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过助残志愿者。那次在残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在广场上戴上印有“青年志愿者”字样的绶带,拿上厚厚一摞彩页,见人就发,并且给咨询者做好耐心的讲解,告诉他们残联办公室的电话等。很多路过的人对我这个走路一瘸一拐的志愿者充满了好奇,有的还没有等我走近,就主动过来跟我咨询有关事项。其间,很多残疾人朋友也来到活动现场,有的在了解活动的初衷后,甚至也去残联的展位前出示自己的残疾证,要跟我一样做志愿者。如此一来,我们六七个残疾人志愿者就成了广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当电视台记者把摄像机和话筒对准我,要我说说自己的感受时,我略微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我就是通过残联的创业扶持项目创业成功的,所以我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多了解外边的世界,勇敢地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解决起码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天生的不便我们选择不了,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成为社会的栋梁!”当看到这个采访视频在电视上播出时,我突然觉得两天的奔波劳累是那么值得——第一次当志愿者,不仅得到了认可,还真的帮助到了大家。
大一暑假,我报名参加了一对一帮扶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因为疫情,原本的21天线下活动最后以网课形式进行。分派给我的孩子叫娜娜,父母都在意大利,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和一个3岁的妹妹。我们第一次视频的那两个小时里,她把手机丢在床上,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她的奶奶告诉我,娜娜上学三年从未主动开口喊一句老师,每次妈妈与她视频通话,她也总是扭头就跑。我深知她缺少父母的陪伴,在性格上难免孤僻内向,但每一个孩子都该是阳光下的天使,给她送去一丝丝温暖,正是我们身为志愿者的责任。于是之后的20天里,我每天发给她我拍下的生活日常,和娜娜分享内蒙古的朋友寄来的明信片,说起南京盐水鸭的味道、海南的椰子……我渴望娜娜从我的话语中见到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也希望她能走出自己的内心,去拥抱这个本该属于她的广阔天地。一直到第13天,娜娜第一次主动来找我,她问:姐姐在吗?并发给了我一张月亮的照片。“姐姐,”她说,“我在月亮里找到了兔子,还看到了一片很好看的云。”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我总觉得虽然是我们在帮助这群孩子,但他们也同样给予了我们温柔。
我的志愿者经历可能比较特别,我是一名“讲龄”已经超过8年的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博物馆一直伴随我成长,几乎形影不离。我从小就喜欢“研究”历史,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到寒暑假我就去首都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员。每次带着观众参观时,我就特别有成就感,有趣的故事讲述、轻松的语言表达,让古老文物和我们眼前的生活一下拉近了距离,不仅小学生们喜欢听,连一些叔叔阿姨也围着我特别安静地听着,让我特别开心。虽然做好一个讲解员,从起初的查阅史料、了解文物背后的史实,再到融会贯通地进行讲稿梳理、反复练习,整个过程非常辛苦,但我也收获了知识的积淀、成长的经验、广阔的视野和人生的美好体验。博物馆志愿者,是我打开人生的一种有趣的方式。
在敬老院做志愿活动时,遇到一群可爱的老奶奶。那天是一个老奶奶81岁的生日,她的三个小姐妹都在悄悄准备生日惊喜。很荣幸,我能帮助老奶奶吹气球、剪彩带,并布置现场。在厨房,三个老奶奶利用敬老院有限的材料,给寿星奶奶做了一个小型的蛋糕。这个蛋糕,没有蛋糕店里的精致,内馅也没有豪华果肉,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層蛋糕胚,外面涂上一层薄薄的奶油加蓝莓果酱。蛋糕上唯一的装饰是上面的四个摆件——不同形态、但都是笑着的小精灵。寿星奶奶看见蛋糕时,眼泪盈满眼眶。这个小小的蛋糕承载了老奶奶们对寿星奶奶的爱与祝福。老奶奶们说,无论生活再苦再累,也要笑着好好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