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论析

2021-01-03 19:12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教育

高 倩

(沈阳音乐学院 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高等教育作为中国文化事业中的中流砥柱,也在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新时代的高等教育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改革日益深入,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内涵式发展”成为了当代高等教育的重点任务与全新命题,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赋予了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要的责任与使命,翻开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崭新篇章。

一、内涵式发展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深远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多次在重大会议上对教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内涵式发展”模式体现了由“外延”到“内涵”的转变,对于当代高校的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根本与活力源泉。

(一)民族复兴的必然需求

自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中国梦”,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向着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远景,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因此,中国梦也是“教育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就是建设“教育强国”,并再次明确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不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超越的需求,更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教育梦”。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教育梦”。未来的中国教育必将实现更大的跨越式发展,而这就是教育人心中的中国梦!在伟大“中国梦”的民族复兴征程中,要发展教育首先就需要做好综合性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从传统的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内涵式发展是对高等教育内部的生机与活力的激发,是实现社会主义大学由“量”的追求到“质”的提升,是对教育基础的不断夯实,对教育工作的不断充实,教育经验与成果的不断累积,是教育内涵的不断丰盈,是教育思维与观念的不断成熟与进步,是教育资源与教育领域的扩大与拓展,是教育手段与方式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化……,这一切的发展变化都是当代中国教育所亟需的,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交汇点,脱去了贫苦落后的旧外衣,以彰显大国担当的全新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心,要实现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形成坚强而庞大的发展建设内核,而教育的发展、内涵式建设就是这一内核形成与巩固的必要基础。实现内涵式发展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高等教育才能打好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社会基础、人才基础、知识储备基础,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强保证。[1]

(二)政治战略的科学部署

党中央和历届国家领导人始终把教育摆在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党的多次重大会议与重大决策中都明确针对教育工作作出了细致全面的安排部署,凸显了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由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明高等教育质量的未来规划是要“坚持内涵式发展。……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其中强调“内涵式发展”应是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核心,使“内涵式发展”要求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线;[2]同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与方向作出了指导与部署;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中既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将“内涵式发展”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理念,为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再次提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指出了“内涵式发展”是中国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与必然趋势,是以教育本身为出发与归宿的发展方式;同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彰显特色优势,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等要求,都进一步针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行了明确安排与部署,表明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坚定决心;2019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印发,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列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持续推动这一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和全面发展。

从党中央提出“内涵式发展”理念到今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这一战略部署与要求的明确提出到全面铺开,看到其内涵的不断明晰、要求的不断具体与深入,形成了清晰脉络向广大高等教育基层有力延伸,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办好高等教育的决心与信心。高校在这一要求的倡导下,积极致力于教学模式与科研方式的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外延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大力挖掘与拓展理论研究与学术内蕴,不断夯实理论根基,充实人文内核,近年来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是党中央对于高等教育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进行积极实践的初步成果,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新阶段迈出的崭新第一步。

(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了70余载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数次优化调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文化贫瘠、教育落后的状态,发展为以文化自信屹立于东方的教育大国,展现出飞速的发展与进步。

1.复苏期。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可谓是一片“教育荒漠”,大多数民众都是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1.6年。当时受战乱影响,高等学校仅存205所,入学率约为0.26%,这些看起来有些“惊人”数字,正是新中国高等教育早期艰难的起步阶段。在借鉴苏联高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人才层次结构,扩大规模,协调学科比例,在60年代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与进步,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应运而生,可谓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次华丽转身。2.发展期。经过了“文革”10年,再次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与影响,面对这一教育危机、人才危机,1977年《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颁布,无论是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或应届毕业生都可参加高考,为教育的发展重新开启了人才培养的大门,高等教育真正步入了发展的征途。1980年学士、硕士、博士级学位制度的建立,对我国独立培养、选拔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门人才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领土庞大、人口众多中国来说,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和社会发展建设服务需求,如1998年大学毛入学率仅为9.8%,虽然较建国初期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还是相差甚远,当时的大学生的社会上也是凤毛麟角,更别提硕士和博士了。出于社会主义建设、人口文化素质提升、人民生活需要等多方面需求,大学开始以连年递增的方式开始进行扩招,1998年招生108万,1999年招生159万人,2002年招生320万人,……2010年招生657万,……2018年招生715万,高等教育不断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与此同时,一批“211”“985”重点大学在教育质量上走在前列,带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3,4]十几年间,快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逐渐凸显,就是教育质量的发展与急速增长的教育规模的相互不协调、不相符之间的问题,所以高等教育面临着发展重心的进一步转化。3.转型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由传统的计划管理向现代的教育治理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激发社会主义大学内生原动力,夯实办学根基,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科研有机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期的重要阶段,关系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远景,关系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关系着民族复兴发展的大计,而这一转型的重要一环就是由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也是当代教育发展亟需与迫切解决的矛盾问题之一,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等教育第二次华丽转身中“内涵式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重点任务与全新命题。

二、内涵式发展在新时代进程中的有机特性

内涵式发展作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怎样的社会属性,将会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能使高等教育的超级航母驶向哪方彼岸,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关注并不断研究探索的课题。总的来说,其体现为一种有机发展的积极属性——表现为内生的动力性、忠实的人本性、丰富的多元性、鲜明的时代性、持续的发展性,为新时代的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教育事业散发勃勃生机。

(一)动力性

“内涵”一词的字典释义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的提炼与概括,这也就是说"内涵式发展"就是要集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将“质”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事物内部因素的有机变化与交叉互生作为动力和资源扩展方式与模式。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强劲的动力性,为发展进程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为事物供给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而内涵式发展方式正是力量与活力的动力之源。新时代高校要实现更好的发展,质量是一切的初始动力源。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科学研究、教师素质、人才培养、管理工作等各方面工作水平与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内涵式发展的落脚点与切入点。这种动力体现在不断更新调整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加强大学制度、决策、管理能力,保证工作完成度与成效;体现在对于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综合运用;体现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科研力与创新力深度挖掘,对于科学研究的培育、支持及倡导;体现在对学生思想情操、专业能力、文化水平、综合素质、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在高校的指导思想、综合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各司其职、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有机紧密结合。教育系统犹如科学运转的机器,制造源源动能,产生强大动力,为教育教学的运行提供更加持久发展状态,不断进步的教育成果将转化为更加强大的教育动能,扩展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阶段。夯实的根基、不竭的动能、有机的扩张,将构成内生原动力,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二)多元性

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多元性的概念,体现为极大的包容性和丰富的差异性,体现为多层面、多维度、多角度综合的协调发展状态。

内涵式发展体现为概括性的指导办学理念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技术等多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涵盖了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优化发展、持续发展等发展理念,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厘清了方向;在质量观层面上,是指以提高质量为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为长远目标的发展模式,为高校教育明确了目标任务;在民族观层面上,具有适应时代、强化特色的积极作用,是一种与中国当代教育紧密融合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发展模式;在技术理念层面上,是指教育教学资源、规模、质量、效益四者的统一,通过有机结合与协调配合实现各要素全面、可持续发展。

实现内涵式发展要从多个维度与角度共同切入,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以教学维度为基础阵地,教学是高校主阵地,是传播知识、学习技术的主体部分,只有做好这一关键大事才能为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础;以科研维度为重点阵地,科研是高校学术水平的主要培育基地,而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促进科研工作繁荣发展、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研究过程,都是加强内涵建设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内涵增长的实质性步骤,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科研领域,大力加强科研建设,推动向内涵式发展实质性转变;以师资力量维度为先锋阵地,教师是高校工作的主体,是一切工作的主导,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与研究能力得到提升,高校工作才有发展的能源与动力;以人才培养维度为目标阵地,一切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具有综合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所以要使教学、科研、师资、管理等所有的努力都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使社会主义大学真正发挥出铸魂育人的强大功能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发展模式将教育所涵盖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包容其中,以科学自然的方式进行调整、协调、改革,从而统一整体、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效能。

(三)人本性

内涵式发展体现了一种中国化的人本性特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民的需求为目标与归宿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理念。

“民者,万世之本也。”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亮丽主线、也是唯一主线。在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征程中呈现持续稳固发展的喜人景象,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 4183万人,毛入学率54.4%,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53.5%。可见,即便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2020年的高等教育规模持续稳固发展。但必须意识到,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仍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这就是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和谐状态下,人民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我们的人民在当代需要教育,更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需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更需要以人为本的真正提升人民素质与能力的全新教育。

而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正包含了“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要求与导向。加强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做好立德树人,培育德能全面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就是要以教师为本,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大学教育真正适合当代学生;加强内涵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以人民大众为本,以人民的需求为本,摆脱高等教育固有的僵化模式,不断激发生机与活力,使教育质的变化与量的增长能够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最终使教育质量与教育成果充分满足人民大众的根本教育需求。

(四)发展性

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重要任务,就是其积极发挥其发展性特质,促进与推动高等教育稳步良性发展。这种发展性也可以概括为可持续性,是内涵式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强大力量。内涵式发展是顺应时代的,是在时代潮流下产生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社会教育经过有机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结果。教育理念的更新会提升整体教育格局,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教育内容的优化会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使高等教育呈现良性发展状态;科学研究的进步能够提升学术能力与学术水平,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的核心原动力;教师素质的提升会为高等教育事业打造坚强的中流砥柱,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多项发展链条构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大步迈进。

三、内涵式发展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当前,内涵式发展理念在广大高校教育中已经全面铺开,各大学都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一发展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认识到了加强内涵建设的巨大优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经展开了很多以实现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的生动实践,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教育,夯实办学根基,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一)更新理念,积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双一流”这个概念进入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并以其绝对的重要性占据了突出位置。这标志着教育思想与教育重心的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升转变,这也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正在由满足国民内部需求的教育发展模式向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发展理念进行相互融合与转化。[5]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广大高校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开启了征程。“十三五”期间,“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扎实推进,建设政策及管理体系日趋完备,产生世界一流大学42所,国家一流大学137所,地方一流大学146所,形成“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地方高水平大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双一流”阶段性建设目标总体实现,为深入推进第二轮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在“双一流”建设大潮的带领下,广大高校都积极调整思维、转变观念,将目光聚焦在质量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上,各展奇谋、共同努力,积极向“双一流”的发展目标不断进发。“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最终目标节点定于本世纪中叶,这是未来三十年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蓝图,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教育事业良性发展下,这一奋斗目标将必然实现。

(二)强化特色,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大学

要发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好大学,必须不能盲从,要打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高校。从宏观角度讲,这是国家教育发展建设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后,传承、借鉴、创新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原则,其中的“借鉴”指的就是对其他国家地区的成功教育经验与做法的学习与借鉴。很多国家都高度重视,并且在教育领域具有自己的成功经验与特色,如美国非常强调教育的公平,重视教育质量与人文精神;德国教育重视对学生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法国教育非常重视哲学教育;芬兰的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这些宝贵的教育经验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与借鉴的财富。但是教育事业的“借鉴”却不是完全“照搬”与“抄作业”。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理念与我国教育现状和国情相结合,取其精华、因地制宜,使其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服务。

从基层角度讲,特色也是各家大学一直以来为之努力的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而在这些政策所趋之外,办出特色也是高校由内而发的真正需求。因为虽然大部分的高校办学建制与模式是相似的,但是由于所处地域、专业方向、培养需求等方面的不同,所以肯定是各具特色的。另外,在高校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办出特色、办出亮点才能在众多大学中脱颖而出,现实更好的发展。很多大学发展特色专业、特色学科,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年中国大学分类体系标准中,依据中国大学的办学行业背景和学科专业设置等,将高校分为“综合型”和“特色型”两类。其中,“特色型大学”主要是指办学面向国家和地区某个行业领域的大学,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学科专业设置相对集中,更具行业针对性,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勇夺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中国各类特色大学排名冠军。当然必须肯定的是,“综合型”大学也可以办出特色、办出风格,比如众所周知的清华大学是偏重计算机电子、机械、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北京大学侧重中文、历史、经济、数理化等文理科专业。复旦大学优势集中在文理医方面。浙江大学的特色是规模大、人数多、学科全等。可以看出,高校都已经认识到在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打造特色、突出亮点,形成独特办学优势,是当代大学建设的重要方向,这一做法也是高校办学模式有意识地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转型与蜕变。

(三)重视科研,多措并举提升学术水平

科研是提升大学学术能力与水平的前沿阵地。近年来,上到党中央大力倡导与支持,下到学校积极鼓励与培育,科学研究领域获得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广大高校教师们在付出了努力的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和成长进步。由上至下的高度重视为科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研究课题的申报,为不同研究能力与年龄层的教师群体创造了研究与展示的平台。尤其是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更是为高校的重大科研项目注入了活力与动力,很多有能力、有雄心的大学教师与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并收获优秀成果。在良性发展带动下,教师积极申报不同级别课题的做法蔚然成风,带动大学科研氛围日益浓厚。与此同时,相应的软性硬性管理制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与职称评审相结合的科研要求,与研究生导师遴选相应的科研标准,与工作考核相配合的科研成果要求等硬性指标;又如科研经费的支持、科研奖励及评优评先等方面的软性鼓励等。在社会大环境与高校内部环境的共同努力下,在纵向与横向的共同支持下,整体科研状态确实发生明显的改变。

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这些成绩的背后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整体科研氛围虽有改善,还有待长期加强;相关制度还应更好地执行与落实,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教师科研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术不端的情况还有所存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还存在各种困难;学生群体对科研的整体认识还不充分,参与度相对较低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高校长期加强与改善,要做好科研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协同育人,科学培育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者

近年来,高校一直致力于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改善治理结构,提升综合能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通过多方面有力举措共同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使高等教育育人能力与育人质量同步提升。

立德树人是“第一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在党中央的积极倡导下,各高校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政课建设,实现协同育人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更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责任和神圣使命。新时代的大学充分意识到加强思政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大力倡导,师生积极配合,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工作体系。

校企合作是“实践课”。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推进校企、校产、校地合作,以“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纽带,加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为企业提供项目支持的同时,为学生实现知识技能实践的平台,使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方共赢。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是“拓展课”。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5G时代,信息化、云资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成功进入校园工作与生活。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各高校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网络架构、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所组成的新型教育环境构成了新型现代化大学,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形成一个广博的开放式教育平台。

总之,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内涵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未来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为国家所倡、人民所向、发展所需。广大教育工作者是这场新时代教育革命中的主力军,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任务,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坚守“教育报国”的初心,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推动教育事业新发展,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镌刻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进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浅析综合类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