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我国高校教师素质提升建议

2021-01-03 20:15:10张成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张成山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珠海 519041)

高等教育阶段作为青年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最后一站,对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之下,高校承担的任务不断加重,必须为国家培养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术研究能力,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交流,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将高等教育事业融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大潮之中,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保持在世界前列。高校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主动发挥能动性,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做好学生友,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出贡献。

1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转型的背景

1.1 国内维度

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家更加重视教育的民族化发展,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国内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和新目标。在多方的支持和鼓励下,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已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1.2 国际层面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家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不断深化,人才的作用更加显著,各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国际化趋势更加显著。在国家政策方面,美国、欧盟、日本等许多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刺激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许多国家实施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国家之间的人才流动更加频繁,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人数也在增加。从留学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欧美等教育强国。他们有很强的抢占国际教育市场的能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他们仍然站在教育链的顶端,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2 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

2.1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与时俱进

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和高校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直接会影响到高校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也会影响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随着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均高度重视这一实际情况。例如美国早就提出了要培养出知识层面在全球层级上达标的学生群体,韩国也成立了教育国际化的推动机构,要求学生加强对各个国家知识的学习,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素质。日本更是曾明确要求学生要精通科学技术和各国语言,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在求学阶段就要树立明确的国际意识。而反观我国,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较为保守,一直以来都是要求学生以服务国内经济建设为主。虽然也先后提出了一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仍然不够。在这样的环境中,高校教师也在被动适应,缺少对培养国际化顶尖人才的思考,也对自身素质的提升产生了局限。

2.2 高校教师科研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高校本身其实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机制作用有限,实际上,高校发挥自身作用主要是依靠教师在工作中不断产出科研成果,不断提升科研水平,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提高。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国家和人民对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期待越来越高,要求高校教师科研向知识和技术创新集中。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为例,之所以这些顶尖高校能够脱颖而出,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屹立,主要原因就是重视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重视科研、能力出众的专家教授,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相比,我国顶尖高校的科研成果和转化水平仍然较为有限,科研实力有待提升。在我国高等教育向国际化大踏步迈进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2.3 高校社会服务功能需要不断拓宽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就已经意识到自身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环环相扣,坚持高等教育发展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成为了这些国家高校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引。这其实为我国高校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借鉴,为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指明了前路。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限定在科学技术传播、知识咨询、实验测试以及人员培训等,服务功能较为狭窄。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高等教育更需要逐渐走上社会中心,不仅需要加快科学技术研发和转发,还要将转化方向不断向成果商业化、经济化、产业化发展,持续提升成果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扩宽自身眼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重视教学基本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尽可能让学生与经济社会接轨。

2.4 高校跨国交流和合作需要不断扩大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多功能型高校渐渐成为现代化社会下高校的发展目标,其基本职能中将逐渐加入跨国交流。这样的职能也恰恰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欧洲多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动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日本也先后与诸多国际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推动数十万计的大学生到美国、英国等先进国家交流。同时,仅仅推动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完全不够的,高校想要跟上教育国际化趋势,还应当积极推动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不断提升国际化教学视野,培养国际化教师人才。

3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3.1 国际化思维和本土情怀

高等教育国际化使得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过去的为人师表之上,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视野范围。在思想上,要保持国际化思维,同时夯实本土基础。高校教师拥有国际化思维的目的是把投身的高等教育事业放在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中考虑,应当立足全球和人类发展的角度看待高等教育。因此,高校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国际交流和培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学习国内外顶尖高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和成功案例。同时,高校教师在具备国际化思维的同时,还应当具备高度的本土情怀。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会给我国高校带来很多好的新鲜事物,还会带来很多资产阶级思想冲击,例如享乐主义、金钱主义等资本主义不良产物,将会对高校教师和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做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绝不能因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将我国高校民族化和独立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使高等教育牢牢扎根社会主义的土壤当中。

3.2 过硬的知识能力和教育能力

高等教育之所以会越来越显示为国际化特征,这与当前全球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密切相关,各类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出现且走上中心舞台,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社会生产力的频率越来越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立足自身学科,掌握更加精细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在交叉学科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联系密切的学科贯穿起来。同时,积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不仅在知识上培养人才,还要在思想上培养人才。总的来说,高校教师应当对自身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发展方向深入了解,应当对相关的交叉学科部分知识有所掌握,还应当积极了解学科发展的人文背景,敏锐思考对未来的影响,并且在为人处世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其必须具备过硬的教育能力,高校教师不能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与学生简单割裂,不能简单认为教好学生学习,培养合格人才就是教学目的了。实际上,对一个青年学生的培养应当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只有高校教师坚持与自己的学生交朋友,坚持从工作学习的细微之处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才能够培养出又红又专、一心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能力,不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全交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去承担。

3.3 全面的科研教学和国际化能力

首先,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履职的基本能力,教学能力的强弱可以衡量一名高校教师的素质。目前,各大高校热衷于招聘学历高的人员担任高校教师,但是学历高低与教学能力实际上是不挂钩的,高学历人才不一定能够搞好课堂教学。因此,高校教师应当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适应能力,坚持主动学习本专业的最新指示,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需求持续跟进,并且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重视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重视双语教学。高校教师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开拓创新和实践能力,平衡好日常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提升学习能力。最后,高校教师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国际化能力。在国际化趋势下,高校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象牙塔,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密切。高校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其中,熟练掌握相关外语,提升自己的人文意识和国际意识,能够辩证看待外来文化,保持与国外精英学者的密切联系。

4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期,持续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离不开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升,国际化思想新颖、知识结构先进、能力素养过硬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师的重要指标。我们要认识到自身与国外先进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差距,主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升高校教师素质,锻造一支综合素质高、国际化水平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