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索

2021-01-03 04:54张容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张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又重新回到教育育人的视野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多次就劳动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我国的教育方针对于教育目标的论述也由原来的“德智体美”“四育”转变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逐步热络,纷纷有研究成果见诸报端,但总体上看,当前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前期积累的对劳动教育的系统化研究不足,特别是很多作品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涉及较少,实施路径也多停留在一些传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如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任务,促进人才培养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等方面鲜有提及,从劳动教育实践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如何克服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面临诸多挑战。

一、新冠疫情常态化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

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在实践中使学生与自然、社会建立联结,进而激发主动性、创造性。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迅速席卷全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经过党和国家正确部署,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抗疫,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局部疫情仍有反弹,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国高校基本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但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成为持续性的任务,大部分高校实行“非必要不外出校门”管理模式,对于学生开展校外活动实行严格审批,尽量减少聚集性实践活动,在校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也要保持一定社交距离。部分合作企业共建的教育基地、实训场所也难以落实原定的教育计划。劳动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劳动教育开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实践特性被削弱,群体协作难以实现,无法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联结。

二、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尤其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探索,对于推动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劳动观念,培育劳动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高校作为针对青年大学生系统性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使命。按照这一精神指引,有利于高校开阔思路,把推进劳动教育政策方针在高校落实落细,不断推进劳动教育向前发展。

二是推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改革发展点明了道路,对深化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充实劳动教育内容,提高劳动教育实效,系统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现实需要。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勤奋劳动,勇于创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劳動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对教育引导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投身劳动,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进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劳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历史文化和传统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劳动教育普遍不受重视,缺少劳动教育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不健全,课程设置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严重弱化。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劳动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承担着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学校要确保劳动教育取得成效,就要开展顶层设计,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形式,设立相应管理部门,组织教育力量,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并提供教育保障。但是就整体来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课率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真正调动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需求和动力。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窄化

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路径是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在高校调研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缺少劳动教育专门课程,往往以校园卫生值日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相关活动替代劳动教育课程,重视劳动活动本身,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由于缺少必要的场地,以劳动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说教式劳动课为主,缺少劳动教育的实践功能,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育内容窄化,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指导不足

当前,专职劳动教育指导教师不足是各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普遍短板。现有的指导教师往往都是辅导员、教务员或者其他相关专业教师兼职,缺乏专业的指导能力。一方面,这与现有的师范类院校在培养教师时,未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必修课程,提高未来教师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从事劳动教育教师的重视和培训不足有关,未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从事劳动教育。解决好劳动教育师资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

三、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

(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劳动教育课程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育人的完整体系。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这需要要科学规划,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从课程建设、资源配备、人力保障、管理考核等方面,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实施机制。[4]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劳动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以课程为重要载体,明确课程目标,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方式,完善课程评价方式等,探索劳动教育独立课程。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价值观蕴含的劳动价值观念、新时代劳动精神等内容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劳动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还要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相联系,发掘专业课程当中的劳动教育价值,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将专业技能在劳动实践当中去检验和创新,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改造思想。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体验中获得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二)整合各方教育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构建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需要汇聚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育人力量,深化教育资源供给,提供全方位保障。系统化开展劳动教育,学校责无旁贷。学校在劳动教育当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要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劳动教育资金、场地等资源保障,深化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劳动教育体系,配齐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教师,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家庭成员要转变传统观念,正视劳动教育的价值,支持学生在家参与劳动教育,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和事务管理,让学生体悟劳动艰辛、感受劳动快乐,培养学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同时还要充分发掘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多方合作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课堂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劳动教育不等同于劳动,更加注重劳动所带来的体验和思想认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认识和界定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是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逻辑起点。[5]除了劳动本身外,劳动教育还要发扬劳动在促进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所蕴含的物质和精神内涵。高职院校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任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以日常生活劳动、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为主要内容,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相宜开展。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6]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受到疫情防控影响,要注重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实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四)规范劳动教育形式,确保劳动教育安全

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的开展就要围绕这一目标,针对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不能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方式甚至获取私利的手段。要確保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还要正确处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关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体验获得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强健体魄,提升劳动审美能力,促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安全教育,在劳动实践开展前要正确评估劳动风险,建立劳动安全风险防控预案,在实践过程中,要提高安全风险意识,遵循劳动流程和劳动规范,确保劳动教育安全,取得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J].求是,2020,(6).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N].人民日报,2018-9-10(1).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N].人民日报,2018-9-10(1).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0):7-11.

[5]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6]邵泽斌.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N].中国教育报,2019-04-09(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 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建设项目。]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热爱劳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