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2021-01-03 20:15:10黄玉盈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黄玉盈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4)

经科学研判,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肩负着非凡使命。同时,当前学界对顾炎武历史地位以及学术影响的研究颇多,但对其经世致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价值研究颇少,对如何实现这一独特价值的路径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性。这反映了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迫切的。

1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逻辑

每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有着特定的逻辑,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可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探讨。

1.1 理论逻辑

经世致用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以儒家为甚。儒家经典,顾炎武自幼熟读之,他的著作多被称为“通儒”,其对中国历代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突显在经世致用的思想上。在中国古代“内圣外王”的一体思想曾一贯被儒家所追崇,“内圣”即以圣人为榜样对内修身养德,而成为圣人;“外王”即对外修王道、施以仁政,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毫无疑问,中国儒学在其传统意义上含涉两个部分——心性之学和经世之学,同时这两个部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而不可分割。孔子离世后,儒家学派被分成八个不同派别,这一阶段内圣外王思想仍处于一体状态,但不同学派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

1.2 现实逻辑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作为其所处时代精神之精华,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现状。明朝在政治上多渠道、全方位加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逐渐走向极端面。明末,社会风气败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处于多事之秋。最终导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引发两朝交替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明代中期,天下之趋势在于重商。以顾炎武所在的江南地区为突出代表,社会发生了从农业向现代工商业的历史性转型。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给手工业生产注入充裕劳动力,催生出雇佣劳动关系。官府垄断的贸易已经向着民间私人贸易转变,促使商人、手工业者、城市平民队伍逐渐壮大,这一新阶层的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深入提高,加剧明朝封建专制统治与新社会阶级的激烈斗争。这表明,顾炎武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和新的社会阶级初步成长期。

2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基本内容

顾炎武所处社会时代,决定了他经世致用思想具有独特内涵,其以经世致用思想为主线,在众多领域中取得了卓越成就。

2.1 顾炎武经世致用的经济思想

顾炎武立足于时代以及国情,提出自由贸易思想,回答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解决社会根本问题的基本性路径。顾炎武在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中澄明“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身。”意思是,百姓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那些口口声声称,为天子为百姓的官员来监督自己如何去做。这与《摆脱贫困》一书中的某些思想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即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顾炎武主张藏富于民,即政府虽然要退出市场,但不能影响市场的健康运行,这就要求国家加强私有财产的保护,调整税收政策等。除此之外,他认为,贫穷是社会的最大的忧患,发展经济是解决社会一切问题之根源。

2.2 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内容

学者张师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知识取向与多学科方法》中指出:中国思想政治史诞生以来就有鲜明的经世特性。顾炎武政治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政治史的组成部分,无疑也带着经世的特性。对当时政治制度的批判和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上的设计,是顾炎武经世致用政治思想的有力表现。在政治制度的方面顾炎武把斗争焦点聚集在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上,对专制政治制度的腐败性、非道德性、破坏性和专制性进行揭露。在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的设计上,顾炎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打破纲常名教惯性思维,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强调君、臣、民三者平等;提出制约君权;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力求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些思想在顾炎武所处时代,具有经世致用意味。

2.3 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

许苏民在《顾炎武》和《顾炎武评传》中指出顾炎武哲学思想从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历史观出发解决了三大问题。首先,顾炎武在本体论上面向实际和实践提出要解决读书人“至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对宋明理学先验本体论进行批判,并以《易》为源头构建本体论。其次,在认识论上,顾炎武解决了“专用心向内”、只重“德性”不重“见闻”而导致“士无实学”的困境,并提出博学于文,行已有耻、合内外之道的思想,进而主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最后,顾炎武从历史观上解决如何认识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对“时”与“变”进行探讨,呼吁“通变宜民”的社会变革思想。

3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意义上覆盖理论思政和生活思想。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一方面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亲和力和质量;另一方面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术研究以及精神都具有启发作用。

3.1 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亲和力和质量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亲和力和质量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它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它并非通俗易懂。对于刚入学且知识储备少、知识接受能力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丰富实践和人生阅历的大学生而言很难深刻理解和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得学生在思政课堂中只能浅尝辄止,对课堂参与热情欠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都要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2 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实践观念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顾炎武所处时代并无马克思主义,但他却面向实际和实践对宋明理学提出批判,主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并提出社会变革思想。其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是针对“士无实学”而提出的。也就是说,学者在做学问时,如果知识在实践中能体现出来,且能经受实践的检验,那么这样的学者就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反之亦然。随着社会的变化,人的认识也在随之变化,高校大学生盲目依靠书本和内心感悟做学术对解决实际问题是行不通的,而要从实践出发做学术才能增强做学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4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如何推动价值实现,需要可行性路径作为保驾护航手段,笔者将从多方面入手分析融入的有效路径。

4.1 思想政治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4.1.1 理论教育

立足于当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而论,教育者光有一桶水与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多样大量而复杂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因此,教育者应该有一条多源头的清澈小溪才能满足和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是推动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主体之一,其必须先受到教育,即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素材,含涉较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的挖掘,才有能形成自身有关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完整思想体系,与此同时,思政理论教育者要勤读、勤思和勤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认真理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真分析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之间的关系。

4.1.2 教学艺术教育

陈万柏和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地运用具有感染性技能和技巧的总和。因此,有效实现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必须受到教学艺术教育,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是学生思想的领航者,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做到“四个善于”才能更进一步的引领学生思想,即善于运用语言、善于选择时机和突破口、善于把握度以及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对此,学校有必要打造线上教学艺术示范平台和开展线下教学艺术专题培训活动。

4.2 提高理论思政教育者和生活思政教育者的解读能力

历时性作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征,决定了理论思政教育者和生活思政教育者必须提高对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之实践观的解读能力。

4.2.1 提高理论思政教育者的解读能力

首先,在解读中理论思政教育者要把重点放在解读这两者的内在逻辑联系上,要把难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其次,要进行榜样示范。在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中提出要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要让有信念的人讲信念,同理,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要让解读能力强、理论功底厚的教师开设线上线下专题解读,从而带动其他思政教师提升自身解读能力。当今社会传播手段多种多样,高校理论思政教师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视频、书籍等作为提高高校理论思政教师解读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之实践观的解读能力。

4.2.2 提高生活思政教育者的解读能力

生活思政时间长且无处不在,提升生活思政教育者的解读能力,是提升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生活思政教育者涵盖思政理论教育者、党团干部、辅导员等。提升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生活思政教育者需有意识的把学生生活、学习与顾炎武经世致用下的爱国情怀结合起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营造良好的融入环境,例如举办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观影活动、演讲、征文写作等,并以此立足于实际引导学生如何理性爱国、担当和做学问,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理论思政教育者创造了融入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