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学生顶岗胜任力提升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以《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

2021-01-03 20:15:10陈昌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陈昌艺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是一种教育体制的改革。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以“顶岗实习”的方式与企业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顶岗胜任力”,即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前和顶岗实习中的所需的胜任该职位所需的关键职业能力。基于高职院校学生顶岗胜任力提升的校企合作模式,即让学生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前,能通过专业实训课程模块的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备正确的认知,为后期正式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奠定专业基础;进入企业后,通过项目化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深度校企培养方式,对不同实习岗位学生的顶岗实习能力提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和锻炼,校企双方实时进行评价和指导,以提升学生职场适应能力,为后续学生就业奠定职业基础。本文将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为例,探究基于专业学生顶岗胜任力提升的校企合作模式。

笔者学院所在产业园区某校企合作制造型企业希望改变原有的生产工人入职培训模式,切实提高生产工人的归属感、降低离职率。经校企双方充分沟通,企业方采纳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团队PK胜出的培训方案开展实施,配备企业导师参与本次以及今后长期的教学任务,学生已经按照采纳方案参与该月新入职员工培训。后续学生进入企业见习、实习及就业,教师担任企业的兼职培训师及相关管理工作,实现企业项目的转化与升华,产教融合。

1 整体教学设计

1.1 课程定位及教学内容选取

《培训与开发》课程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进行了项目化重构,共分为六个项目,其中项目一至五为“单项模拟”项目,项目六为“综合实战”项目。项目六即为本课程为切实提升学生顶岗胜任力而开展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通过引入学院所在产业园区内某制造型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下设八个学习任务,全面对接人力资源管理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培训专员”的“新员工入职培训”这一典型工作任务,逐步引领,达成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就业。

1.2 学情分析

1.2.1 知识、技能基础分析

本课程前期,通过项目一至五(模拟项目)的学习,四个团队采取组建不同行业模拟公司的形式,以各类情境模拟任务为载体,将培训的四大核心模块进行了全流程的学习及演练。92%的同学已掌握培训需求分析、方案制订、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的基础知识,79%的同学通过模拟演练初步具备了需求调查分析、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估的能力,为实战任务的完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1.2.2 认知、实践能力及学习特点分析

学生未真正从事过企业实际工作,对于企业岗位工作实际情况不了解,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书面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有待提升;但95%的同学对以移动终端为媒介的学习方式兴趣浓厚、掌握熟练;87%的同学喜欢动手、乐于参与,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100%的同学能较好地完成课前自学任务,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想通过实战任务的学习、锻炼,为后续毕业设计以及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积极性很高。

1.3 教学策略设计

1.3.1 教学环境

课程在学院人力资源综合实训室及企业多媒体培训中心授课,具备模拟培训及培训实战设备条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和踏瑞培训与开发软件进行线上资源的学习、测试和全过程管理,提升学习效率;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智慧职教等国家教学资源库,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任务七的组织实施中深入企业培训现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

1.3.2 教学模式

本项目教学采用“纵横双闭环”教学设计。纵向为教学内容闭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方案PK”,第二阶段为“实地参与”以及第三阶段为“产教融合”。按照教学规律和职业活动特点,分别将三个阶段的八次教学任务展开,从培训需求调查计划的制定、实施需求调查、数据分析,培训方案的设计、展示胜出到培训的实施、效果评估,形成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的“纵向闭环”,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同时通过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引领,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横向为教学过程闭环。每次课课前完成“聚焦任务”“激活旧知”,课中完成“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课后完成“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学习过程的闭环。

1.3.3 教学手段方法设计

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项目驱动法为核心,结合多种趣味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贯穿分组学习法、同伴学习法和自主学习法,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2 教学实施成效

2.1 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1)知识学习——认知同化——知识内化,知识目标有效达成。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前期项目学习知识以“激活旧知”,使之成为学习新知的基础,再吸收新知,强化记忆,认知同化。结合课中轮岗学生助教的总结反思、多样化教学活动对任务初稿的点评以“示证新知”,结合课尾的思维导图构建,让知识建构内化于心,达成知识内化。从在线测试成绩看,本项目课前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前期模拟项目成绩,课后成绩较课前也有显著提升。

(2)专岗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场发展能力逐级递进提升,技能目标有效达成。项目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具备了“培训专员”岗位核心能力;初步职场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场认知观念,保证了学生在本专业初始就业各个岗位的通用胜任能力以及职场发展能力,顶岗胜任力有效提升。

(3)领会、践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身体力行劳动最美,素养目标有效达成。学生在中国故事、劳模视频中感受、表达了劳动最美。接受任务时表达出敬畏和使命感;完成任务过程中践行了团结协作、一丝不苟、用心创新、精益求精、满怀热情、责任担当的“工匠精神”,充分体现出他们懂得了尊重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劳动、科学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在任务完成后,学生与企业方“感恩视频”的互赠,升华了学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任务全过程的素养展现,得到了企业方的充分肯定,素养目标有效达成。

2.2 分层教学共同成长

教学中根据学生层次,进行授课、辅导及评价分层,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占比约20%的提高层,打好知识基础是教学关键,任务成果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是教学重点;对于占比约65%的发展层,任务成果内容全面、逻辑严密是教学重点,通过补短板全面提升技能;对于占比约15%的跃进层,任务成果具备较强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是教学重点,在团队中作为同伴教学的引导方,带领团队整体提升。

学生分层教学,有助于分层教学、公平竞争、个性发展,互助共同成长。项目六中任务一至六及任务八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组成了四个团队,即:组内按照跃进层、发展层、提高层三个层次,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性格等不同的学生,相对均衡地分配到小组中去,使得组与组之间整体水平差异不大,有利于组间学习竞争,再通过同伴教学,形成组内成员之间浓厚的互助、协作氛围。任务七重新进行了团队划分,根据团队任务分工,按照个人特长,考虑个人意愿,分为防疫组、物资组、资料组、设备组、现场组,一方面便于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另一方面让学生走出舒适区,敢于挑战自我,适应不同的团队风格即环境变化。

从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反馈情况看,企业新员工对本次培训满意度较高为95%,其中课程设置满意度93%,培训形式满意度95%,培训组织满意度97%。企业导师及现场指导人员也对学生的策划组织能力给予高度评价。企业已与我院达成“入职培训项目”合作伙伴关系。

3 反思与改进

3.1 特色与创新

(1)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程教学生态。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线上线下双平台、课内课外双闭环、校内校外双联动的课程教学生态,基于真实项目的全过程体验,学生有丰富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2)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课程项目教学突破了常见的参观走访、座谈交流、跟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应用了企业实战模式,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的深刻体验,强烈的获得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将此校企深度合作复制推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见习、实习及就业资源。同时通过培训实施,实现了培训目标,有效服务园区企业。

目前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于“职场真实项目合作”的教学已在《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两门课程中展开,今后计划对接更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开展培训服务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并逐步在人力资源管理其余四个模块(规划、薪酬、绩效、员工关系)中开展校企合作新模式教学,进一步加大校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力争形成企业、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生态系统”。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训与开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针对提升学生顶岗胜任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使学生能通过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深刻体验,丰富获得感,提升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

高职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合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