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1-01-03 20:15:10鲍宇茹王优优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鲍宇茹 娄 静 王优优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在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工作,在相关工作会议中也数次提到了教育国际化这一发展内容。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之深。于是众多高校顺应时代变革开始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一新形势下,高校需时刻保持清醒认知,根据本国教育国情与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合理分析并调整国际化人才培养框架,努力构建国内国外双向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体系,实现教育改革目标。

1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必要性。而且从实际形势来看,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化战略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突破方向。因此,我国高校在紧跟国际形势的同时,还将做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优势,参考国外其他国家的教育做法,为我国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汲取经验。由此可见,此次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这一内容开展研究具有理论与实际双重意义。

1.1 有利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

如今时代下,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变化给国与国之间无形中加大了竞争压力,其中人才竞争已上升为国际间竞争的重要内容。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高校在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及时调整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组建了新学科建设与科研体系,准备全力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如此能一定程度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而且我国如今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并不能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持续支撑作用,只有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设才能催生我国人才内生动力,进而深入落实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加快建设人才强校与人才强国。

1.2 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发展

自党和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后,国际化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该建设目标的驱动因素。为此,相关部门还联合下发了多个文件,对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改革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与指示,同时还明确指出高校要为沿线国家的贸易、金融、公共服务等工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用实际教育成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此,中央还专门制定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0)》教育性文件,将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无论是政策构想还是实际落实,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都将成为推动沿线工作建设的有效途径。

1.3 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中,重点强调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形势,分析了高校现存的教育不足问题,为提升高校人才质量提供了政策指引。另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拥有海量的教学资源与人才资源,在高校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中能及时调整国际化课程体系、营造国际化教学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才质量,具有实际开展意义。

2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之处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发展浪潮推动下,我国紧跟时代节点,在高校教育领域开始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希望能在未来世界格局变化中充实人才队伍,在国际中站稳脚跟。目前,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中面临重视程度不足、交流机会较少、教学资源薄弱等问题,给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化人才教育进程,因此需要具体分析问题根因,寻找症结所在。

2.1 主体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重视程度不足问题。一方面,学生缺乏国际视野,在日常专业学习中缺乏对国际交流活动的学习兴趣,虽然部分高校也在校内组织了多场对外交流活动,但都收效甚微。主要是由于学生一直以来接触的便是本国传统文化,接受的也是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形态,如今要突然向国际化转变,首先从思想上难以短期内接受,其次学生在传统教育模态下已经形成一定的学习思维习惯,在接触国外学习习惯也需时间过渡,因此多数学生认为这一教育方式较为烦琐,表示对其不太关注。另一方面是高校受应试教育影响,将主要教学精力都放置在了国内人才培育中,无暇顾及该教育方式的具体要求,因此高校及教师层面对其的关注度也不高。

2.2 人才培养机会较少

在当前普通高校中,能够出国成为交换生甚至出国留学的机会并不多,只有高校与国外高校有合作关系且有合适的交换条件时才能争取到几个名额,而且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交流,对于多数普通学生而言,平常与国外专家、教授沟通的机会也很少,说明我国在国际教育视野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多数高校至今尚未成立独立的国际交流工作部门,有合作关系的国际院校数量也不多,导致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机会十分匮乏。

2.3 缺乏相关教学资源

当前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相关教学资源,导致国际化人才培养进展不太顺利。一方面,高校国际文化、国际应用、外语等课程开设程度不高,一些小语种课程种类度不够,导致国际化语言型人才培养效果不够良好。而且涉及到的政治、法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课程改革力度不大,国外内容融合较少,致使多元化人才较为薄弱。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尚未与国外诸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远程教育平台上只有本国教育资源,校内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也缺乏国际化教学书籍与资料,无法满足学生国际化学习需求。

2.4 教学师资较为薄弱

教师作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其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人才质量高低的影响因素。在部分高校中,专业教学师资力量虽然较强,但具备国际化教学条件的教师则不多,具体高校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与研究人员缺乏国际参与意识与国际化教学能力,现有教师团队不具备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条件。而且高校所引进的教学力量也只是为当前本国社会市场所服务的,在教师评价与教师培训中尚未与国际化内容相衔接。因此,致使在此次人才培养中体现出教师力量不足问题。

3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形势给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国拥有国家政策的支撑、教育体系的助力,能在国际竞争浪潮中准确把握机遇,开展人才建设工作。因此,针对上述出现的各种人才培养问题,今后我国高校将从转变发展理念、加强国际合作、创新教学资源、组建师资团队等方面调整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为社会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型人才。

3.1 转变发展理念,强化重视程度

高校在今后国际化人才改革工作中应转变发展理念,强化国际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具体能以院系为单位,要求各教研室或课程组定期集中学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与相关政策,定期围绕该内容开展教改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学习讨论会等,指导各院系教师增强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高校可向其他院校学习,找准教育站位,在校内积极宣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通过张贴广告、横幅,制作宣传片等形式,自上而下转变师生教育理念,引起师生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2 加强国际联系,创造合作机会

基于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机会较少问题,今后需加强国际联系,努力创造交流合作平台。具体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细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与交流项目,并向国外院校发出邀请,提出建立信息资源网站共享与人才共育方案,尽量与国外院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创造合作交流机会。同时高校还可定期派遣教师、教授团队到国外合作院校交流出访、学习经验,或者组织师生到国外院校参观学习,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引入我国,实现教育共享。

3.3 丰富相关资源,搭建交流平台

高校要想培养国际化人才,应注重渠道建设和资源建设。首先在课程资源上,高校应增设语言类课程、与国外联系较深的专业技能类课程等,比如除英语之外还要增加法语、日语、俄语等语言选修课程,除计算机课程之外还要增加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等选修课程,学生可按照自身学习兴趣自由选择语种与课程,奠定对外交流的先期知识基础。其次在平台资源上,高校应借助数字化、媒体化的技术手段,与国外高校共同组建联合教育平台或教育机构,双方可将教学课程、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教学资源上传到教育平台中进行共享,或者也可将教学大纲在教学平台中讨论调整,及时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中的国际前沿知识。

3.4 加强师资建设,组建专业团队

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师资团队建设,以专业的教师团队开展人才教育工作。一方面,高校可在各院系组建国际化教师小组,每周集中学习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方案等内容,定期观看人才培养系列影片、视频,引导校内骨干教师提高国际化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可组织各院系教师参与国际化教育教改活动与学科试讲竞赛,并将其列入教师年终考核指标中,或者定期开展国际化技能实习实训活动,以激发教师学习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团队质量。

4 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能使高校教学方式、教学体系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在具体国际化课程教学中,高校不仅会重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会结合本国国情与教学特色,依据本国人才市场需求发展动向,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出适合我国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教学方式等多角度开展国际化人才建设工作,推动高校国际化人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