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语言艺术,打造魅力政治课堂

2021-01-03 20:15:10罗金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罗金菊

(新兴县田家炳中学 广东·云浮 527434)

政治是个特殊学科,它的学科内容涉及伦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各大领域,政治学科对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起着其它学科都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政治老师,应提升教学语言艺术,打造魅力政治课堂,善于运用教学语言渲染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以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言浸润学生爱国信念,渗透“负责任、敢于担当”的价值观,点燃学生梦想的火花、释放生命情感,通过有效的语言艺术,让政治课堂回归教育本真、熔铸教育本质,绽放政治课堂应有的绚烂色彩。

1 发挥学科特色,利用语言渲染“平等、尊重”的课堂氛围,打造魅力教师人格

培养平等、尊重的交往品德是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中学生必修的课题之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营造平等、尊重课堂氛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在与人交往方面树立良好榜样,提升教师人格魅力,从而感染课堂,使政治老师的课堂更有魅力。

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主体,与他们沟通交流时,语言平和、语速平稳,不能显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要用平等的口吻,运用文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及意见。有些学生对问题理解错误了、回答偏离了目标,或反应太迟钝,老师也不能用:“人头猪脑”“这么简单你都学不会,别指望你能成功”等语言嘲讽、奚落或羞辱学生。用带有偏见的语言指责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不尊重,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在这些情景下,老师要多些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话语要多一些包容、体谅。比如说“这些题目的确有难度,可慢慢思考”“回答错了不要紧,下次还有机会”,温和的语言表达了老师的大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即使学生做错了事,老师也要控制好情绪,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教育,避免语言过激,更不能破口大骂,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及关爱。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立场的自由,防止某些傲慢的语言对学生造成伤害,要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提升自信,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升华知识。一个平等对待学生、处处懂得尊重学生的教师,以身作则,诠释了人与人相处的“真、善、美”,渲染了良好的人际氛围。与语言讲究艺术的老师相处久了,学生会被老师的魅力吸引,老师的人格魅力也因此会使自己的政治课堂增添“育人”的价值。

2 激发有声语言的力量,让学生在语言变幻的艺术中开启心智,打造魅力课堂

有人说:“有声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声音能穿透灵魂、感动心灵、启发智慧,声音可以塑造魅力独特的世界”。政治老师在课堂语言中也应呈现出对语言美的追求:上课声音注重语气、语调、语速和音律的变化;课堂各环节讲究语言的运用,新课导入语自然过渡畅顺;教学知识情景语深刻;与学生交流提示语明确;教学活动评价语要有针对性等等。特别是在不同年级、不同情境的教学中,语言艺术能发挥自如,更考验上课老师的水平。

在七年级《青春邀约》《青春飞扬》的课堂里,通过情趣盎然的语言,表达出青春内涵的丰富,青春生活的绚丽多彩,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从而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在八年级《建设美好祖国》《自信中国人》的课堂里,老师用充满情感的、文化色彩浓郁的语言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取得可喜成就的欣喜之情,让语言浸润学生爱国的信念,流露出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在评选“最美少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活动中,对于身边的具有良好品质的人身上涌现出美的生活情景,需要用柔美的语言娓娓道来,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身上展现的“负责任、敢担当”的价值观,铭刻学生心中成为美好生命的营养元素。在八年级《社会生活讲道德》的课堂里,对学生们所列举的种种不诚信的行为,老师改变以往一贯以来慈眉善目的温和表情,展现咄咄逼人的语气、愤慨的语调,表达出对社会上缺失诚信的行为的不满与谴责,引发人们对诚信的呼唤。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设置疑问,措辞要严谨、文字认真斟酌,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逻辑。引导学生思索时,可有意放低声音,略加停顿,以静制动,紧扣学生心弦,紧跟学生的节奏,耐心的等待,让学生静静的思考。在分析九年级课文《维护祖国统一》内容时,朗读台湾诗人表达渴望两岸统一的诗歌时,声音动情、有节奏感,音律变化有序、跌宕起伏,当朗读到诗人回忆与大陆亲人团聚的快乐的情景就露出微笑,声音柔和而动听;当朗读到诗人表达未能时时与大陆亲人共聚、与亲人相隔两地的悲伤情境时,声音就变得低沉、沙哑……

3 焕发肢体语言美,巧用无声语言的表达手段,为魅力政治课堂加分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除了运用好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手段,如果能有技巧地结合肢体语言,一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从而提升课堂质量。肢体语言是一种借助于人的身体姿态、表情、手势进行表情达意的无声信息手段。别具风格的肢体语言,彰显教师人格魅力,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充满期待,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1)姿态。教师上课的姿态必须符合教师的身份,显现端庄、自然、得体的特点,切记不能倚靠墙角、门框或桌子边上,更不能坐在讲台或桌子上,自毁形象。一般情况下,讲课者采用站立式双手下垂姿势,不建议坐在椅子上,否则会给学生自由懒散的感觉。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做出调整,如讲课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路线、战略等,教师可平稳的站在讲台中央讲课,不随意走动,表示严肃、庄重。讲课的声音要洪亮有自信,语调轻重缓急有讲究,重点难点多强调,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必要时可结合手势提醒学生“内容十分重要”,引起听课者高度重视。如教师讲课涉及“建设美好集体”“培养健康心理”“调节良好情绪”“学会交友智慧”等内容时,教师可站在讲台两边,轻轻走动,动作轻盈,体态自然,目光随和亲切,适当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引导学生发言,有利于听课者体会课堂内容,产生共鸣,并通过语言宣泄生活情感,抒发向往美好集体、追求纯真友谊的健康心境。如教师响应新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要求,转变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辩论”等活动时,老师可走下讲台,弯腰躬身深入到学生的小组当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心的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在各小组间轻轻走动,侧身专注聆听各小组学生的提问,耐心讲解,给予有效的方法指导,分享学习成果,使学生备受鼓舞,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兴趣。走到学生中间,更方便发现“开小差”“搞小动作”等违纪的同学,并及时制止,使学生不敢放肆,有效地维护课堂秩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讨论成果分享时,学生回答表现积极或答案准确无误,教师还可以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或带动其他学生鼓掌表示鼓励。课堂的活力被深度激发,课堂的效率随之提高。

(2)表情。表情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眼神与脸色,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并能在不同课堂情境中通过眼神表达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课堂提问学生时,学生回答时,教师既要关注回答问题的学生,用凝视的眼神与其交流知识的感悟,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反应与表现,做到“四顾流盼呈平等”。如果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或有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可表达出“举额蹙眉展质疑”表示提醒。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可舒展眉头,凝神注视,报以微笑,表示赞许。分析九年级教材内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分享我国取得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成果时,教师脸上洋溢着喜悦,眉飞色舞、激情飞扬,课堂上的学生也被感染了,学生们的脸上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自信心。

(3)手势。运用手势表达内心情感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有简单易懂、节约时间的特点。课堂上,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境运用不同的手势,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伸出“剪刀手”表示意见一致,又可用于表达对成功的庆祝;竖起大拇指,表示对学生的肯定与赞扬;翘起小拇指则表示失礼、差劲、批评等等;伸出手臂,手掌向上,呈60度夹角,握紧拳头表示给予力量;拳头高举表示反动、抗议;两手掌由内而外摊开表示失望。课堂添加了大方、得体、生动、活泼的手势元素,一改以往政治课枯燥、乏味、刻板的印象,增添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迸发出幽默与活泼的火花,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分析九年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容时,教师分享身边为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人的典型事例,肃然起敬,竖起大拇指给予点赞,为学生传递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青年的历史重任!”老师的话意味深长,凝神注视学生,目光炯炯有神,拳头紧握传递力量,令学生感受到责无旁贷,一定要为梦想的实现付出自己的努力。

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老师必须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力求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的根本任务,发挥教学语言技巧,形成一定的感染力,使课堂产生更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打造魅力政治课堂,推动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发展,为祖国培养有全面素质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