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概论”课程思政浅探

2021-01-03 20:15:10傅狮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傅狮虎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广东·东莞 523710)

“艺术概论”课是艺术院校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内容涉及艺术起源、本质特性、创作、鉴赏,及各艺术门类特色与发展状况等。自上级教育机关提出课程思政要求以来,本人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了有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艺术概论”课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是涉及的艺术门类、艺术作品多,与其相关联的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奋斗的励志的感人的故事,艺术作品背后的体现正能量的轶事也特别多,都可以成为课程思政的材料。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好这些源头活水,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眼界和人文素养。

下面,就从四个方面,对本人利用上述材料探索课程思政做一下概括总结。

1 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主要关涉艺术家本人。艺术家在成名的道路上,在创作路途中,总是在不断攀登,战胜艰难险阻,越过急流险滩,终达艺术胜境,或创作出自己满意、世人赞叹的艺术品。古往今来,这样的故事多不胜数,一直激励着后来者。

如我们所熟知的“笔冢”故事,说的就是唐代和尚怀素,因家境贫困,坚持用芭蕉叶练字,春来秋去,暑来寒往,练坏了很多毛笔,最后堆积在一起,成为一道景观——“笔冢”。

再比如法国作家小仲马,他是个私生子,成人后,面对父亲大仲马的盛名压力,奋力练习写作,终于写出了轰动世界的小说《茶花女》。改成话剧演出后,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小仲马兴奋地给父亲拍电报说:“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

在绘画领域,有达·芬奇不惧枯燥,坚持画蛋,终成一代名家;法国画家雷诺阿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后来下肢瘫痪,下半生与轮椅做伴,仍以坚强的毅力坐在轮椅上画出了大量表现女性青春美与充满生命欢乐的作品;高更曾经是一位银行家,由于热爱艺术,后辞职专门从事绘画创作,生活陷入贫困,妻子同他离婚,遭遇了种种不幸,塞尚、梵·高生前无钱举办画展,卖不出作品(梵·高只卖出了一幅),因而贫困潦倒,但仍坚守理想画画,使西方油画从印象派走向了后印象派。

这其中还有创新励志的故事。如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生活在父亲王羲之的盛名阴影里,倍感压力,但还是通过刻苦练习和钻研,创作出了草书史上的“稿行之草”和“一笔书”。

法国画家莫奈与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不满古典主义画派的公式化传统,决心冲破旧的传统束缚,面对舆论的“印象派”嘲讽,坚持创新,创立了印象派,为画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我国北宋画家范宽为了突破前人,开创自己的艺术道路,一个人来到太华山和终南山隐居,终年观察自然景色的变化,终于画出了名作《溪山行旅图》。

法国雕塑家罗丹在世人不看好他的作品《巴尔扎克像》,预定作品的法国文学家协会也表示强烈不满、拒绝接受、不付酬金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理念,坚持不对作品作任何修改,由此而开创了西方雕塑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为20世纪现代雕塑揭开了序幕。

舞蹈领域,邓肯特别喜欢观摩自然、研究自然、理解自然,研究各种古典文化,如古希腊的雕塑、绘画等,还专门跑到希腊山村中居住,倾听希腊山民演唱古老的民歌;同时又特别喜爱尼采的哲学、惠特曼诗歌和贝多芬音乐,以及罗丹的雕刻、莫内·塞利的戏剧表演、卡利亚的绘画,在这些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熏陶下,使她追求身心灵三者的有机结合,强调舞蹈应自由地表现内心情感,创造出了现代舞,以自由的舞蹈动作打破了古典芭蕾舞的传统的程式束缚,被誉为现代舞蹈之母。

2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人事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结、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优秀外来文化吸收和发展。所以,在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人生经历和艺术作品创作中,也有很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迹。

在本人所使用的教材《艺术导论》中,有“艺术家的素质与修养”一节,里面讲到了梅兰芳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身居沦陷区,不畏敌人淫威,蓄须明志,长达八年不登台唱戏的事迹,体现出他爱戏、更爱国的精神。还讲述了波兰钢琴家肖邦的爱国故事:他的《革命练习曲》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的担忧和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时,曾情不自禁地呼喊:“啊!我的祖国!”

对于这一节,本人经常做重点讲授,还经常把它作考试内容,让学生加深印象。

徐悲鸿的画作《风雨鸡鸣》,创作于日寇铁蹄践踏神州大地之际。画中借一只挺胸昂首站在石头上引吭长鸣的大公鸡,来激发人们奋起抗日的勇气和决心。

而同样生活于抗战时期的音乐家冼星海,用交响曲《黄河大合唱》来控诉日寇的暴行,唤醒广大的民众,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与敌人战斗到底。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表达出的正是遭受侵略者残暴蹂躏的民众的呻吟;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和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儿女“威武不能屈”的血性传统,联想到了敌前敌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

而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却用他的交响作品来表达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崇尚,对封建专制的强烈反对。这主要体现在他的《第三交响曲》。贝多芬创作这部交响曲最初是因为崇拜拿破仑,在作品的封面写下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后,他愤怒地撕掉了封面,改写为“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3 体现文化自信的范例

中华文明五千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不仅各艺术门类都有大量的创作,留下了丰富的作品,有的还十分独特,如书法艺术,为我国所独有;工艺品中,咱们有享誉世界、成为中国英文名来源的瓷器,有创造和打破了许多的世界纪录的瑰丽奇特、充满外星色彩的三星堆文明——世界上最早的金杖,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文学中,除了灿如星河的唐诗宋词元曲,还有中国所独有的文学样式——骈文(包括赋),以其独特的对仗、用典、骈四俪六句式,形成了无法用其他语言来翻译的文体。

表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美的还有,园林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书画、建筑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大不同于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的独特韵味。

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使用散点透视来营造空间,形成了独特的移步换景式四维动态空间;而其中的分段空间画作,如《韩熙载夜宴图》,不仅比西方油画中的组画早,而且与英国18世纪油画家荷加斯的《时髦婚姻》,用六幅组画来讲述英国婚姻故事不同,只用一幅完整的长卷讲述了夜宴的全过程。

中国建筑,以木为主的木石混合结构,比西方的以石头为主的建筑,由于木材的柔软性,能抵抗十级以上的地震。而以样式雷家族为代表的建筑设计用的平格法,与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DEM(数字地面高程模型)核心原理完全相同,使用时间却早了两千年。这些都让学生们震惊。

除此之外,还有各地风格不同的特色民居,如北京四合院、客家围龙屋、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等,纷繁多彩的民间民族舞蹈、地方戏曲等,如秧歌、安塞锣鼓、二人转、蒙古族舞、新疆民族舞、藏族舞蹈、西南少数民族舞;京剧、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川剧等,缀玉联珠,目不暇接。而其中戏曲显示出的独特的程式化、虚拟化的艺术美,从20世纪20-30年代起就受到国内外表演大师卓别林等人的喜爱,直到今天还是很多人孜孜研究并从中汲取营养的源头活水。如生、旦、净、丑等角色脸谱艺术,“趟马”“水袖功”“手绢功”等基本功动作,一桌二椅的舞台虚拟布景,虚拟化的高度灵活自由性表演手法等。这些不仅让学生们感受了中华大地之博大,历史文化之渊溥厚重,更让他们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4 其他体现正能量的名人轶事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在课程讲解中,还插入其他体现出正能量的名人名作轶事、趣事,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传递给学生以正能量。

如毕加索立体主义名作《格尔尼卡》,是画家用画笔来反抗纳粹德国暴行;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同时也是一名清正的官员,面对皇帝问如何才能用好笔、写好字,他用“心正则字正”来进行笔谏。

音乐领域,大音乐家莫扎特才华横溢,在世时却贫病交加,一生坎坷,35岁就去世了。尽管如此,他的音乐始终充满甜蜜而美妙的旋律。贝多芬虽也命运坎坷,从少年时代就承担起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青年时代患上耳疾,再加上恋爱的失败和社会的不公,但性格倔强,一生都在跟命运作斗争。贝多芬有一句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他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30年的耳聋状态中完成的,如《第三、五、六、九交响曲》,这简直可以称得上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贝多芬临终时,暴雨、雷电交加,躺在病床上的贝多芬仍然举起手臂大叫地向老天爷做最后的搏击。

美国文学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为人们展示了一位以勇气、希望和睿智去面对生命厄运的“硬汉”形象:“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作品中表现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们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鼓舞。

课程思政就是要在各类非思政课程中,体现出思政育人精神,形成协同效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本人在讲授“艺术概论”课时,把握了这个精神内核,利用了“艺术概论”课涉及艺术门类、艺术作品多的优势,灵活利用理论知识背后相关联的各类励志故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人事迹、体现文化自信的范例、体现正能量的名人逸事等穿插讲解,立体多元,显隐结合,在活跃课堂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做一个知识全面、人格健全的青年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