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强* 王冬梅 李春露
(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山东·青岛 266510)
思政课程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工作重点。“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目前国内各高校的理工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各自分别教学,相互独立,难以有效协同形成合力。课程思政是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实现全方位培养人才。
《高分子物理》课程是高分子专业的核心课程。在高分子物理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在讲述高分子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将高分子科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不仅能够丰富学科专业教学的内容,也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高分子物理这门重要的专业核心和学科基础课程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目前,课程思政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越来越热门。高分子类课程不仅是高分子专业的独有课程,也是纺织、化工、化学、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用本门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教育受众广泛,育人效果明显。高分子科学从建立到现在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却已经经历了从无到有完整的发展阶段。积累了非常多的有关高分子科学的发展、研究、壮大的历史,思政资源丰富,因此,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专业课程思政应该从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战略、科学前沿、社会热点、实际应用等方面相结合,搜集素材、提炼思政元素,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形成具体教学案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效果考核。
在高分子的发展史的部分,会讲到我国的一些著名化学家,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为我国的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例如著名化学家黄葆同院士,在高分子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成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黄先生在美国留学,毅然申请回国报效国家,但美国当局竟以“居留证过期”为借口,不许他回中国,还把他送到爱丽斯岛拘留所监禁起来,直到后来周恩来总理点名要黄葆同等一批科学家回国,使许多滞留在美国的爱国科学家解脱羁绊,回到中国。所以科学可以无国界,但科学家心中有祖国。因此可以结合这些化学家的生平历史,工作态度,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从爱国情操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以及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当前防疫工作的最大需求的高分子材料制品—口罩的应用,介绍口罩中三层不同的高分子材料尤其其中关键的阻隔材料—高熔融指数的聚丙烯熔喷层、立体口罩中硅橡胶材料、聚碳酸酯材料等性能,以鲜活的实例,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学有所得、服务社会和国家。爱国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高分子科学对社会贡献巨大的同时,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的负面效应,比如白色污染、装修污染、整容风波等。课堂上结合知识点和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绿色环保理念。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是人才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讲到塑料的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影响几十到上百年,讲解开发可降解塑料环保袋的使用的必要性,要把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为地球留下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加强以人为本的意识,引导学生的环保观念和绿色生态理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大学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就能更好地为国、为民、为全社会做贡献。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以高分子材料行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重视专业课,学好专业课,为将来解决这些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创新思维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和树立社会责任感。以高分子新材料的研发应用为例,介绍高分子新材料在国防、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感受创新、领悟创新对科技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激励其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努力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要具备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一切,不墨守成规,勇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勇于探索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时刻保持创新的热情和激情,更好地认识科学发展规律。
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学习、研究和解决化学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方法,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高分子的凝聚态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充分融合高分子科学的前沿知识,重点围绕聚合物的结构表征,培养学生“眼见不一定为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分子间作用的有效性有赖于个体协同从而实现功能卓越化”等一系列辩证科学思维方法,鼓励学生辩证的角度看问题,敢于提出质疑,不再是一味吸取前人的知识,而是辩证的看待问题,有选择的汲取。在聚合物表征内容的讲解中,引导学生在认知其结构特征的同时,通过科学方法及逻辑思维正确分析结构特征背后的内涵和本质,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去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家精神。
当前大学思政课程遇到的困境,是课程内容多年不变,缺少新鲜性。因此课程思政可以避免学习的枯燥性,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更容易取得思政育人的效果。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分子物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应注重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根据高分子专业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重科学性、逻辑性、真理性,润物细无声地引入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实现知识和价值观的整合及升华。同时,确保思政元素的趣味性,新鲜性和短小精悍。多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或案例式教学。以问题为引导,通过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有高分子材料的身影,从学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领悟。比如在讲解高分子材料取向时,可以提醒学生思考,大家经常用的塑料袋就是塑料取向的结果,同时联系到塑料袋的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讲解高分子链结构时候,结合学生个人的发展类别,高分子的近程结构相当于每个人所具有的自身的基本素质,远程结构相当于通过学习提高个人能力,而凝聚态结构相当于社会上不同行业的团结奋进,最终形成的高分子材料性能就是所有人共同在各方面努力之后所看到的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这种案例式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贴近生活,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兼顾趣味性,提高授课质量和思政育人的效果。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教学艺术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专业课程思政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先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增加理论功底,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课堂上自然地呈现思政教育元素。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一定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意识,注意课程思政元素的积累和挖掘,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优良的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心口合一或知行合一,任何的课上课下言不由衷、弄虚作假都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授课时首先做到精神饱满,富有激情,语言健康,举止文明。教师要适时地引入精心准备的典型事例或其他育人元素,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行云流水般地嫁接在一起,润物细无声。只有做到信手拈来,柔韧有余时,才不至于为思政而思政,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影响思政育人的效果。
现在学生的电子装备齐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线上线下授课方式,建立微信、QQ群组等,结合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将平时有意识积累和制作的一些视频,图片等,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社会热点话题开展专题讨论,与学生进行交流,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大学生学业或生活中的困惑,及时疏导学生的内心焦虑,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实现网络育人,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有利于加强思政教育与相关专业课程的交叉与协同。高分子物理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都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只要把握住思政教育的内涵,将教书育人内化于心,将思政元素落实在教学的相关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利于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专业课教师要时刻牢记既要教书,也要育人,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贡献个人的力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