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畅
(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构建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巩固评估和认证成果,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强化临床教学基地医院同质化建设,充分利用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对临床教学现状进行研判,对川北医学院开展全程教学的11所临床教学基地医院教学质量进行了全面评估。
临床教学基地承担了临床理论课、见习和实习在内的全程临床教学任务,有效缓解了校本部附属医院日益增长的临床实践教学需求和不均衡不充分的临床资源之间的矛盾。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由于各临床教学基地医院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存在差异,师资队伍和资源状况略有不同,承担临床教学的经验和能力高低不一,在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评价中,临床教学基地教学同质化成为关注的焦点,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和等效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对临床教学基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加以整改,是促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不仅能加快各临床教学基地同质化进程,更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育人机制。
《川北医学院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4个主要观测点,总分100分。涵盖教学定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实施环节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具有较强地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量化性和可操作性。
医学院组织专家,临床教学基地医院积极开展自评,并提交自评报告;专家审阅自评报告;专家现场检查,采取听汇报、走访、座谈会、查资料、听看课、观摩教学教学活动,查找问题、客观评价、提出建议、反馈意见;临床教学基地根据反馈意见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持续改进。
根据专家评分和评估意见建议形成书面反馈意见下发到临床教学基地。反馈意见中包括“长处”“需要改进之处”两个部分,要求医院针对“需要改进之处”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持续改进,提高质量。从11所临床教学基地医院教学质量评估综合得分来看,90分以上的8所,占比72.72%;85-90分的2所,占比18.18%;80-85分的1所,占比9.1%。
通过对11所全程教学医院开展教学质量评估进行分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医院领导重视教学工作,将教学工作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与医疗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实施,注重医教协同发展,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把教学工作视为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重点工作,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差异,教学中心地位不够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还不够突出。
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医院根据学校要求制定有临床教师遴选制度和聘任标准,但临床教师师资培训未能形成系统的制度保障机制。大部分临床医师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完全符合要求,但是由于未接受过专业的教育理论培训,教育学原理的认识方面不深,教学质量意识不浓,教学方式和手段传统、保守,教学效率不高。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意识上与高校教师还有一定差距,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和教学基本技能有待加强。
(1)业已形成了医院—科教科(部)—教研室三级体系,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和教学规章制度等基本完备,但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精细化不够,工作层次不够清晰,规章制度落实不够到位的情况。教学管理队伍的职责和职能以及人员配置尚需完善和优化,教学管理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连续性得不到保持。
(2)个别临床教学基地医院教研室仍然未能设置齐全,基层教学组织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各种教研活动记录本书写欠规范,内涵尚有提升的空间;教案、讲稿书写欠规范;书写的大病历格式不统一,修改痕迹太少等。
(3)各临床教学基地均组建有督导机构,其职能主要是监控教学质量教学。教学评价积极开展,但很少将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评价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和反馈,PDCA环未能及时闭合。
(1)各全程教学基地医院能按照学校下发的教学计划,组织实施并完成教学任务。理论授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照本宣科现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不充分,文字堆砌较多,资源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运用较少。
(2)临床见习、教学查房的框架形式基本完整、程序基本规范,但教学内容中与理论课内容重复,查房内涵不够,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临床教学中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元素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3)多数临床带教医师的优势在于有丰富的临床病例病案和较强的临床诊疗能力,但碍于繁重的临床工作任务,无暇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沿用传统的带教模式,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创新较少,从而导致教学能力无法深化和提高,影响临床教学效果。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事关人民身心健康安全,因此,必须确保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剖析,对临床教学基地医院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结合当前临床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根据学校要求和医院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医院加强教育理念更新,重视学生发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在与医院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合作双赢、共同发展,大力推进医、教、研可持续协调发展。
师资是教学的根本资源,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尤其是课件制作、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艺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在强化教师基本功培训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改革。科学制定临床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临床骨干教师外培后,在院内广泛开展示范性上课、教学查房及授课经验交流。临床医生要实现从医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建立激励机制,实行临床教师的动态管理。
建立健全分管教学领导的具体职责和科教科(部)职责范围。加强教学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三级体系。理顺本科生、规培生、研究生教育等各层次临床教学内容的关系。对各项教学运行与管理工作,加强痕迹管理,提炼教学管理成果。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医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完善的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按照临床本科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增设相关教研室,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明确教研室职责,形成教研室教学运行、教学管理、质量控制等工作机制。教学管理部门和督导定期督查、指导各教研室规范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强化德育教育功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别是要注重师德和医德教育,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内容。加强教研室的各种教学工作记录本如:教研活动记录本、集体备课记录本、听课记录本等的规范统一,提高内涵质量和针对性。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贯穿临床教学全过程,塑造具有高尚道德和医德情操的医学生。
加强集体备课、试讲、说课等环节质量控制,注意区分理论教学、见习、实习三者的教学功能,发挥各教学环节的作用及价值。规范临床见习带教、教学查房、临床实习明确目的、方法得当、人数合理,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选择典型病例,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病史汇报、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认识能力给予修正与指导,注意无菌观念的养成等方面。强化教学查房规范性,并规范和完善教学查房记录,提高教学查房质量。
完善医院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教学督导的力度和作用。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形式,多渠道、多途径收集教学有关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纳合理的、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信息反馈渠道,闭合PDCA环,确保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做好评价后的分析及反馈,用数据说话,真实体现教师教学能力,反映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
对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的评估,我们发现有的临床教学基地教学工作开展得很有特色,积累了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有的临床教学基地在临床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也正在积极解决和改进。通过把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固化为常态化工作,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指标体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指导医院规范临床教学,必将全面提升临床教学基地临床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医德高尚、技术精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健康中国的高质量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