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1-01-03 20:15:10范小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范小慧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发挥文化的重要支撑作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这需要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实现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仅理论学习效果有限,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以及文化内涵,其弘扬的价值理念能够更好的被青年所接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正处于关键时期,利用好红色资源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将红色资源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政治素养的引领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河南红色资源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积极作用,融合多种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能够有效地阻止其他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增强文化自信。

1 河南红色资源概述

河南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河南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产生的先进人物、革命遗迹、影像资料、历史照片等。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先进事迹和革命精神能够使高职院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河南的红色资源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1.1 河南红色物质资源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使命的进程中,在中原大地留下了革命遗迹、革命歌曲、影像资料、书籍等众多红色物质资源,如红旗渠、竹沟革命纪念馆、桐柏革命纪念馆、郑州二七纪念堂、许世友将军故里、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淮海战役烈士陵园、马氏庄园、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遗迹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等。这些红色物质资源蕴含着河南的革命先烈和共产党人的优秀革命精神和革命思想。河南一直坚持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重点打造了“苏区首府、将军故里”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艰苦卓绝、浴血长征”长征精神红色教育基地,“抗日烽火、燎原中州”中原抗日红色教育基地,“千里跃进、逐鹿中原”中原解放战争红色教育基地,“艰苦创业、时代先锋”太行创业精神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对革命旧址、遗迹、文物等参观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和感受革命先烈在战斗中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以及高尚品格,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在守护与传承的动力下树立起牢固的国家意识。

1.2 河南红色精神资源

中原大地从来都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在这里诞生的大别山精神、二七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任长霞精神等成为河南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焦裕禄同志在河南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不顾病痛与群众一起治理盐碱、风沙、除内涝,努力改变兰考贫瘠的面貌,成为全党楷模。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就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1960年,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在艰苦条件下修建了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革命老区新县位于大别山,当年不足10万人的新县,有5.5万多人为革命献身。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大别山百万英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光辉灿烂的大别山精神;“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革命性、坚强的战斗力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先烈用热血铸就了拼搏、奉献、进取的“二七精神”。任长霞同志是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她践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形成了以“忠诚、为民、拼搏、敬业”为主要内容的“长霞精神”。这些红色精神是河南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重视程度不足。相比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高职院校更重视专业化课程的学习。这样能够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更好的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没有进行有效落实,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很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更多是“大水漫灌”,不能结合学生特点有效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与形式。另外,部分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够,为完成教学任务只对理论课给予重视,忽视与思政课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效果发挥不理想。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本身吸引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它的本质是育人,教师应把握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特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学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学科创新力度不够、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过于理想化,缺少可行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导致对学生吸引力的不足。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认同感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学生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国家意识淡薄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很多不重视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接受教育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自身就业、提高个人收入等问题,忽略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上很多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是重业务而轻素质,对部分学生形成不良导向,不重视思政理论课,这些问题都很大程度降低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3 河南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将河南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制定将红色资源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学设计、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成绩构成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教学形式更接地气。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良好效果。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思想特征,发挥红色资源教学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使“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增强责任意识。

将河南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河南红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河南红色资源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拉近课堂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例如,红色资源蕴含着革命先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执着信念。教师要深入理解和讲述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信仰信念,激发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课堂学习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层面,应该更进一步,解释好红色资源中的历史逻辑、思维逻辑,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的结果;教师要讲好英雄模范的故事,特别要讲清楚英雄模范身处的历史时代、作出的人生选择、获得的成就以及历史评价,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英雄模范,承担责任使命。把河南红色资源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价值理念融入学生的人生经历中去讲授,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能解答我们的现实问题。

将河南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理论学习相对较弱,所以,思政课堂要着力挖掘河南红色资源,设计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拓展红色育人空间。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进行课外体验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比如在河南红色景点“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等地开展专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创作“红色微电影”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利用好网络上的红色资源学习平台,如“学习强国”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把红色资源与学校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红色知识竞赛、红歌活动等,充分传承红色基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