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院校“近00后”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

2021-01-03 20:15: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刘 漫

(皖西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六安 237012)

1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环境

1.1 政策背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李克强在2021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就业问题”,并指出先稳就业保民生,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推动“六稳”,实现“六保”,把就业放在首位。

1.2 当前就业形势

截至2020年9月份,全国本科院校共计1243所,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区域知名院校)占比约80%。2021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约为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高达909万人,较去年增加35万人,加上去年已毕业但未就业学生以及留学回国人员,高校毕业生求职规模将超过1000万人,庞大的就业群体必将给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增加了难度。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解决好地方应用型院校“近00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推动应届毕业生就业和社会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2.1 地方应用型高校定义及其特点

地方应用型高校,也称为地方应用型院校,是指办学定位为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直接与生产相结合。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能够在工作和生产中体现价值,实现知识服务于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地方应用型高校就业工作却越来越艰难,表现出就业质量下降、就业率提升困难等现象。

2.2 学生就业意愿

“近00后”是性格鲜明的一代,他们成长于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有着足够物质基础和精神追求。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会着重参考家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特定的就业规划和人生目标。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地方应用型院校校毕业生相比211、985高校毕业生,他们更多的是倾向于体制内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地方应用型院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和国企面试人次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他们对于就业的主体单位如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热情度不高。

从毕业去向来看,地方应用型院校毕业生考研升学比例逐步增加,部分院校在大学入校后就不断灌输考研思想。据统计,该类院校每年报名参加考研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40%-50%,录取比例为毕业生总数的14%左右。

2.3 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省市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各高校就业工作均能完成85%及以上,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仍然存在,就业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突出的问题如下:

一是专业设置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定位存在差异。各地方应用型高校为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在过去数十年期间不断增设热门专业和弥补相关专业短板;但是,实际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在校生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发生矛盾,致使相关专业毕业生无法服务或者更好的服务当地企业,这些学生在异地求职过程中,与可能更具优势的其他高校毕业生形成竞争关系。

二是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与理想型工作要求不匹配,其中包括就业观念和专业技能。就业观方面,大多数学生倾向稳定工作,青睐“高大上”工作岗位,对未来的工作期望值较大,不愿意下基层、去一线,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从专业技能上面来说,他们进入大学这个宽松的教育模式,大多数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不重视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外的知识积累量少,缺乏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对社会和专业的认知比较低,不符合企业人才招聘要求,使得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断破壁。

三是优越的家庭环境致使的慢就业和懒就业情绪。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家庭条件越来越富裕,甚至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富二代”和“拆二代”。他们在父母的支持和干预下,出现慢就业和懒就业情绪。比如,在推动学生就业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学生频繁反应、一致表现为:家庭支持学生待业再考一年研究生或者考公,家庭收入不靠毕业生工作就业获得。

四是高校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推动学生就业过程中,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始终坚持“引进来、送出去”原则,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邀请大批量用人单位到开展校园招聘工作,学生面对大量的招聘岗位感到受从若惊,不知道如何去选择更合适的自己岗位,始终坚持下一家可能会更好的态度,迟迟不做决定,缺乏学校老师或者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最后错失就业良机。

3 关于加强近00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当前复杂的就业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家庭、高校、社会和国家共同努力和付出,方能实现毕业生自我价值和个人理想,履行家庭与社会责任,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昌盛。

3.1 学生要夯实专业知识,积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高校在校生要明确在校职责,远离电子游戏和虚拟网络,要处理好学习和娱乐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寝室走出来,走进图书馆和实验室,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同时,“近00后”性格相对个性,倾向我行我素,缺乏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所以各位在校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磨炼个人意志见,增强自身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二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获得本科学历文凭,从学历要求上已经筛选和排除了很多工作岗位,无形中提升了竞选岗位层次,不愿意下基层、去一线和振兴大西北。但是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希望各位在校学生积极学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改变传统思维,摒弃“职业高低贵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去基层和一线积累工作经验,实现先就业再择业。在求职过程中,家长要给予正确的意见支持,不能过度干涉学生就业意愿,不强制要求和代做决定。例如:部分学生不愿意从事公务员等行业,家长却强烈要求毕业生在校专心考公甚至毕业后待业考公,挫伤毕业生就业积极性。

3.2 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就业指导和帮扶措施

一是要落实好就业政策。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和完善就业推动方案,传导和落实好就业政策宣传推动工作。一方面,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创新推动就业工作方式,拓宽毕业生求职渠道,线上要建立毕业生求职平台,如微信公共号和就业APP等,实现企业岗位性质审核、岗位需求信息收集发布以及向毕业生推送符合条件的岗位信息等功能,帮助毕业生及时获取就业信息;线下,就业指导中心要积极联络企业开展线下大型招聘会,联系各二级单位就业联络员,组织和动员毕业班学生积极参加现场招聘会,积累面试经验;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对于在校生要开始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创业,强调应届毕业生身份的重要性,及时抓住创业帮扶政策红利,如税收减免、贷款免息等优惠政策,通过对本校以往成功案例宣传,努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要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高校是培养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强力,企业对招聘岗位设置和要求变化瞬息万变。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主动作为,与地方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市场主流需求,实现供求一致。同时,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三是辅导员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辅导员要密切联系学生,并积极带队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帮助学生甄别企业和岗位,现场回答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辅导员要创新就业帮扶机制,可以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携学生赴企业开展调研工作,实现学生放心就业。

3.3 企业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积极为应届生提供就业平台

企业是应届生就业的主要平台,地方企业和小微企业更是地方应用型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地。企业要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优化岗位配置,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就业工作。在岗位招聘和培养方面,企业要加强招聘岗位人员的培训,建议适当放低毕业生招聘门槛,不过多重视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当前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多的注重后期的培养和潜能发掘。在业务发展方面,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能,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为应届生提供就业平台。

3.4 强化宏观调控引领,落实具体帮扶措施

宏观调控作为调节市场的一个重要利器,政府部门要充分把握其作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积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地方就业。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要制定、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开发应届生就业公益性岗位,鼓励大学生毕业下基层和参军入伍,指导并监督各地区落实政策到位。地方政府要积极与所属高校开展产学合作,致力开发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政策,积极促进地方院校发展,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努力实现地方培养人才为地方发展所用。同时,各级政府要做好人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督工作,加大对毕业生求职过程的保护,严禁各机构损害、欺诈和拐骗毕业生,避免出现挫伤毕业生就业意愿和热情的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