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访益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反复强调立德树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1-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和前提。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4]。思政课教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2020年1月16日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5],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社会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等应有的担当和作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从《规定》颁布和实施至今的一年多时间来看,多种因素造成对《规定》的贯彻和落实不够到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人员配置数量不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十三五”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4.4%,但到2020年11月,总数也仅有106 411人,其中专职教师人数为71 749人,在高校专职教师中的占比尚不足5%[6]。其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除师范类院校和少数综合性院校外,大部分高校是根据上级要求,近几年才逐步建设“马院”。由于缺乏人才储备,短时间内建成的“马院”,其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都不够合理,以年轻的中级及以下职称、硕士学位教师为主体,博士、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低。再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不完善,保障机制欠缺。当前大部分高校没有针对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形成专门的制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程缓慢。高校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参与者,理所应当要担起重任、主动作为,要形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六个要”的提出,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政治要强”要求思政课教师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德。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时刻保持政治清醒,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情怀要深”要求思政课教师立爱国爱民之德。保持家国情怀,心怀祖国,心系学生,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人民伟大实践,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思维要新”要求思政课教师立方法创新之德。思政课并非专业课,许多高校仍存在教师不愿教、教不好,学生不想学、学不好的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刻苦钻研,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高授课技巧,在思政课堂上吸引学生,在课后鼓舞学生,形成“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优良学风,发挥思政课应有的作用。“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立博学多才之德。博学多才,具备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这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向青年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主渠道。这个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马克思主义的“专才”;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要熟知思政课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与之相关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管理等各种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努力成为贯通古今、知晓中外的“通才”,用“满腹经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自律要严”要求思政课教师立职业操守之德。职业行为得体就能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产生最直接、最具体和最深远的正面影响;反之,师表意识淡薄,行为规范不严,如课堂上仪表不整、玩手机、言行粗俗等,都会给大学生成长成才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思政课教师要保持课上课下、网上网下一致,表里如一。“人格要正”要求思政课教师立自我修养之德。思政课教师既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修养,还要有掌握真理的深厚理论修养,能够以高尚的人格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信其道”“效其行”。
确保以“六个要”为标准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评判机制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必须在思政课教师选拔中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严进”的高门槛,从源头上保证高质量;将“六个要”标准内化在高校对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的工作中,督促思政课教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将“六个要”标准体现在政课教师退出机制的考评中,对政治立场、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老师,要实行“一票否决”,理论素养、教学水平不能达到“六个要”标准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政课教师;将“六个要”标准贯彻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各项保障激励机制中。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但对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马克思主义在一段时期内面临被逐渐边缘化的风险,思政课在高校内关注度不高,存在感不强,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后,国际金融危机连续爆发,西方国家应对乏力;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果断决策,化危为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天劣根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正确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持续升温。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党的重要会议中被反复提及并做出部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然而,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人数相对偏少、思政课教师队伍总体规模偏小,这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客观事实。需要在高标准、严要求的进入门槛基础上,采取灵活有效的手段,选拔和培养思政课教师,尽快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
要严格依据习总书记关于教师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好教师”和“六个要”的评判标准和要求,选拔和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好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教师要“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好教师要“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2]。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要使选拔出来的教师能真正做到有资格、有能力讲好思政课,在引导青年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中做出贡献。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不低于1∶350的比例在编制内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且不得挪作他用[7]。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量上的硬性规定,各高校必须确保有足够数量的思政课教师。从人才选拔途径来看,要专职兼职双管齐下,内部挖潜和外部引援同行。可探索党政管理干部转岗、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等多种方法,壮大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遴选相关单位的骨干支援高校思政课建设,壮大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还要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从青年大学生中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鼓励和选拔高素质人才攻读马克思主义硕博士研究生。
设各种类型、各个层级的思政课教师研修班,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鼓励和要求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研修培训,提高每一位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通过实施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尽快提高博士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比例;鼓励思政课教师以各种形式外出调研,走出课堂,贴近生活,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国内国际比较中汲取养分、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一方面,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是《规定》等文件明确提出的要求,是务必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可以检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习总书记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的意义和作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做出了规定和说明,也从高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个方面对高校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具体规定[8]。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否合理、是否见成效,也需要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达到立德树人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先,要坚持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这是对所有教师提出的要求;而作为承担思政课教学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更是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做良好师德师风的标杆和表率。要给师德师风划红线,对于学术不端、收受学生礼金、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敢踩红线的失范行为,在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位晋升、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考核中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其次,要建立评价落实制度。认识到考核评价是手段而非目的,坚持考核与激励并举,要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实施必要的奖惩,做到赏罚分明,杜绝重考核形式、轻落实整改,要形成长效的考核监督机制,使考核评价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总体方案》指出,要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实绩、指导学生课外工作情况、科研成果等方面对教师展开评价,指标设置上也要涵盖上述内容。但在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其作为教师的共性,又要考虑这一群体的特性。举例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一般归属于“马院”,但由于全校的思政课基本上由“马院”教师承担,导致很多高校存在“马院”学生人数少而教师人数较多的现象。很多思政课教师可能是给“马院”以外的学生授课,由于高校各二级院系行政上的分割,其他院系通常不会安排非本院系教师担任班主任、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或参加学科知识竞赛等,导致思政课教师在参与一线学生工作方面存在天然短板。在指标设置上,此类比重如果过大,则显失公平。依据《规定》,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实效是考核特别是职称晋升的根本标准,因此,针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指标,要侧重在师德师风、教学过程、科研绩效、学生评价等方面。
首先,在条件设置上要规范。要严格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不随意设置学习经历、人才头衔等限制性条件,破除“五唯”痼疾,防止出现有帽子、有课题、有成果、有经费、有奖项的人赢者通吃等严重的马太效应。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要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要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性,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主观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法,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
打造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归纳起来就是要发现人、培养人、留住人,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作为坚强后盾,保证教师队伍规模壮大、素质提高、人心安稳。
要各校尽快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形成制度规定。要坚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落实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责任人,明确各单位的分工和具体职责。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艰巨性,设定短期和中长期建设目标。在短期内工作重点放在“量”的建设上,在人员配置、经费安排、职数保证等方面下功夫,尽可能达到《规定》的刚性要求。在中长期内,通过“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真正建成一支稳定可靠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要在高校内部形成全员学习机制。通过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精准把握教育主管部门关于立德树人、落实“六个要”要求的会议精神、文件精神,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规定》《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都是针对思政课建设而专门发布的文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具体要求。高校党政领导班子要认真学习研读,对照文件,寻找和发现本校的不足和改进方向,有针对性地作出部署,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高校人事部门和马院是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直接承担者和执行者,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应协同探讨如何推进思政课队伍建设,协助学校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加强学习,可以增强高校人事部门和马院开展工作的底气和自信,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跨越式发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人员配备、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都需要高校其他院系以及教务、科研管理等单位的配合支持,督促这些二级单位共同学习,才能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明确各部门分工,打消各二级单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统一思想认识,在高校内部形成合力,大幅度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效率。
要有完善的人才保障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可以解除教师后顾之忧,有助于稳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使他们安于教学、乐于教学。目前仍有一些高校不够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在职称晋升、科研立项、薪资待遇、评奖评优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要采取切实举措落实各项政策保障,如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设立思政课教师专项教学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增加思政课教师经济收入,提高这个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提升其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高校在评奖评优中要向思政课教师倾斜,注重表彰表现优异的思政课教师,树立先进典型;在职称评审中要按相关规定,核定思政课教师职称职务占比,其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各级别的科研项目要设立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逐步加大对相关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要鼓励高校学报开设思政教学专栏,鼓励优秀的思政教研科研成果见刊见报。
多维度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助于推动形成建设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强大合力,尽快补齐人员短板、结构短板、制度短板,保障思政课教师权益,鼓励和引导思政课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真正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批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