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李嘉宁
海口是近代兴起的城市,开埠通商与移民海外使之与南洋、欧美联系紧密。老城区以贸易和商业为支柱发展起来的骑楼建筑景观,是融合了欧陆建筑、南洋风情以及本地特点的一种建筑形式。海口骑楼有着近170年的历史,随着历史发展,海口市行政区划屡有变更,新中国成立后海口市中心也一再迁移,但海口骑楼却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海口典型的历史文化坐标。伴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热潮,学界提出骑楼的发展要与旅游业结合,以充分挖掘骑楼的民俗文化内涵,但现有的骑楼旅游研究大多只是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了骑楼的旅游价值,鲜少有从遗产角度介入骑楼的研究。
提及海南,留给人们的更多的是孤悬海外、偏安一隅的文明闭塞之地。而海口位于海南岛最北端,与大陆仅相隔一条琼州海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商埠之一,也是接触和传播外来文化的重要节点。海口骑楼老街位于海甸溪南岸,是海口主要的老城区,主要由得胜沙路、长堤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新华北路、新华南路等十余条老街构成,包含了近600栋形式各异的骑楼建筑。
海口建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隋唐以后划为琼山县,宋代改称琼州,府治迁至南渡江口一带的白沙津(现在海口白沙门),建“海口浦”,成为重要港口。元代,随着海运的繁荣发展,海口浦成为当时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在城北门外的水巷口附近区域建立官渡并修筑博爱路连通府城,路网结构开始形成。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按兵制建成海口所城池,根据史料记载,城内有南、北门街(博爱路)和东、西门街(新民路),路网结构大体呈田字形,面积约720亩(0.48平方公里)。明代航海业的繁荣带动了海口城区发展,使城市不断向海边延伸,逐渐形成了北门之外的道路(今中山路),并于天后宫前开路连通海边。
清朝解除海禁之后将海口作为国内外贸易口岸,并将管理部门设置在今新华北路,由此带动了城西门外地区的发展和延伸。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规定海口为全国性的通商口岸,使得水巷口变得更加热闹而繁华。当时的北门大街(今博爱路)是古海口港的货物运输、人员往来的主要通道,沿街商贸业兴起,逐渐成为海口所城最繁华的商贸街。1849年,海口老城的四牌楼街(今博爱路)附近修建了当时的第一栋骑楼,后来沿着城市主要道路逐渐发展延伸,分别沿东、南、西、北四条主要大街布置。1876年,英、法、德等国在现长堤路一带建立领事馆,以其为中心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港口设施,逐渐形成了中山路一带的商业区。
民国时期是海口骑楼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这时期的城区面积已经大大超出了所城城墙的范围,延续明清海口所城的城市形态更加完善,由于海口地处南渡江入海口经常遭受洪潮冲积,并且长期倒垃圾侵蚀水面,陆地不断向北延伸。1924年海口拆除城墙、规划新道路,带来了城市建设的浪潮。
政府鼓励华侨回乡投资,南洋侨民带回了骑楼这种“下店上宅”的建筑模式,这种模式很好地契合了当地高温多雨的自然环境与个体商业发展需求,迅速在海口普及开来。南洋侨民的资金投入促成了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得胜沙路、解放路几条繁华骑楼街的出现。
海口骑楼建设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顶峰,逐渐形成了大兴路、新华路、文明路、大东路等几条主要道路,城中为南北贯通的博爱路和东西联通的新民路。30年代末,日军侵占海南岛,海口骑楼建设走向衰落。一直到80年代,海口的骑楼建筑仍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许多繁华街道中不属于华侨商贾的房屋被没收归国有,而后一些原来是用于独家独院的院落逐渐成为国营单位的职工的宿舍。骑楼建筑内部任意搭建、改建的现象较为严重,破坏了骑楼建筑原有的格局。九十年代开始对骑楼老街进行建筑立面的全面整修和刷新,将一些骑楼老街设为商业步行街,整修和改造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骑楼建筑样式,但打破了原来骑楼多样化的经营范围和小商品化的零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较为单一的商品经营方式,而这些商业店铺由于自身的面积和财力有限,在消费环境上无法同周边新兴商场相比,使得骑楼的商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西方有关保护历史遗产观念的变化大致经历了文物古迹保护到历史单体建筑保护再到历史建筑群或城镇地段的重要跨越。
20世纪30年代以后,城市发展与历史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理论界讨论的重点也从单纯的文物保护修复问题转向关注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方面。1933年《雅典宪章》首次提出了对城市一般历史建筑保护的概念,将历史遗产保护概念从文物古迹延伸到一般性历史建筑的范围,相较于遗产的美学价值,更强调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再次拓展了文物古迹的概念,提出了完整的建筑遗产保护概念。1976年,《内罗毕建议》在原来建筑遗产单体建筑保护的概念上增加了对遗产建筑群保护的概念,其内容在1987年《华盛顿宪章》中得到原则性总结,《华盛顿宪章》的颁布标志着有关城市保护最全面的定义,城市“整体保护”的概念成为西方有形历史遗产保护的最重要内容。
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人类不断扩展历史遗产概念的外延,使其内涵不断丰富并创造着新的表达。2005年,《西安宣言》创新性地提出将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保护作为遗产保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使我国建筑遗产保护摆脱了实体形态和物质要素保护的思维模式,拓展了保护的理念和涉及领域,并尝试将遗产保护和中国传统哲学观、生态环境观中对人地关系的思考联系在一起,也正反映了当前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趋势和学科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借鉴吸纳西方百年沉淀的保护实践经验和理论方法精华的基础上,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体系一方面侧重对具有很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单体建筑遗产或小型建筑群的保护,另一方面则强调系统性的历史保护体系的构建,涵盖了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不同层级的整体保护。
建筑的遗产价值是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逐步产生的,历史上的建筑只有经历了不可逆转的时间演化才能够成为不可再生的建筑遗产。
对于我国传统的历史建筑遗产来讲,时间的久远度毫无疑问是判断其价值的重要指标,但并非唯一指标,尤其对于建成时间最多不过百余年的近现代建筑而言,其与那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遗产相比显得过于“年轻”。因此,对近现代建筑价值的衡量不应该着重于其年代的久远度,而是应该强调其“历史的变化性”,即近现代建筑通过其物质实体带给我们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综合价值。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海口骑楼满足(i)、(ii)、(iv)三条标准。首先,海口骑楼因其沿街敞廊的安排,一方面便于散热通风,适应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作为商业街道的使用,满足近代岭南城市快速发展的商业需求。这反映了其良好的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具有较高实用性。同时建筑群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反映了南洋殖民风格和海南地域文化特征,是中西文化合璧的良好范式,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再者,海口骑楼发展于老城区,见证了百年城市的变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1.代表一项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骑楼虚实结合的空间布置表现了人类与环境相适应的创造性天赋
骑楼上实下虚的空间布置具有创新性。实空间是骑楼的主体空间,指墙体围合而成的私密性空间;虚空间是骑楼的特色空间,指的是外廊下的半公共空间,白天铺门全开,生意繁忙。下层空间里外渗透,界限模糊;上层空间密闭结实,界限分明。骑楼的外廊通道具有遮阳、通风、避雨等生态功能,既能够很好适应海南地区一年四季多风多雨、太阳曝晒严重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又为行人提供漫步的休闲空间。骑楼较高的实用性使其在很长的时间里影响所在地区的村镇规划和景观设计,以致现在新建的许多建筑仍在采用这类建筑形式。
2.展示在一段时间内在建筑、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中的一项人类价值的重要转变—海口骑楼街区见证了城市兴起、发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
海口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自《天津条约》签订后,海口作为全国十个通商口岸对外开放之后,大量海南华侨频繁往来东南亚和海南之间,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正是这一文化交流的见证。
3.描绘历史重大时期的建筑物、建筑风格、科技组合或景观范例—海口骑楼是融合了欧陆风情、南洋特色以及海南地域文化的特色建筑群
海口骑楼沿海甸溪分布,由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长堤路、新华路等几条老街组成,现保存有600多栋骑楼,是国内骑楼建筑群中保留规模最大、保存情况基本完好的历史街区。由于海口骑楼建设时期集中,因此建筑整体时代性强,建筑整体立面色彩较为统一,由于与南洋文化的亲密渊源带有浓郁的南洋殖民风格特征,其建造工艺又融合了海南当地材料运用和传统施工的手法,体现了地域特色。
1.原真性保护
原真性保护侧重于对其本体原本真实形态的最大程度的保存。一方面,要求对建筑遗产所实施的任何保护措施都应该避免对已存在建筑形态的破坏,同时慎重考虑改建、扩建或加建等可能改变建筑遗产形态的模式,实现最低程度的干预;另一方面,要保留建筑本体所携带的历史性信息,在材料或外观上能够区别出新旧要素。
2.整体性保护
分析船舶设备在安装作业中应用减振措施,涉及了较多的安装内容,其中具体分析主要涉及应用减振措施的安装内容有:管道设备安装中的应用、仪表设备安装中的应用、其他组件设备安装中的应用。
整体性原则从两方面来理解,包括“新旧”骑楼建筑群空间的整体关联度和骑楼建筑和其周围环境构成的整体性。一方面,新建建筑和已存在建筑的整体关联性程度是形成建筑群整体性的关键,包括新建骑楼建筑与传统保留的骑楼建筑之间的关联以及对骑楼建筑单体维修改造过程中所产生的“新旧”空间部分的关联。另一方面,骑楼建筑与环境构成的整体性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历史古迹不仅指向单个建筑体,还囊括了整体建筑群以及周围环境。在骑楼建筑遗产保护中不仅要保护骑楼建筑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重要环境要素。
3.持续性保护
对传统骑楼建筑的保护利用方式不能局限在静态的建筑以及周围环境保护上,还应当有意识地延续和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原本的生活功能,实现动态的渐进式的发展。对已有的骑楼建筑应考察其使用功能的合理性和持续性,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对“旧”空间的更新等。骑楼建筑的保护应该与原有社区居民生活相适应,结合居民的生活来维护街区内的建筑才能复兴或保持骑楼社区活力、实现建筑再利用、创造骑楼空间多样性。
严格保护现存的街巷结构。依据相关保护规定,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的街道界面,合理评估街巷风貌结构的构成,对损坏的建筑局部区域进行及时修缮、对有损街区风貌的建筑进行整治和改造、对新建的建筑界面应符合街巷原有的空间尺度和风貌特征。
适当设置步行商业街。海口骑楼街区内的大部分道路平均宽度在10m左右,这些道路难以满足当前城市机动车出行的压力,同时空间围合度较好,更适合人行,建议将道路宽度小于10m、D/H比小于0.8的道路结合沿街商业设置为步行街。
部分改造周边居民区。传统骑楼街区是由骑楼建筑和其中的民居共同构成的,骑楼建筑往往沿主要街道布置,对其中的民居呈现环绕式围合的状态。由于街区内建筑密度较大,公共空间较少,难以满足当前街区商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对骑楼街区进行改造的时候,应在现有公共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补偿或置换的方式,适当拆除一些影响骑楼街区完整性的建筑,拓宽公共空间,为骑楼街区的商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缓冲空间。
延续历史上骑楼街区原来的以居住和小规模商业为主的经营方式,鼓励房主在自住的同时进行小规模商业运营。商业可以特色小吃、土特产、旅游纪念品、杂货为主,在满足居民日常需要的同时又可增添旧城街道商业活力。
2.引导街道空间秩序
骑楼街的空间成管状通道连续不断分布,空间上缺乏一定数量的可以休息停驻的节点。考虑到商业人流的聚集特点,可以结合戏院、博物馆、使馆等重要历史建筑打造街道吸引点,设置小型开放休闲场地,使其成为人流驻足的景观点,合理引导社区居民和外来游客的行动流线,生成骑楼紧凑而不混乱的街道空间秩序。
3.规划邻里交往空间
骑楼街区遗留了众多具有海南特色的独特的邻里交往空间,如露天戏台、宗祠以及室内茶室“老爸茶”。围绕这些传统而丰富的人群活动,可通过景观绿化、公服设施配置等措施改造城市微气候,打造小型、可交往的公共空间,保持街区活力。
注释
①老爸茶,是海南的特色茶文化。顾客大多数为上年纪的老年人,且男性居多,因此叫做老爸茶。起源于西方下午茶传统,传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及香港等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地方,而在这些地方,当时聚集着许多从海南出外谋生的海南人,在回乡时也将这些生活习惯带回海南。因消费低廉,并且提供棋牌娱乐的长多,深受海南本地人欢迎。
②海口文史资料第一辑[G].海口,1984。
③(清)明谊修,张岳崧纂.广东省.琼州府志.成文出版社.清道光二十一年修,光绪十六年補刊本。
④(清)萧应植、陈景埙纂修.(乾隆)琼州府志。
⑤《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⑥海南省文化遗产研究会著.海口历史人文调查资料集。
⑦郝玉麟等撰.广东通志.乾隆四十六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