意识
一方面,学校各级领导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体现与保障,营造一种人人了解教务、关注教务、支持教务、信赖教务的良好氛围,方能吸引优秀人才到教务队伍中。
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务管理岗位的设置与人员配备须更加慎重与规范,提高准入标准,要转变以往认为不论学历高低、能力大小、素质好坏都能干教务管理工作的陈旧思想,更不可将教务管理岗位作为解决教师岗位不合格人员的安置岗。学校应尽快出台相应文件,通过公开竞聘方式从教师队伍中择优选用教务管理人员,把严入口关。
2、建立健全教务队伍的人事管理制度
一是明确教务人员配置标准,解决同酬不同工问题,平衡好教务管理各个岗位的工作量。
二是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岗位考核标准与细则,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要体现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管理评价思想。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务管理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建立教务管理人员评优评先体系,对管理工作突出的给予提升机会或优厚待遇,并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创造条件,给予相应政策倾斜;鼓励并资助教务管理人员立足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积极营造“做事有奖励、混事有压力”的工作氛围。
四是优化职称评聘制度。教务管理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职称评聘制度不合理有关。高校中大多数教务人员都属于专业技术职称序列,承担着繁重的教务工作的同时也分担着专业相关的授课任务。然而,即便如此,职称评聘却很少考虑到教务人员的尴尬处境,很多评价指标的设置明显倾斜于院系任课教师,教务人员无论跟专任教师还是辅导员都没有竞争优势,因此职称晋升的通道异常艰难。
五是疏通教务人员流动渠道,解决其职业前景模糊问题。教务管理工作事务繁杂、面广量大责任重的特殊性使得教务人员普遍感觉压力大、出路窄,“干得好的不让走,干得差的没处去”。学校应建立合理的人员流动和晋升渠道,如连续几年业绩考核优秀的,职称晋升给予政策倾斜,或职务晋升给予优先考虑;干满几年,考核合格的,根据个人意愿,可优先推荐转岗,或安排进修机会;也可设定某些中层岗位,指定从教务管理队伍中选拔干部等,切实激发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动力。
3、完善教务队伍培训制度
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是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发展后劲、拓宽发展空间、提升整体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要将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列为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考虑,制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并加强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培养他们不仅“低头走路”更能“抬头看天”。
五、结论
教务管理队伍是高校诸多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应给予高度重视,以发展的眼光、开拓的视野、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务管理队伍,从而高质高效地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持续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尚,张伟.浅析高校教务员职业发展现状和职业倦怠原因[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0):132-134.
[2]何嘉静,张绍合.浅谈加强高校教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管理谋略,2018(1):157.
[3]喻太红.关于推进高校教务员队伍专业化的思考—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09( 8).
[4]刘婕.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杨润芝,1988.10,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