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遇熟语文化内涵研究

2021-01-03 20:15:10张慧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张慧敏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境遇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境遇对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境遇熟语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经验和文化,逐步创造出来的。因此,对境遇熟语及其丰富文化内涵的探析是很有必要的。

1 境遇熟语界定

境遇可以分为顺境和逆境。境遇熟语是以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遭遇为中心义素的熟语,反映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文化认同。因此,把境遇熟语可以分为顺境熟语和逆境熟语两类熟语,本文对这两类熟语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资料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逆境这一方面的熟语较多,这类熟语描述了逆境中的各种形态,也申诉了人生中面对这种情境的态度。

2 境遇熟语语义类型分析

2.1 顺境熟语

2.1.1 与“福”相关的熟语

(1)求福有福,求寿有寿。“求福有福,求寿有寿”出自王世贞的《金瓶梅》,意思是祈求福,福气就会来到;祈求长寿,长寿就能够实现。多福多寿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渴望的东西,从这个熟语中就可以看出人们向往的是多福多寿的美好生活,期待美好的未来。

(2)时来福凑。“时来福凑”是机遇推动福至,福气伴随着机遇而来。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真是时来福凑,……撬起石板,乃是盖下一个石槽,满槽多是土砖块一般大的金银,不计其数”,从中可以看出,时运来了,福气也就都来了。古人认为,机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就出现了与其相关的一些熟语。

(3)飞来福。《易林》:“飞来之福,入我居室,以安吾国”,这句话说明了突然到来的好福气能够带给一个国家安稳的生活,因此,无论是哪种福气,既然降临到了自己的身上,就要懂得珍惜,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惜福”。

2.1.2 与“富”相关的熟语

(1)暴富。《五代史·安重荣传》中记载:“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按:《博雅》:‘暴,猝也。’”可见,暴富是突然的富裕,是一种惊喜。

(2)忧人富。既然有人富裕,相较之下就会有人贫穷,这个时候富者会招来一些羡慕,更有甚者会招来嫉妒。《灵枢经》中记载:“少阴之人,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少阴之人”就是气质偏于阴的人,意思是,“少阴之人”看见别人过得好了就会愠怒、生气,其实也就是担心别人富贵了。

(3)富从俭中来,学自勤中得。有人富裕,有人贫穷,这种贫富差距固然有一些命运的成分,但是结果贫富与否也与自己的努力程度分不开。于是古人就总结了“富从俭中来,学自勤中得”这样的生活哲理,指出能够富裕是有原因,有方法和渠道的。

2.1.3 反映“安稳和顺”的熟语

安稳和顺,是每个人都希望的状态。关于安稳和顺的熟语,属于顺境,在这里又归类为得到与满足、安稳和顺利以及清闲之境。

第一类是得到与满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满足就不会欺辱自己的身体,知足常乐应该是我们应该懂得并践行的人生准则;第二类是安稳和顺利,如“安居才能乐业”“安常处顺”等;第三类是清闲之境,如“闲心生巧心”“闲中觅伴书为贵,身外无求睡为安”,一方面,人们非常喜欢清闲这种状态,另一方面,人们又在常常在清闲的时候为忙碌时做打算,为以后多做一些准备,像“闲时练,忙时用”,这种预先的准备就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而得出的经验。

2.2 逆境熟语

2.2.1 与“祸”相关的熟语

与福气相对的,就是祸,在所搜集到的语料中,与祸相关的熟语比与福相关的熟语在数量上占有更大的比重,这可能是由于祸事更容易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人们将痛苦的心情通过熟语这种常用的语言方式展现出来。

(1)非常之祸——横祸。《淮南子·诠言训》中记载:“内修极而横祸至者,天也,非人也”,这种祸让人措手不及,当这种祸到来之时,保持冷静是非常关键的,用积极之心境面对才是正确的方式。

(2)有因之祸。“嫁祸”是指把自己做过的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说成是别人做的,《史记·赵世家》中记载:“韩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祸根”“祸胎”也都说明这类祸事是有根源的,这就需要我们保持警惕防止他人嫁祸,当然,我们也不能心生嫁祸他人之意。

2.2.2 与“贫”相关的熟语

《列子·天瑞篇》中记载:“荣启期曰: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贫穷是读书人的普遍状况,死亡则是人的最终结果。因此,既然这些都是一种常态,我们就应该去学习古人的胸怀,安心处于各种境遇之中,等待最终结果,那么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的忧愁可言。当处境越穷困时,意志就应当越坚定。像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贫穷是一种逆境,但是我们要把这种逆境转化为自己奋进的动力,把它作为垫脚石,让自己变得更加坚韧和挺拔。

2.2.3 反映“失意之境”的熟语

关于失意的熟语较多,这类熟语属于逆境,自因人处逆境较处顺境时际为多。

(1)埋没。“埋没”,《南史·郭祖深传》中记载:“饰口利辞,竞相推荐,讷直守信,坐见埋没”,会说好听的话的人能够被“竞相推荐”,而正直守信的人,则处于被埋没的境地,体现出了处于这样境地的一种无奈和无能为力。

(2)机遇流失。第二类是与机遇流失相关的熟语,机遇是很重要的,是一种有利的境遇,同时它也是有有效期的,如果失去机遇,可能就再也得不到了,在所搜集到的语料中,有很多这类熟语,“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遭逢不遇也枉然”就显示出了机遇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好的机遇,那么可能会事与愿违。

(3)事与愿违。最后一类是与事与愿违相关的熟语,四川的歇后语“光头打阳麈——无望”,用不可上望的情态来谐说这种失意之境。

3 境遇熟语蕴含的文化内涵

3.1 祸福之辩证关系

对祸福两种处境辩证看待,是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在祸福类熟语中,有大量关于祸福辩证关系的熟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世间祸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祸。人们常说“吃亏是福”,众所周知,远古时代的先哲就已经为“吃亏是福”作出了最好的解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在遇到困难处境的时候,我们也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以赢得事情的好转。这些熟语都是古人为我们总结下来的经验和知识,告诉我们,面对祸患时不要悲观丧气,而是要从祸患中去发现和捕捉生机,促成未来的成功,从而“转祸为福”。

3.2 贫不丧志,富不骄横的处世哲学

贫穷和富裕是两种不同的境遇,虽然境遇不同,但是在人的一生中,向善向好的修行目标是公平的,最终能够做到乐天知命才是终极意义。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要清楚自己想要实现的价值,不忘初心。“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与其浊富,宁此清贫”,与其靠不正当的手段致富,宁可保持自己的节操清廉贫穷。面对贫困,我们要学习安贫乐道的精神,同时也不能丧失志气;面对富裕,我们不能骄横,要富而有礼,富而能仁。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应该泰然处之,以积极地心境面对,尽自己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无论贫富,不可骄横,也不能失志,而是去追寻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这些才是古人通过熟语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也是我们需要学习,需要铭记的精神财富。

3.3 追求奋进的人生态度

学会随遇而安,对我们处理事情以及摆正心态是有帮助的。但是,太随遇而安的人,他又少了奋进之气,从而过犹不及。因此,奋进向上,才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鱼喜逆水行上游,海上帆船顶风走”,人生的意义与成功的欢喜,只有在艰困危险中奋进才能真正的获得。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奋进才换得今日的繁荣与安定,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失掉奋进之气。奋进拼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即使面对失意之境,也要坚强乐观面对,“人往高处走,水望低庭流”就是这个道理。

3.4 对生命的崇拜和信仰

对生命的崇拜和信仰是人们共同的追求,浓缩了人类对生命之美的无限憧憬,反映了一个民族根深蒂固的生命观。因此,境遇熟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对生命崇拜的思想,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命的追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祝人长寿的佳词,这句话怀有对长命百岁的愿望,既是希冀同时也是一种祝愿。人们希望福寿像天、海一样无边无际,生命能够健康长存,可以说长命百岁一直是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尤其是人在进入老年之后,这种愿望会更加强烈。因此有“人过半百想长寿”之说。所以可以看出,对生命的崇拜和信仰是从古至今人们的共同心愿,其实生命就是一种信仰,因为有生命才有一切。

4 结语

境遇熟语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特有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生活经验。人们通过境遇熟语寄托生活理想、表达人生信仰,因此,境遇熟语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意蕴。本文通过对境遇熟语的归类分析,揭示出了境遇熟语背后独特的文化传统,同时通过对这类熟语的研究了解古人丰富的哲学文化思想,对古人的社会习俗,思维习惯以及心理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