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的美学建构

2021-01-03 14:11陈尤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际遇李商隐意境

李商隐的性格多愁而敏感,在其漂泊坎坷的身世之下,对晚唐的时代悲剧更有切身感受。在其内向的性格之中又有着正直的一面,在其文学创作之中,给人一种朦胧的美学特质。因此,李商隐在其诗中所寄寓的不仅是爱情、人生遭遇,还有深刻的人生感慨。探讨李商隐晚年所做的诗歌《夜雨寄北》,即可发现其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

一、《夜雨寄北》意象表现的美学特质

《夜雨寄北》中意象表现丰富且繁杂,给人一种冷清悲凉之感,透露出一种孤单凄凉的意蕴。这除了与李商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幕府浮沉的人生际遇及晚唐社会的萎靡对士人的影响外,还在于其在诗歌的构建中能够将客观事物与情感世界间相联系。在《夜雨寄北》中,其意象被孤单冷清的悲凉气氛所包涵。在描绘巴山夜雨这般景象时,都从离别与相聚的角度进行刻画。秋雨落满池塘的清冷使得作者联想到昔日佳人在旁夜聊的场景。因此,这般冷清的景致之下,又带有一丝暖意。在李商隐所创作的意境之中,诗人暂住巴山看到秋天的夜雨灌满池塘,回忆起昔日佳人,心中不由得涌出寂寥之感。此诗中的“君”为李商隐的妻子“王茂元之女”,而作此诗时正是“王夫人”离世之际。李商隐与王夫人的感情生活是美满的,但由于牛党之争导致诗人无法得以赏识,仕途不顺使得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及心上人的思念变得更加深重。但由于唐朝时爱情不被当时的观念所融洽,因此李商隐难以将内心的情感直接倾述,只能寄情于食物,因此《夜雨寄北》中的诗词意境充满了朦胧性,同时在现实的摧残之下,导致其诗歌中的意境又充满感伤性。全篇诗人的思绪跨越了时间与空间,虽然是以秋天的景致为代入,但是在夜雨之下却透露出悲凉的气氛。诗歌中对景色的描写并没有着重刻画,而是集中笔力在诗人的情绪色彩之中,让人倍感孤寂。而诗人的心灵也总是徘徊在伊人离去的意绪之中。不过李商隐在创作之时,并未将此苦痛直接灌输给观者。而是悠悠地讲述着夜雨涨满池塘,回忆起当年夜话时候场景,因此这般景象中的情感内核是悲壮的,情绪的表达是细美幽约的,在那细腻的情感中巴山夜雨也成了一丝情愁。便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给予人一种凄美的美学感受。

二、《夜雨寄北》意象表現的艺术效果

《夜雨寄北》中,虽在景致上以视觉感受为主,但是却又有着多重的感官感受。这种感官感受不是以真实的景致提供的,而是虚幻意境所造就的,而回忆所造就的意象又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感,强化了意境的渲染。李商隐在创作时经常会以梦境造就意境,在《夜雨寄北》中,从爱情诗的角度来看,虽未直接写出梦境,但是也写出回忆中与佳人相聚时无话不谈的景象。李商隐曾说:“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在虚实幻灭间展现给读者的是相互依恋的图景,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这种场景又融合了前文中“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景致,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意境。是因为巴山夜雨所以才引出在当时相同环境下不同人、事间的感受,而不是突然的福至心灵。在下阕中,作者写的回忆场景,其中“共剪”二字更是融合时间、人物,给人一种动态的鲜活之感。为何是共剪?其一,“共”字是形容两个人,在艺术上采用了范围副词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其二“剪”字又是用了动词,呈现陌生化艺术特性。用“共剪”二字形容蜡烛烧掉,以动态的变化将两人的相处时间消逝速度表现出来,给人一种恍惚的朦胧之感。剪掉当然比熔化的速度来的更快一些,在陌生化的词汇间描绘画面,给人在审美视觉上有一种新颖之感。在这静态的景观之中穿插动态的场面描写不仅有利于增强诗歌的画面和回忆的真实感,而且还丰富了两人“夜语”的画面信息,烘托了一种温馨暖和的气氛,扩大了画面的整体表现力。随后在下文中又写“却话巴山夜雨时”,与上阕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相照应,使得诗歌情感得以深化。若只是单调的刻画两人相处时的细节,那么便不如“巴山夜雨”来的有感染力。诗歌虽以画面为主,但是在上下阕中相互照应重复,则另有一番风味。

三、自我意识抬头的心灵描绘

《夜雨寄北》创作于晚唐,此时的社会对文人并不重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诗人们更是罕有进入统治阶级的高层。在志向难以抱负的境遇下,诗人难以怀有苦闷之感,李商隐更是如此。《夜雨寄北》意象的凄美氛围,与此时诗人悲痛的人生际遇是相关联的。但痛苦的是,这是晚唐的国势所趋并不是李商隐的单独遭遇。晚唐时期,政治腐败昏暗、人才不出的现实环境,底层士人更是报国无门。在此际遇之中,李商隐诗词中的悲苦意象便不难理解了。“君问归期未有期”何尝又不是李商隐对盛唐壮景的一次追忆。也正因诗人们缺乏改变现实的能力,中唐时期文学中重功用的文学风气难以成为主流,不被普遍接受。李商隐诗歌中的心灵化倾向也正是对诗词功用消除后,自我意识的抬头。因此,在其诗词中意象是灵动丰富,随心所欲的。如果将《夜雨寄北》看作一首爱情诗,那么其笔下的场景多少蕴含了诗人对佳人的眷恋与追思。但将《夜雨寄北》看作一首政治诗,那么其诗词中多少包涵着其对国家的政治理想。“君问归期未有期”,本身便有着相对立的矛盾,虽心中希冀“归期”,但是实际上却是“无期”,无论是从国家大势还是个人的理想际遇而言都是这种观景。因此多少蕴藉着一种对政治的非议与自嘲之感。其次,“巴山夜雨涨秋池”从表面上看意境,不再是“文以载道”的说情析理,而以景观题,联系下阕“却话巴山夜雨时”,那么诗人谈什么可以在寒冷的秋雨夜谈那么久?有谁那么知心陪伴夜话?联系李商隐的际遇便可知,此时李商隐去到四川不再有居徐州卢循正幕府时那般踌躇满志,甚至同僚断绝了来往,不过李商隐还有一好友“温庭筠”,这也是其唯一书信联络的好友。温庭筠在政治上与李商隐遭受同样迫害,因此便不难看出在此冷清的意境之下,两个同命相连之人“共剪西窗烛”,又何尝不是诗人自我喟叹,与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注。同样还有所体现的《寄远》:“嫦娥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因心取境,心灵化的倾向下联想,使得意境产生艺术的异化。

四、儒、释、道的意境建构

唐朝是中国古代道教兴盛的时期,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对唐诗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李商隐在济源时曾学道两年,并深受道教影响。而道教对自然环境又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道教中倡导庄子的自然无为、修仙成道等的观念。尤其是在写虚实间的境界变化中,深刻着道教的思想。而在李商隐晚年时,政治理想几乎破灭,夫人王氏离世,李商隐的思想上又趋向于佛教。在《题僧壁》中,李商隐便表现出了对佛教的狂热“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而这佛理在李商隐的意识中又与道教思想形成新的艺术化思维,使得李商隐的诗歌中呈现儒、释、道相融合的思想现象。在《夜雨寄北》中,便体现了执念、虚幻、现实、释然等多种意象。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李商隐服务自身的想法与感受,无论是自然还是想象中的虚幻,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寄托。因此,这首诗本身便具有现实与虚幻间的双重变化,在解读《夜雨寄北》时,无论是将其认作寄内诗还是寄友诗,都存在着争论性,多议性也意味着本首诗歌本身便是开放性的,不受题材束缚的,这与释的意理是相同的。而诗中借助众多的生活物象包括蜡烛、窗户、巴山、夜雨、池塘组成的迷茫的意象,营造出的朦胧美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此外,《巴山夜雨》中启用了反复的字词“巴山夜雨”,形成了情感的共振,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由实构虚,将追忆与自然实景相融合,与“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朦胧诗歌意境相一致,在下阕的想象中,诗人巧妙地将过去与现在相融合,不仅富有艺术更给人一种深刻的思想回味。

《夜雨寄北》中的自然物象与诗人主观情感间并无必然的关联,但在此诗歌中诗人以“追忆”为相联,为“巴山夜雨”增加了鲜明的隐喻色彩,而这种隐喻色彩不仅来源于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悟,还来源于对生活际遇的情感深化。因此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不但在意境上具有朦胧美,还具有言近旨远的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吕美生.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司空图“思与境偕”的美学韵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46-51.

[2]朱纯深,崔英.从词义连贯,隐喻连贯与意象聚焦看诗歌意境之“出”——以李商隐诗《夜雨寄北》及其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0(01):57-64.

[3]诸葛忆兵.文人诗的抒情传统与《夜雨寄北》[J].语文建设,2002.

[4]陶文鹏.论李商隐诗的幻象与幻境[J].文学遗产,2002(05):30-44+146.

[5]董乃斌.超越时空的心灵契合——论何其芳与李商隐的创作因缘[J].文学评论,2002.

陈尤华,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际遇李商隐意境
嘲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郎世宁的际遇与转折又如何创造出独特的郎式写实风格
石榴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
我们时常宽己苛人
青春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