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发育迟缓幼儿随班就读的个案分析与干预

2021-01-03 20:15:10杨君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杨君美

(广州市黄埔区九龙中心幼儿园 广州·广东 510700)

1 问题提出

语言发育迟缓在临床操作上是指儿童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明显落后于相应年龄所应达到的标准。其主要表现为开口说话晚、理解和应用语言困难。幼儿语言发育迟缓不仅会影响其社会性发展、阻碍其认知发展还会对神经心理发育产生无法估计的损害。作为一名具有医学博士背景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明确提出“2-7岁”是儿童语言障碍纠正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如果在学前期得不到及时的矫治,幼儿在未来的知识学习、社会适应方面势必会举步维艰。

面对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特殊幼儿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成为一种趋势,特别在学前期,而幼儿园教师则面对在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欠缺的情况下仍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干预特殊幼儿发展的挑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对广州市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语言发育迟缓的幼儿进行个案分析与教育干预,良好的干预效果验证了教育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2 个案基本情况

嘟嘟(化名),男,4岁半,三岁零八个月时进入广州市黄埔区一所公办幼儿园随班就读。4岁时,在班级教师的建议下,前往儿童医院经S-S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进行语言检测,评估为交流态度不良类语言发育迟缓。

嘟嘟出生后不久曾患新生儿重症肺炎,连续住院治疗一年半,期间病情一度加重,多次进入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期间极少接触到同龄人;三岁时,父母离婚,小孩的抚养权归父亲,由于父亲忙于生计,小孩主要由爷爷奶奶照看。

3 个案发展情况分析

根据嘟嘟的S-S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评估报告,结合教师观察与家长访谈,并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小孩的实际发展情况作全面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生活自理能力弱

在居家生活中,嘟嘟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在爷爷奶奶全心全意的照顾下进行,家长认为嘟嘟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园生活中,嘟嘟无法自己进食,拒绝进食在家中没有吃过的食物;无法自己如厕,需要教师带到卫生间帮忙脱裤子、穿裤子。

3.2 难以使用语言表达

《指南》中要求3-4岁幼儿能够做到“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作出回应”“能听懂日常会话”,“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嘟嘟在别人对他讲话时,无注意、不回应。同时,极少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音意愿微弱,偶尔在哭的时候发出“啊”“呀”的声音。在其他场合,嘟嘟不直视他人的眼睛,从来不会与他人打招呼。

3.3 存在较多社会性发展问题

嘟嘟的社会性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在社会交往中表现为:抗拒同伴游戏,当其他幼儿靠近他时,他会快速转身离开或拉紧大人的手;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以哭声呼唤成人解决;在社会适应方面表现为:对新环境恐惧、不安,分离焦虑严重;不遵守游戏规则和公共场所的规则。

4 动态支持的教育干预措施

4.1 有效收集个案信息与进行连续性的自然观察

只有全面了解特殊幼儿的发展情况,教师才能合理地作出教育计划。因此,教师采取家长访谈、教师观察、侧面调查的方法收集幼儿的信息。从访谈家长中,了解嘟嘟的成长史,特别是患病治疗期间的经历。在教师的观察中,着重记录嘟嘟的行为表现,确保教师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从而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然后,从侧面了解与嘟嘟有关的家庭信息及其他相关资料。对信息进行三方检核后,确保所获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再对嘟嘟存在的发展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制定教育干预计划。

4.2 动态评估与个别化教育

幼儿的发展是变化的,跟随幼儿的评估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班级教师需要不定时开班会,及时交流彼此观察到的或新发现的情况。

根据嘟嘟的发展问题,教师在实施个别化教育时,会以他的兴趣作为切入点,采用游戏治疗法。有一段时间嘟嘟爱玩“旋转”玩具,当他处于独自游戏状态时,教师首先围绕该玩具的不同玩法吸引、延长他的注意时间;其次,言语重复该玩具的名称和玩法步骤,帮助他建立概念与言语的匹配;然后,发展嘟嘟的言语理解能力,对他进行发问“旋转玩具在哪里?”“这是什么形状?”“三角形是哪一个?”等,引导他进行实物辨认、扩大词汇量。一日生活中,教师会提醒嘟嘟看教师的嘴巴,引导他模仿发音时的嘴形,利用手指谣游戏鼓励他学习拟声词“呜呜”“叽叽”“喵喵”等。还会提醒嘟嘟在进餐时细嚼慢咽、用吸管喝牛奶、汤热的话吹一吹,通过这些动作,锻炼他的口肌,为发音改善生理条件。

4.3 保持教育一致性

4.3.1 班级教师通力合作

首先,班级教师对嘟嘟的信息掌握程度和教育态度要一致,例如:在观察中发现嘟嘟已具备自己穿鞋袜的能力,但会依赖于成人帮助,经常哭着向教师求助,当三位教师都拒绝帮助他后,他就会默默地自己把鞋袜穿好。其次,班级教师对嘟嘟的教育目标一致,如:经过动态评估后的干预计划中,首要目标是培养嘟嘟的生活自理能力,三位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和一日生活中都会关注增强嘟嘟的生活自理意识和教授他生活自理技能。

4.3.2 建立平等、互动式家园关系

刚入园时,班级教师利用视频反馈技术,每日与家长反馈嘟嘟的在园情况,让家长更加全面的了解嘟嘟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随着了解的深入,家长会减轻疑虑也会给予教师更多信任,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对嘟嘟的教育干预计划。入园三周左右,教师会适当给予家长一些居家教育的建议,如:拓宽嘟嘟的生活空间、鼓励嘟嘟进行同伴交往、进行语言游戏等;在居家生活中,劝导爷爷奶奶“放手”,培养嘟嘟的生活自理能力;利用亲子游戏,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等。同时给予家长更多的专业指导,适时发送一些可操作性强的语言训练相关内容的文章、建议家长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鉴定和科学干预,提高家长对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认识。

4.4 重视同伴的力量,发挥环境的作用

社会交往说的语言理论指出,语言获得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职能。因此,教师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嘟嘟增加交往经验,如:借助以幼儿间交往为主题的绘本故事《威利和朋友》《大老虎和小老鼠》等,激励幼儿相互帮助,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在一日活动中,放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引导嘟嘟在自主游戏时主动参与他人的游戏,同时鼓励其他幼儿与嘟嘟进行互动。有时,嘟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哭着来找老师帮忙,而老师会视其困难的程度发出拒绝信号,转而寻找“代理人”——嘟嘟的同伴,请他/她来帮助嘟嘟。慢慢地,嘟嘟的交往经验不断增加,同时,班上的幼儿也获得了发展,有关研究表明,与特殊儿童一起生活、学习的融合教育可以激发普通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儿童的移情能力,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天生具有吸收文化的能力,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有文化的环境中,就会丰富他的词汇。同时,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发展非常重要。考虑到嘟嘟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师在材料选取上坚持“孩子说话”模式,优先考虑“是否能与幼儿的生活产生联系”,再结合小班上学期的发展特点,在室内主题墙张贴幼儿的生活照片,在走廊墙面张贴幼儿的美术作品;睡室区的墙面是班级幼儿的家庭合影。这些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物品,每一件都可以让孩子有话可讲,开放的语言环境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展示自己与互相交流的小舞台。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尽可能地采用开放式提问与幼儿进行讨论,为幼儿创设民主、自由的语言环境。

4.5 设计多样化的语言活动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积极设计不同类型的语言活动,除日常的绘本阅读、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外,教师还在班级范围内发起“每周一首儿歌”的活动。户外运动前,教师会组织幼儿跟随教师一起大声念儿歌,在口语模仿中及时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发音,嘟嘟在这样的活动中,也会不自觉地张口模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教师利用奥尔夫音乐,引导幼儿进行“d”发音的构音训练,音乐的加入让语言训练更加有趣,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5 干预结果

5.1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经过3个多月的干预,嘟嘟在生活自理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具体表现为:可以自己用勺子吃饭,自己端着碗喝汤;能够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可以独立上床午睡;能够自己放书包、挂水壶,放学的时候也会自己背书包。

5.2 开始使用语言表达

在语言发展方面,嘟嘟开始踏上了自己的“语言觉醒”之路。首先,嘟嘟具备了一定的倾听意识,当别人喊他的名字或者跟他说话时,他能够注意听。在集体的音乐游戏中,他也能仔细听音乐,跟随节奏打节拍。其次,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增强,能够听懂教师和同伴的一些复杂的句子,对指令性的语言回应迅速。对对单个词语的表达越来越清晰,每天入离园时,都会主动对教师说“早”“拜拜”;在一日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他重复其他小朋友和老师讲出的话,发音意愿较强烈。

5.3 社会性发展水平提高

经过家园共同的合作,对嘟嘟的社会性发展干预效果显著,令人感到惊喜和欣慰。具体表现为:愿意主动加入同伴的游戏,能主动地参与集体游戏;很少与同伴发生冲突,愿意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即使发生冲突,他也会主动求助同伴和教师;拥有了一位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幼儿园,不会主动离开课室;能够自觉主动的排队,不需要教师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