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振杰,陈贺,谢静怡,罗丽霞,刘展华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恶性肿瘤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大类疾病,新近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数约392.9万,其中男性癌症发病率为305.47/10 万,女性265.21/10 万,癌症标化死亡率居全球癌症死亡率第12 位,疾病负担沉重[1]。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联合现代医学抗癌疗法具有增效减毒、预防复发、延缓耐药等优势,其应用价值日益凸显[2]。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诊断以及治疗学的基础,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是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疾病的理论源泉。《黄帝内经》将健康人定义“平人”,《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者,不病也”。《说文解字》云“平者,语平舒也”。原意为气息舒徐,后引申为“不倾斜”、“使齐一”及“使宁静”等意。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平”意多为“平复”、“平衡”及“调理”等。虽然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手段各有不同,但内经中提出了极为精要的治疗理念,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云:“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以平为期”即是在疾病的预防、治疗或摄生等方面把握好“平衡”理念,将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达到“平人”状态的作为最终目标。恶性肿瘤极易损害患者的脏腑功能,使经络闭塞,气血阴阳失常,打破健康人体内在的平衡,甚则危及生命。因此,“以平为期”的思想在恶性肿瘤的防治中具有较为深刻的指导意义,现探讨如下。
现代医学认为肿瘤是由于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一方面,恶性肿瘤易生长结聚为有形之肿块,此可归属于中医学“阴”属性的范畴。《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所生,得寒乃生”,表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伤于阴寒有关。且又因阴阳两气对立制约,“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即阴寒所生可因阳气虚损而起,反之,阴寒之盛又能进一步加剧阳气的虚损。故《灵枢·百病始生》曰:“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阳气亏损导致机体温煦推动功能下降,引起血行无力,津液留滞,久成积聚,形成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而诱发肿瘤。
另一方面,恶性肿瘤具有无序增殖、侵袭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其从无形向有形转化的过程又可归属于中医学“阳”的范畴。阴静阳躁,阳气与阴气对立制约,本应“阳杀而阴藏”,若阴阳偏离正常生理状态,而可导致机体寒温失调。《灵枢·五变》曰:“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即指出肿瘤的发病可因寒温失调,邪气内侵积聚而起。故有学者提出,恶性肿瘤的特性为“体阴而用阳”,阴阳失常的交融变化贯彻于癌瘤发生发展的始终,中医阴阳观可作为肿瘤表型辨识及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依据[3,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中医学八纲辨证的总纲,更是认知疾病本质的重要依据,辨明阴阳是恶性肿瘤精准施治的前提,根据阴阳的偏盛偏衰状态予以调整有助于治疗的取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对于恶性肿瘤疾病辨证中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者,应“实者泻之”,而对于阴阳任何一方偏衰不足者,则当“虚则补之”,即如《灵枢·刺节真邪》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杨国旺等[5]对20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化疗联合贞芪扶正胶囊,而试验组患者则在化疗基础上结合患者证候要素进行辨证施治。试验组中,对于阳虚患者酌加干姜、附子及淫羊藿等扶阳之药,对于阴虚者酌加地黄、玄参及当归等滋阴之品。对于邪实属阳者(热毒证)酌加草河车、鱼腥草、龙葵等清热药,而对于邪实属阴者(痰湿证)则加入浙贝母、法夏等。研究结果显示,对比单纯使用扶正中成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肿瘤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更低。亦有学者指出,肿瘤内伏潜藏,又易外扩浸润,具有“内为寒积,外布阳邪”的病机特点,故治法上当“引阳入阴,破阴通阳”,使阳得气化,寒积得消从而提高疗效[6]。以上研究及论述提示,在中医治疗肿瘤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当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对患者机体阴阳进行调整,把握阴阳平和中庸之道,不使阴阳偏颇,而致阴阳中正平和,从而达到纠正癌瘤导致机体阴阳失调以治疗疾病的目的。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谨守阴阳病机,应用中医药调整患者机体的阴阳状态,使其趋于平衡,将对患者疾病控制有所裨益。
就正邪关系而言,恶性肿瘤的发展变化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结果,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了肿瘤的发生进展。从病机论,恶性肿瘤本质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疾病,以正气亏虚为本,“痰”、“瘀”、“毒”为标[7]。即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在人体正虚的状态下,由“痰”、“瘀”、“毒”等结聚而成。因此,运用扶正祛邪原则是肿瘤治疗取得疗效的关键。明代医家李中梓对肿瘤一类的积聚病治疗有精要的论述:“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则任受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并且将“屡攻屡补,以平为期”作为治疗法度。即祛邪与扶正的运用需根据患者的全身状态、脏腑功能、肿瘤的病程、病势及病位判断正气与邪气双方的对比情况,以决定祛邪与扶正的先后主次。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扶正祛邪法的应用应根据正气与邪气的对比,安定受抑的一方,不论治疗次数的多少,都以达到人体正气平复为目的。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已进入综合治疗时代,肿瘤早期病变局限,人体正气未衰弱多耐攻伐,祛邪当为主要治则,此时外科手术治疗往往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医在恶性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亦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医汤药治疗方面,丘平[8]研究表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围手术期使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促进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抑制高凝状态及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疲乏,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中医外治法方面,许哲[9]研究发现中医耳穴按压联合正念冥想有助于减轻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而在恶性肿瘤的中晚期,由于病情进展,癌毒病势嚣张,经治患者往往机体正气虚衰不支、气虚血少,表现以正虚为主,此时治法当以补虚扶正为要,兼顾患者体质再施加抗癌攻邪治疗。中医名家朱良春认为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扶正当顾护脾肾二脏,补肾脏以益先天,补脾以资后天,使先后天得养,五脏得源以达“养正积自消也”[10]。通过中医药治疗,使正气平复,有助于患者肿瘤治疗的全程管理,现代研究也表明,中医药的应用在中晚期癌瘤治疗中在减少西医治疗导致的骨髓抑制[11]、改善癌因性疲乏[12]、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3]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扶正与祛邪在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不可因“留者攻之”而妄施祛邪之法,也不可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滥用扶正之道,当在辨证基础上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以正气平复为期,病之初起力争祛邪于外,及病之末则以扶正为要,以期使患者带瘤生存。
恶性肿瘤作为我国民众生命和健康的最大威胁慢性病之一,其防控及管理日益受到重视[14]。恶性肿瘤的治疗往往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疾病在不同阶段的治疗主要矛盾也会动态变化,在治疗过程中准确辨识癌瘤之“标本”并做出应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素问·标本病传论》云:“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在肿瘤疾病治疗中,初始原发癌瘤为病之根本,是治疗手段的针对所在,但在治疗过程中,或可因疾病本身进展而出现兼杂之标症,如癌性腹水、癌性胸腔积液及癌性出血等;或因放化疗、手术等治疗手段引起的粒细胞减少、深静脉血栓及恶心呕吐等。肿瘤病之“根本”性质可迁延不愈,然“标”之杂症变化丛生,临症需依“标本”主次而辨治,从治病留人的长远角度考虑,凡治之要,以平为期。
对于肿瘤病在“本”,而未见“标”症者,应用现代医学方法及中医药治“本”之余,当不忘“标”之潜在,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先安其未受邪之地,将有助于患者平稳完成抗癌疗程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当前的研究亦证实,中医药在预防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标”症,具有重要作用:如针对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相关研究荟萃分析[15]显示,旋覆代赭汤的加减应用对其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如针对放疗所致的口腔炎,临床研究显示中医滋阴清热法可推迟放射性口腔炎出现的时间,减轻放疗反应并改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16]。同时,在现代医学治疗方面,结合临床实践参详相关肿瘤治疗并发症的指南及专家共识也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若是肿瘤治疗过程中所产生之“标”症病势嚣急,病情以“标”症为主要矛盾,则当谨遵《素问·标本病传论》:“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通过“标”证的治疗,使得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为后续治疗“本”病保留生机。治标,则贵在“因势利导”,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适事为故。”针对不同的“标”症治以不同的措施,通过中西医结合方式,往往可得良效。如:王骁等[17]综述研究表明,中医药“以通为用”治疗方式在恶性肠梗阻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并得到广泛应用;冀虹霞等[18]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西医予降钾、降尿酸、利尿对对症治疗,中医辨证为风痰阻络、气血亏虚证,予中药复方牵正散加减后收获较好疗效。
正所谓“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对于恶性肿瘤的标本辨治,遵内经“以平为期”理论,未见“标”时重在调养预防,“标”与“本”并行时贵在因势利导,两者兼顾平衡,使得患者生息平稳能够顺利完成治疗。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但是饮食不当则可伤及脾胃,使脾胃失其健运,则可致痰湿内生,化热化瘀伤及气血而诱发癌肿,即如金代医家张元素所云:“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研究指出,膳食和营养是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慢性病的重要可改变、可预防危险因素,需要予以重视[19]。饮食调摄方面“以平为期”思想主要体现为注重饮食适度与饮食均衡。
一方面,应做到饮食适度,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云:“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进食选择可多样,但应注意量的掌控,太过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不足则“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此外,应注意饮食均衡。《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适宜的饮食方式应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即进食当注意调服饮食气味,注意营养均衡。《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高粱之变,足生大丁”,现代医学研究亦指出高脂膳食可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的发病风险[20],可见饮食偏嗜之危害,应予以避免。
通过饮食的适当调摄,顾护人体脾胃之功能,以平为期,一者使饮食适度、营养均衡;二者,使脾胃之气平和,使人体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预防癌症发生。
《灵枢·本脏》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精神心理层面的调摄在恶性肿瘤预防中亦具有重要意义。精神心理的调摄方面的“以平为期”,重在调摄七情,舒缓情志,积精全神。《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七情失调,易致气机不畅,导致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郁结于体内引起人体内环境紊乱诱发细胞癌变,促进癌细胞的生长[21]。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也表明,社会心理应激可引起交感神经对免疫细胞的调节,间接地刺激肿瘤生长和转移[22]。因而,在肿瘤疾病的预防中,应重视精神因素的调摄,以平为期,不使七情过度,以求心态平和,安然处世。
时下,养生防病日益受到重视,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指出,人之养生应兼顾“养心”与“养神”,适当的欲望与追求并非坏事,但多欲易伤身,当下都市人群精神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应适当地卸下精神包袱,养精蓄锐,少行虚耗精力和心神的无谓之事。通过情志舒缓,使七情和合,心态平和而精神专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防癌,不失为个体可效之方法。
《黄帝内经》“以平为期”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以平为期”理论在人体阴阳调和、正气平复及疾病“标本”辨治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在肿瘤预防方面,饮食和精神调护方面的“以平为期”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我们认为,“以平为期”的理论思想高度凝结了中医学在疾病防治的宏观层面对“度”的把控的哲学思想。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动态变化的过程,预防与治疗都需要根据切合实际,采取合理的策略,趋利避害,以平为期。《黄帝内经》的“以平为期”的理论思想在未来中医研究中仍值得进一步挖掘、充实及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