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路径探索

2021-01-03 20:15:10赵鑫宇刘白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4期

赵鑫宇 刘白羽

([1]沈阳城市学院 辽宁·沈阳 110170;[2]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票支公司 辽宁·朝阳 122100)

0 引言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可借助自身智慧性、技术性、数字性等优势的发挥,对传统教育方式造成冲击,推动教改能量的释放,推动教育产业的升级,为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因此,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重视“互联网+”的充分利用,设计现代化教育管理路径,提高办学质量。

1 “互联网+”背景下探索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路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思维方式受到大量新鲜元素影响日渐活跃,且所提出学习要求存在多样化、个性化特点,此同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并不契合。而在新教育背景下,传统教育管理中已形成的单向知识传输的教育方式无法同快速发展的社会变化要求相适应。目前,单一导向的高等教育模式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学生长期接受此种呆板且陈旧的教育模式,自身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难以提高,致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存在竞争力薄弱的现象。尤其为“互联网+”背景下,针对高等教育创新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出迫切需求。分析高等教育所开设专业多来源于现实,并服务于现实的专业,因此,针对高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能力均提出较高要求,此更需学生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同时代发展紧密关联。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若仅凭借教科书中知识的传授,则将会使得学生同瞬息变化的时代产生脱节,学生所掌握知识也难以应用于岗位工作中,学生无法同社会岗位相适应,严重阻碍学生发展。因此,针对高校而言,除应对必要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予以重视外,还应将关注点放置在时代变化要求、社会变化要求及行业变化要求的满足中,为此,要求各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需对教育管理模式加以创新,以满足此需求。高等教育仅有以互联网为依托,方可摆脱特定内容、特定类型的拘束,对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及前沿性加以保障,促使高校学生可在海量的网络知识背景下,获取先进理论知识,更新高等教育模式及教育体系。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还应重视信息交流、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构建健全的反馈机制,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除应将自身眼光放置在外部行业环境的变动中外,还应重视校内信息沟通的高效性、及时性,借助流畅、准确的信息交流,促使高校可对自身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展开相应的调整、改善,以推动教育管理目标的高效达成。然而在高校以往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问题难以得到准确且及时的反馈,使得教育管理全体系呈现由上而下的单一性,各部门沟通、互动缺失,高等教育管理者无法对学生真实需求加以了解,所制定的教育管理策略同学生个性发展相违背,此种教育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形成阻碍。由此可见,“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为推动学生个人发展及高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路径

2.1 完善“互联网+”战略规划

首先,应由政府主导顶层设计,以专业领域作为出发点,完成“互联网+”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并大力推广,同时还应制定宏观发展战略,对此战略推行流程、推行目的、时间要求等加以明确规划,用于相关领域高校创新活动的指导中,推动统一教育管理创新目标的树立,推动和谐“互联网+”教育管理环境的打造,借此对区域性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推进加以保障,还可为本地区教育发展提供服务。其次,高校应重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推行,对校内数字化育人条件加以持续改善,并完成网络设备升级迭代方案的制定。高校应紧密跟随时代发展脚步,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并致力于“互联网+”教育管理项目的打造,避免建设过程中产生“教研数据外泄”“MOOC泡沫”等消极现象,以此推进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改善,借此,除可同区域性政策要求相符外,还可对高等教育自身改革需求加以满足。最后,高等教育应以“扁平式”教育管理新常态作为出发点,将协同教育作为导向,健全高等教育发展计划,推动跨时空教育管理、跨行业学科、兄弟院校、企业职能部门联合的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同时,为推动此平台得以高效运行,应明确并统一此数字化平台的责任权限、数据标准等,借此为“互联网+”协同教育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条件,以此还可以为互联网共享为依托的高等教育提供资源,借助战略谋划的方式推动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目标的达成。

2.2 健全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首先,教育管理领域应重视高校已有资源、机制、平台的充分利用,对国内外成功经营线上教育平台的经验加以借鉴,同时还应重视开放精品课程资源的引入,借助学分认证、线上图书馆、课程认证等方式推进“开放内容”“模式取代”“开放教学”等诸多活动的展开。教育管理过程中,为达成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目标,还应重视学历管理、学籍管理、学分管理等多项新制度的制定,借助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其次,高校科研管理领域应将教育协同综合服务创新、“互联网+”开放分布式教育创新的契机准确抓取,共同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将协同创新作为抓手,推动职能部门、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几方的共同参与,协同创新发展,共同完成线上教育、高等教育二者结合的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对组织管理、人员考核、国际合作等多方面规定加以改革,对于不同的协同创新人员实施差异化激励机制,实现积极向上教育管理环境的打造,借助系统化管理,推动协同教育资源流动效率的提升。

2.3 加强教育管理创新风险管控

首先,应重视风险分析意识、评估意识及识别意识的树立,以高校“互联网+”组织架构、发展需求、管理制度及资金条件等视角出发,综合性评判“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创新预期,仅有在明确创新效益高于创新风险时,方可实施创新方案的推行。其次,创新风险评判时,应具备发展性、系统性及综合性,对可能诱发风险的多方面因素加以重视,如制度缺失、设备落后及数据外泄等,以不同场景出发,结合风险等级对不同创新风险加以分析,促使高校所实施的教育管理手段模式可妥善应对多种风险,将教育管理创新风险产生率降至较低。最后,高校还可借助信息技术的引入,促使所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具备应对创新风险的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有效性。如以高效科研成果转化管理为例,应对电商平台交易主体信用等级评价经验加以借鉴,借助行业信息收集、公示信息、市场调研等方式,促使高校所处区域科研成果转化受众评价转化效果,获取信用评级数据,以此为依据,完成相关服务方案的制定,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

2.4 建立综合性信息交流平台

“互联网+”背景下,为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提供支持,促使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可对学生个性充分尊重,并实现开放共享。因此,高等教育管理行政部门需将“互联网+”作为依托,实现现代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借此对各管理板块中的所存在的信息隔阂加以消除,推动教育管理过程中所涉及信息的高效沟通,借此推动教育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高校方面,应重视校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学校可将多个方面的管理决策均上传至此平台中,并邀请师生共同参与至投票、讨论过程中,以此可为高校管理者了解师生真正需求提供渠道,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支持。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在展开管理决策时,应重视校务信息化平台的充分利用,展开云计算及大数据分析,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将此作为依据,完成同本校办学特色、学生学情更为符合的决策的制定。此外,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还可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应用同学生展开充分互动,以推动教育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还可推进高校现代信息化发展。

2.5 搭建个性化发展教育支持平台

“互联网+”具备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可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学生通过互联网可收获诸多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随时随地展开学习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此除可实现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外,针对学生找寻同自身特点相符合的学习模式也可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因此,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需将互联网作为依托,搭建可同学生个性发展相符合的教育支持平台。为此,高校可提供在线开放教学资源,即主要指借助网络将教学课程向学生分享,促使学生可以自身兴趣爱好为依据展开选择性课程学习活动。教师还应以此为基础,利用大数据对每位学生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加以充分掌握,为学生展开高效的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发难。相关管理人员在此过程中,还应重视网络平台如教务网站、微博及微信等网络平台的应用,同学生展开实施的交流互动,对学生针对教育管理的看法、思想动态加以实施掌握,以此为基础,推动教育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