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发挥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的路径探究

2021-01-03 20:15:10郭晓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郭晓嘉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0)

0 引言

劳动教育是学生们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接受的一种教育,高职教育往往注重对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与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具有很大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众多的新挑战,但是相当多数量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对劳动教育产证足够的重视,往往只是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活动来对待。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非常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发挥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的路径进行探索。

1 高职院校发挥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的意义

将劳动教育与高职学科教学进行融合教学能够突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并使学生在劳动的实际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深层价值。通过将高职劳动教育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劳动学习中体验到真实的劳动过程,加深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同时,在进行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也能对应的提高教师的学科能力和专业素质,加强教师的综合教育能力。此外,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科教学中的融合发展,能够为政府和社会对高职劳动教育的支持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在高职劳动教育过程中,能够将其与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情境中,体验到劳动的实际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创新式学习思维,从而强化学生的内在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劳动能力。

2 高职院校发挥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的路径探究

2.1 建立“五维互动”的学科融合教学模式

2.1.1 情境教学的“共振聚焦”思维模式

在学科融合的教育高职教学模式下,聚合思维是一种高效的思维引导方式,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广泛的知识点和方式方法体现在一个聚集点上,并在多种知识信息中进行筛选和综合判断,整理出其中最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要在高职劳动教育中进行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就要明确把我跨学科融合在应用中的意义,即“指向特定问题情境的聚焦式融合”,因此教师在引导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基于问题情境进行“共振聚焦”的思路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明确劳动教育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规划,从而达到融合教育的目的。

2.1.2 基于“五维互动”的学科融合过程

学科融合的产生过程包括多个内容。首先“共振”现象是学科融合教育中具有典型性的现象之一,一个具体性的劳动教育项目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与多种学科知识产生联系,这种学科知识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体现在人脑思维上就会产生“耦合共振”,以融合的方式进行思想方法的产生,从而实现学科融合在思维上的建立。通过运用学科融合的教育思维模式,能够打破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科融合成为一种可以应用于生活实际,并具有恰当性、灵巧性和有效性的策略产生方式。

将该“耦合共振”的思路应用在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过程中可以有效推动融合机制的建立和产生,通过真实情境教学、学科聚焦以及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的共振方式,将劳动教育与高职学科教学之间建立融合的共同教学方式,推动劳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2.2 引进传统劳动文化

教师是高职教学的主要设计者和引导者,加强教师对传统劳动文化的重视程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形成积极的跨学科融合教育。以具有重要劳动性质的长城为例,长城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在存在上夜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巨大劳动价值,因此,高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以其为教学案例,进行不同学科下的融合教育,挖掘其中的劳动育人价值。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教授与长城有关的古诗词,使学生在古诗词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苦精神;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长城的结构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远途补给站,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建筑物的有效性;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长城有关的外文影片,使同学在观看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对劳动的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历史教师更可以以长城为案例对学生讲解近代中国革命,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建立与改革的不易,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和价值内涵。通过深度挖掘中国传统劳动文化的教育价值。要推动劳动教育和高职学科教学的跨学科融合教育发展,教师必须对传统劳动文化的教育资源和价值进行深度开发,以其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深层思考,从而从统一的角度将传统劳动文化与学科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仍以以上长城为教学案例,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自身的学科方向上进行教学引导,从而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效联系性。比如,语文教师可以以长城为核心教授一系列的文章和古诗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文化魅力,同时也能以优秀作品为依据了解长城在古代建设和现代发展中的劳动价值;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长城的传统文化介绍的过程中可以挖掘其建造历史,将其劳动取向与历史学科进行融合,深化学生对历史唯物史观的认知。通过劳动教育与高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融合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教育优势,引导学生建立全面的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推动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综合发展。

2.3 深化生活实践的劳动价值

2.3.1 完善课前准备,提高生活关注度

高职课堂教学不仅是理论知识传授的主要过程,同时也是增强学生生活意识、建立学生综合观念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其中引入生活元素,推动劳动教育在跨学科融合教育中的生活实践价值体现。以我国近几年严格强调的“节约粮食,拒绝餐饮浪费”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齐进行深度的渗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其生活实践意义,并自觉遵守其在劳动方面提出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当前社会在餐饮浪费方面的现状,并结合当前已有的改进措施进行思考,形成自身的劳动思想,使学生能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课堂的重点性针对学习。

2.3.2 加强课后实践,丰富生活劳动的教育意义

要加强生活劳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对其进行深度讲解,更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堂实践。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社会劳动的发展情况,并组织各种校园活动使同学宣传劳动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推动学生在劳动价值上的内在提升。

2.4 对教师进行培训

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必须要设置这一方面专业的教师,而且还要根据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特点来对教师们进行培训。首先可以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加强对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的解读,确保广大师生能够对这一方向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能够将劳动教育的一些要点掌握好。其次就是要引导广大的教师对劳动教育精神的实质进行准确的把握。众所周知,劳动精神是从劳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劳动教育的水平。最后就是确保教师能够对劳动教育有一个端正的态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因此他们的言行往往都会对学生们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教师只有自身对劳动教育的内涵有所理解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们传授劳动的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府对教师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同时政府还要大力鼓励一些社会上的力量加入到对教师劳动教育的培训的工作中,这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将这一项工作开展下去,政府还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资金激励教师们参与到劳动教育专业的培训工作当中,从而能够为我国劳动教育相关的理论进行完善。

2.5 拓展劳动教育的范围

高职院校必须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一些全面发展的学生,高职院校重视劳动教育主要体现在对规章制度的重视上,而劳动价值主要在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上有所反映,引导学生们对劳动教育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劳动技巧。高职院校在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课程进行改革时,要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学生们的劳动思想,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对劳动产生足够的重视,对体力劳动的相关内容产生正确的认识。高职院校要从全方位对学生们进行劳动精神的教育,使得学生们能够对劳动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地借助一些重要的专题活动,使得劳动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还可以充分地将第二课堂充分地利用起来,充分地将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选择一些精品的网络课程资源来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学习的平台,将工匠精神以及劳动精神都融入到劳动教育的课程当中,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加强对一些舆论的引导。最后高职院校要带领学生们参加一些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一些山区支教的活动以及一些脱贫攻坚的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进而使得学生们的劳动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提高。

3 结语

在当前深度推行“五育并举”的社会大环境下,高职教师要加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教育,以不同学科的专业为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深度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自身的劳动意识,并掌握一定的劳动实践技能,实现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为今后的长期发展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