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吕彦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总目标。文化润疆首次出现在总目标中,也让人们再次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往往在大学教育中以其独特的方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新疆高职院校作为新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为新疆社会培养大量的人才,影响着新疆文化的发展,是文化润疆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1]并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就如何在文化润疆背景下通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新疆高职院校的影响力,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新疆高职院校的责任重。新疆高职院校是新疆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疆各族青年走向社会的重要通道之一,承担着为新疆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输送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也担负着为乡村振兴和西部开发及“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从行业分布来看,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2]由此可见新疆高职院校在新疆社会发展中的责任重大。
其次,新疆高职院校又有自己的特殊区情。随着这些年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各种援疆惠民政策的落实,新疆高职教育无论是在学校硬件设施上还是在招生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各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亟待升级,一些地区的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等等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疆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新疆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以新疆各族青年为主,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有些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过90%,他们有独特的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如何让这些学生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中扎实地学好专业技能,是新疆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也是新疆高职教育面临着特殊的区情。
再次,新疆高职院校的前景广阔。无论是从区位优势还是国家未来的规划来看,新疆的高职院校前景十分广阔。一方面,新疆地处我国西北,是西部开发的重要地区,也是“一带一路”的桥头堡,这些都给新疆高职院校带来了机会,另一方面,新疆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也为是一种巨大的机遇。此外,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之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都不断升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不断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紧迫,而这些都给新疆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疆高职院校任重道远,在这些年里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就是新疆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功底不扎实、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职业素养严重匮乏的现象。面对这些困境,除了从课堂教育入手外,校园文化也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文化润疆的背景下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呢?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为目标,由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以学生为主体、以高职校园为空间的文化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等。新疆高职校园文化既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这里我们将从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来进行思考。
工匠精神体现在对待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上。而这种精神恰是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做好一份工作的重要前提。这种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完全契合。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除了课堂的专业教学和职业习惯养成,也需要以校园文化春风化雨地滋养。学校既可以将一些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校风校纪或者学校的标语中,也可以在校园建设中宣扬工匠精神,或者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举办一些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首先从精神文化上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精神支撑。新疆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校园文化底蕴的重视不足,而校园文化正是通过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日复一日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塑造着学生的品质。通过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用丰富的文化涤荡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培育学生的职业理想,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其次从制度文化上对校园文化进行顶层设计,有制度有落实地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去。虽然工匠精神在新疆高职院校的口号喊得响,但是落实得少。工匠精神需要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也需要师生之间共同的努力,以最终将工匠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等让学生熟悉企业文化,让一些有着工匠精神的优秀技术工人给学生指导,让学生真实地接触这些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感受工匠精神在企业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敬业、专注、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再次从行为文化上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于日常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大学时代正是培养其工匠精神的最好时期。通过校纪校规等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严格自律,同时良好的校风校纪也会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使其严格的自律将会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成为工匠精神最基本的素养。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发展中以企业员工为主体,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为目的而形成的管理风格、经营理念、信仰追求、行为规范等。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用得上、留得住。目前新疆企业等基层缺少人才,但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会不能适应岗位工作或者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出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出现“脱节”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在专业培养中对市场需求定位的不足,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不够,使学生进入企业后一时难以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高负荷的劳动。这就需要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新疆高职院校也一直在努力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开展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产学研结合等校企合作之路。在这些新的模式探索中,新疆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企业在对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对企业中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企业精神文化的学习。因此,新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注重对企业优秀文化的吸收,从而推动校企合作更好的发展,也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学校可以通过让优秀校友和企业家开展讲座或者以“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职业论坛等方式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也可以通过和企业共同开展一些活动或者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践等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职学生从校园进入企业或者其他工作岗位,往往从事的是一些最基础或者高负荷的工作,这让刚从学校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难以适应。而造成这种不适应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校园期间对劳动文化的认识不足,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因此新疆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除了第一课堂的培养,校园文化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
首先高职院校要从制度层面重视劳动教育。建立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体系,并且注重校园文化中的劳动教育的培育,形成良好的劳动文化。
其次,从校园精神文化上要形成劳动光荣的鲜亮底色。通过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社团、志愿活动等公益服务参与到劳动中来,通过精神上的升华和实践上的提高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劳动光荣,为学生以后走上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和多媒体不断成长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对网络和新媒体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他们既善于从网上获取知识、扩大交际范围,也善于运用网络,成为网络和新媒体的达人。而这正在无形中塑造着新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面对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发展,新疆高职院校要抓住契机,积极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一些不良的网络平台和新媒体要尽早发现、及时处理,积极引导学生的网络群体建设,对一些传播违法和有损个人安全、隐私的QQ群、微信群等要及时取缔解散。此外,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自己的校园网络文化,例如学校的公众号、网络平台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校园网络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丰富网络和多媒体的内容,用法律红线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真正引导好我们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
总之,在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注重高校校园文化共性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高职院校自身的定位,建设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新疆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