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通陆 郑 芳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源。劳动教育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也是当代大学全面育人体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朴素情感,培养自我服务的意识与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培养团队合作劳动和独立的劳动的知识与技能,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出台的许多政策推动了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体系化与多样化。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题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报告,发出了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号召,赋予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更高的政治意蕴。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全面部署;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同时政策要求,普通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提高劳动教育站位,把劳动教育作为当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点工作。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教育实践,但我国目前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对劳动教育内涵及教育方式的认识不足。
首先是学生层面,当代大学生对生产劳动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很多人将劳动局限于体力劳动,将劳动简单地理解为劳动锻炼,把劳动窄化为体力劳动,将劳动的价值低廉化,继而出现了部分青年“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现象。由于劳动具有目的性和价值性,不同的劳动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劳动也有着不同的价值,不同的劳动有着不同的收益,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追求有着不同的劳动,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奉献。因而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所有劳动都值得我们尊重。
其次在学校层面,目前很多高校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分隔开,一提到劳动教育,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生产劳动、集体劳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专业技能学习与理论教育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劳动技能的核心部分,是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思维和专业实践的有机统一。所以劳动实践教育与劳动理论教育同等重要。
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凡是有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劳动教育蕴含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当代高等学校对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统一的认识。也造成了“重学轻做、手脑分离”的教育倾向。使得青年一代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目前高校的课程设计偏向于专业学习,缺少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使得专业学习与劳动实践脱节严重。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出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体系中处于全局性、基础性、渗透性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道:劳动就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有了人类劳动,才有了满足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前提,继而才产生了人类生活和历史。我国著名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蔡炎培在中华职校任职时也强调“要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要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他曾让学生入学时一律写下誓约书,首条就是“尊重劳动”,在学校学生除了半日工作外,校内一切打扫、清洁、接待等事务,均由学生轮流担值。
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手段,在当代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分工,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育青年一代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
何为劳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了劳动精神的核心内容: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在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应当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厚植劳动文化、激发劳动热情、引导青年一代成为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勤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团结、创新、拼搏的劳动精神,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智慧和汗水实现人生理想。
劳动技能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无论是基础劳动还是专业劳动,都要求劳动者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技能的获得主要依靠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劳动实践的训练,在高等教育专业化的课程设计中,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通过专业学习形成活跃的思维活动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通常以学生就业与岗位计划为导向。而通用技能侧重于从事一般性的工作所具备的能力,也是劳动的基础技能,主要是依靠在日常的一般性劳动实践中不断学习与强化,从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生活生产知识与技术,获得劳动技能、社会经验,职业体验、从而培养其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阳光之家”志愿服务学生素质培养教育中心成立于2019年12月,紧扣“大学生志愿服务”主题,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志愿服务当中,开展劳动学习、教育、实践、研究,通过志愿服务与公益劳动等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推动建设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组织设施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实现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基地化、长期化目标。
“阳光之家”依托“阳光志愿公益行、阳光志愿专业行、阳光志愿宣讲平台”三大载体,发挥劳动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主题选择的开放性、真实场景的体验性、服务活动的实践性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劳动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并逐步探索劳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同时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当汇聚起广大专业教师的力量。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三个方面明确劳动教育的途径。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不断学习深化劳动价值教育,学习劳动教育发展历程,掌握劳动技能,探索教育途径,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体系,多方协同劳动教育。“阳光之家”成立劳动教育基地与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4.2.1 劳动价值观的培育
阳光之家成立了“志愿服务讲坛”,开展劳动教育主题讲座,培育当代当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通过定期邀请大国工匠开展劳动风范讲座、劳动主题党团日活动、就业指导劳动观教育、文明宿舍建设、勤工助学和公益劳动岗位锻炼、专业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持续深化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同时,“阳光之家”借助劳育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宣传,已经初步设计制作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或劳动实践手册,已完成了相关教育手册《我的志愿路》《初心·梦想》《精材专业行》等多项劳动教育研究成果,为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价值引领,同时借助平台进行劳动成果展示,提升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体现劳动的育人价值。
4.2.2 劳动技能的培训
“阳光之家”借助平台优势,成立“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开展大学生通用技能培训、生活技能培育、专业软件学习等,如摄影培训,通讯稿写作培训、Photoshop、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学习等等。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文化特点,因地制宜,发掘学校、家庭、社会等可利用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强化日常劳动技能培训。
此外“阳光之家”探索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结合模式,针对学科的专业特点,通过搭建“专业实验室志愿讲解平台”“微缩实验志愿探索平台”“文化空间志愿服务平台”,在与专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志愿服务探索活动中,实现学生的专业学习素养、专业技能提升。
依托“阳光之家”志愿服务基地,制定劳动教育行动计划,包括社会实践体验,公益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创造联动,就业能力拓展、劳动文化建设等内容,开展校园技能文化节、劳动文化节、劳动周等活动,培养新时代劳动者。在“阳光志愿公益行”活动中,通过“走进养老院”“走进市图、省博”等志愿服务活动中了解国情民情,观察和参与社会劳动,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将劳动技能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劳动认识,培养劳动情感,磨炼劳动意志,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同时,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阳光之家”劳育平台建设,加强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营造有利于劳动教育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大力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基地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期化实施,是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有效探索,通过劳育平台建设,使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实践基地、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标准、有考核”,建立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完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