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研训练促进本科生跨文化能力提高的对策探索

2021-01-03 20:15:10霍春艳郭传真王文硕王镇韬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霍春艳 张 莉 郭传真 王文硕 王镇韬 姜 楠*

(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 北京 102206)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意味着高校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阶段。世界百年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方式更加追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教学模式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线上教学混合模式,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能力,引领创新文化,以高质量发展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高等学校普遍重视的工作,一些高校还专门立项予以推进,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及早接触科学研究,训练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学生对比无该类经验的学生,好奇心与综合能力都有上升。

同时,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来说,“品行影响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学术影响能力,各自是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方面,又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决定着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综合水平。”其中,学术影响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是其中的难点。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中,通过科研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科研创新,突破“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等现象,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利于项目学生亟待加强的“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水平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对本科教育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意义已普遍受到重视,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对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提高的影响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1 科研训练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影响

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中外合作办学多年来培养了一批视野开阔、情怀家国、勇于担当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中外人文交流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科研活动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 科研活动是跨文化适应最好的预实践

科研活动的规律决定了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式全世界大体一致,调研、选题、立项、按计划开展研究,及时总结,以适当形式发表等环节不因文化差异而有较大改变。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学科技创新的功能性工作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无时无处不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感官,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大学生通过科研活动,尽快熟悉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从中体会、学习科研工作基本程序和管理,必然能够在专业知识创新研究的同时,增长科研工作的实际经验,这些经验多数在其他文化环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提高自身文化自信及跨文化适应能力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科研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来说,学好语言,是伴随他们终生的必备技能。语言能力的提高无疑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需要不断加强的基本功。科研活动伊始,需要相对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学生在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源过程中,大量接触外文文献,促使学生阅读外文资料。此过程中语言能力得到实际运用,并在运用中快速提升,尤其是阅读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完成学业充实了自信。

1.3 科研活动能促进学生交往与合作意识的建立

随着时代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换代,当今大学生面临的科研选题通常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或因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借助他人的支持获得资料、完成基础研究内容,或组成科研小组分工协作,成员之间充分协商、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科研项目。这个过程,是学生完善自身人格构建、唤醒自身交流合作意识、锻炼培养自己沟通交往能力的重要经历,对于处于意识完善、能力提高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综合能力提升途径和平台。随着项目的立项、研究和结题等环节,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也迅速提升,成为跨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跨文化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地方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常见问题

2.1 选题定位不准

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科研训练中普遍存在选题定位不准的问题。选题定位过高,方法先进,往往超出本科生现实知识和技能储备,影响学生的科研兴趣。选题定位过低,研究方法基础通行,短时间无法得出显著结果,反而会被学生视为指导教师水平不高,由于在相关活动中缺乏显示度和竞争优势,影响后续科研任务的进展和完成。

2.2 学生认知模糊或缺位

主要反映在学生对科研活动缺乏认知和了解。在报名参与科研计划前,没有认真了解科研活动的特点和参与者必要的基本条件,动机不是为了提高能力,而是为了跟风随大流、增加评优、就业、考研筹码等。缺乏应有的科研精神,随着时间推移热情大减,参与度大打折扣。

2.3 教师指导跟进不足

本科生处于科研活动的启蒙阶段,需要导师花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指导。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繁重,本科生的科研指导多数情况下“不算工作量”,导致一些指导教师将参与科研训练的本科生交给研究生带班,仅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关键环节很难上手锻炼,导致本科生体会不到科研成果获得的成就和喜悦。还有部分指导教师过高要求本科生参与一些科研活动,导致本科生实际上难以获得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实验习惯的培养,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挫败感。

2.4 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通常是高校设立的专项,其特点是以专业学习、训练为基础,以学生科学思维、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提高为主要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立项缺乏专业评审,有些与所学专业的结合度不紧密;还有些项目要求技术水平远高出学生实际水平,执行难度较大,自主思考、全过程参与不现实、项目实施结果与初衷不符等。同时,此类项目通常资助经费不多,但绩效管理要求往往和其他科研项目类同,导致实施过程中,各类管理成本高,各级监管困难,师生难以适应而容易造成工作懈怠。

3 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对策

3.1 建立营造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的保障氛围

学生通过科研活动逐步提高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和不断开阔的视野层次,对于地方高校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是本科生科研训练实施真正的目的所在。因此,地方高校的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应有长期规划、稳定的政策保障、灵活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科研项目的宣传,注重典型经验分享,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为学生全方位知识、能力提高创造条件。

3.2 加强先期动员培训

实践告诉我们,地方高校学生申报科研活动的热情与学生了解科研活动的途径呈正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科研活动计划并不了解,不知道科研立项的工作程序和基本要求及对于专业学习和自己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开始积极性较高,准备全过程参与,但也由于不熟悉项目的立项时间、申报途径、申报条件要求、项目进行期间的保障条件等等而望而却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学校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主管部门应注重对科研活动的宣传,通过多种方式保障学生了解科研活动计划,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科研活动。

3.3 结合专业和学生特点选题

目前学生科研活动项目的选题产生一般有两种类型,学生自选题目和老师指定题目。无论何种途径选题,都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逐步消化应用,真正实现提高专业素养能力的目的。学生自选题目多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已有的想法提出,需要指导教师进行严格把关:一是判断是否科学可行,二是从专业角度判断对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及能力培养是否具有可研究性。指导教师选的题目,通常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往往超出学生的当前能力所及。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细化具体科研活动内容和工作,鼓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组合各种特长成员参与,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本着确保科学、专业、各尽其能的原则,充分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

3.4 循序渐进具体指导

有调查表明,学生科研活动最难的环节是调研和写作。这恰恰体现了他们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欠缺。也有较多学生认为选题和论文答辩也比较难,体现了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学生科研训练要加强的方面。有鉴于此,指导教师对学生科研的要求要循序渐进,对立项前的调研、项目设计、试验方法、阶段总结、结题汇报等各环节都有要注重先易后难的工作节奏,及时跟进,具体支持。鼓励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讨论交流,先进带后进,多数影响少数,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协作精神和工作能力。

3.5 加强立项结题全过程关键节点指导

学生的科研活动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研活动过程从选题调研到成果总结,期间每一个环节对于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在立项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献资源利用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文字的撰写能力等最为重要;在科研过程中,实验操作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上网查阅文献的能力的培养当为重点;在阶段总结、课题结项总结、成果汇总发表环节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特定文体的写作能力最容易暴露出弱点,也是最应该具体指导加强锻炼的关键节点。针对学生个性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加强这些关键节点的指导和帮助,可以事半功倍,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业务知识应用、沟通表达能力等快速提高。

公办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宽进严出”的特点明显。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许多是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而又希望接受较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他们往往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中外合作办学较高的学业要求适应缓慢。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因此,要建立兼容并蓄的学生培养及考核体系,允许学生通过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在逐渐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同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提升科研素养,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助力实现高素质学生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