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孙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行业的改革,医院发展最佳的历史机遇期已经过去,医院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大,更加注重服务品质和运行成本。各大医院把工作重心从规模发展转到精细管理上,如何降低后勤运行成本首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思考从医院建设、后勤运行两个方面来探讨医院如何建立高效后勤,从而有效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医院的前期建设至关重要,完善的设计施工不仅有利于临床科室使用,更方便后期运行维修,会极大降低后期成本。下面以笔者的工作实践分析前期医院建设施工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供大家参考。
建设前期首先成立集设备、维修、通信、消防等于一体的前期建设小组,提前让各个班组的一线员工参与进来,专职负责完善、修改设计,反复同使用科室沟通,不断改进设计,后期监督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如果后勤各部门不能在建设初期就参与进来,后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建设过程中对材料严格把关,同一类设备、材料尽量使用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并要选择主流、成熟产品,避免产品后期升级或者淘汰,以免日后配件难寻、维修困难。
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赶工期的情况,而一旦开始赶工期,最后施工质量和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有条不紊、保质保量建设才是对工程质量负责,赶工期取得的短暂效益注定会在后期付出数倍代价。
医院前期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具体细节。
宜全部采用普通铝扣板吊顶,此种吊顶板便于拆装,且能承受一定积水,不用开检修口,可以长期正常使用。
医院绝大部分地方安装了中央空调,中央空调在制冷季节不可避免会产生冷凝水,石膏吊顶会变黄或者掉灰,笔者工作的医院基本上一个制冷季过后,很多科室石膏吊顶就需要重新刷一次油漆,且石膏吊顶需要后期开检修口,维修吊顶内故障难度也很大。
采用带孔的铝吊顶虽然可能更美观,但会增大吊顶漏水的报修量,且这些孔洞会使吊顶上下空气对流,除了会使空调效果变差以外,也存在一定感染风险,吊顶以上部分无法有效进行消毒,此次我院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改造中对冲孔吊顶板采取了封堵的措施,降低病毒通过冲孔板吊顶从污染区传播到清洁区的风险。
所以不建议医院选择石膏吊顶和带孔吊顶。
病区总的供回水阀应该设置在管井内合适位置并设置标签,便于临床工作人员紧急关闭,而不能设置在吊顶内,以便于发生爆管事件后临床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关闭阀门减少损失。
尽可能加大生活水箱的容积,避免因生活水管被挖断或者抢修而导致医院停水。
(1)护士站、医生办公室、配药间、治疗室、病房槽带插座属于医疗用电,发生故障将直接影响医疗工作,所以应严格将医疗用电和普通用电分开,单独控制,不能混接,保证医疗用电的稳定性和医疗用电发生故障后维修的快速性。
(2)尽量将灯具大小、色温统一便于维修,灯具及其接线盒不能置于新风机组、盘管、空调管道正下方,避免灯具进水。
(3)放线施工时应检查施工质量,禁止野蛮施工,尽量避免电线损伤,减少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漏电、短路、缺相等故障发生,对安装完成后的线路进行测试,对超过标准的漏电等故障要求施工单位整改,避免留下隐患。
(4)地下配电房顶上需要做好防水层,避免此后漏水情况的发生。配电房的空调外机尽量放在室外,避免制冷季节导致地下区域过于炎热。
(1)对大面积的区域采用新风机组取代风机盘管,新风机组不仅效果更好,且维修量相对较小。
(2)新风机组因其体积较大、噪音大、易滴水,而且维修电机、皮带等比较困难,建议设置单独的风机机房,如果没有单独的机房则选择设置在电梯间、阳光房、杂物间、病区外靠近窗户处的吊顶内,不要设置在病房公共区域或者工作位置上方吊顶内。
(3)风机盘管和新风机组电磁阀故障率非常高,维修成本高且困难,在笔者的实践维修中,大部分电池阀电磁部分直接拆除也没有对系统产生影响,建议在建设初期直接去掉电池阀,通过风机档位来调节空调效果。
(4)新风机组和风机盘管过滤阀堵塞是空调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空调终端数量庞大,空调供应季节需要大量维修人员维修空调。所以注意保持空调冷冻水清洁尤为重要,应定期更换,加大过滤,实践中曾经见过每层楼采用主过滤器,终端不安装过滤阀的模式运行良好,只需定期清洗数量有限的主过滤器就能保障空调效果,极大节省人力,值得推广。
冷热水、空调供回水阀门应统一安装在管井合适位置,并设置标签,便于临床工作人员在爆管等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关闭阀门。
气体阀门除了在管井安装有阀门外,还应该每一个房间处安装分阀,且不能置于槽带内部,便于在气体终端损坏后临床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切断房间气体。
医院为了保证重要科室供电的可靠性,通常会加装UPS不间断供电系统,比如,手术室、ICU、检验科、新生儿科等,往往这些科室基本不在同一栋楼或者不在统一楼层,如果就近建造UPS机房,将会使得机房过多、分散,不便于监控和管理。而UPS电池组具有一定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会冒出大量黑烟,难以灭火。所以在医院建设中尽量建设UPS中心机房,并将机房置于设备层或者屋面平台上,安装火灾报警和排烟系统。笔者曾参加过一起UPS机房电池起火的灭火,由于没有排烟系统,导致着火房间往外冒黑烟,进而黑烟飘到二楼大厅,造成不良影响。
现代医院建设热衷于给空调、照明、污水泵等加上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由控制人员通过操作电脑便可以控制各处设备的启停,往往设计规划时觉得会让医院更加科技化、智能化,结果控制系统建设投资花费巨大,后期科室和后勤都觉得没有实用价值而被抛弃。医院建设应该一切从临床和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建设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面子工程”。
高效、低成本的后勤运行除了设计合理、施工质量合格的前期建设外,离不开后勤保障团队的运维。合理的后勤模式、一流的人才建设、合理的外包模式将是建设一支高效后勤团队的关键。
1.后勤科室设置
以笔者工作的医院为例,后勤处下属总务科、动力科、器材科、基建科,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保卫科、消防科、财务、支助中心(临床服务)等则为单独科室,这应该算典型的小后勤模式,这种运行模式下各部门之间容易出现推诿,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比如,总务科空调末端维修和动力科空调机组运行本来是一套系统却是两个部门在管,总务科下属外包的物业保卫人员和保卫科的保卫人员,同为医院的安保人员,工作任务和薪酬待遇确是两个部门在管理制定。每个部门只会对自己职责内的工作负责,而不会管理超出职责的事情,但从医院角度来看,这都是为了医院正常运行需要处理的事情。小后勤模式在管理上肯定不如大后勤模式先进,大后勤能在一个更高层面上协调管理全院更大范围内的工作,管理到每一位普通员工,能考察到更真实的绩效,使得医院对后勤工作的管理更加科学,对员工更加公平。医院应该将除了医技、护理、药学以外的部分全部划入后勤部门,由后勤部门实现统一协调管理,而不能成立过多部门,使得管理过于分散。
2.后勤运行费用负担
医院后勤的运行费用除了与后勤管理水平、后勤人员素质相关外,更受临床科室的极大影响。所以科室的维修费用应该全部计入科室成本,而不应该由医院全部承担或者按比例承担,科室维修费用应该纳入区域负责人绩效考核,使得维修费用大的、水电费高的科室医院分配的收入相应减少,一定区域维修费用大的、水电费高的科室责任人收入相对减少。将爱护财务、节约水电的道德要求转变成医院的制度要求,通过利益相关真正做到“绿色医院”。
医院后勤外包是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医院在新形势下的战略选择,医院应该将简单重复的劳务进行外包,比如物业、保卫、班车、饮食等,也应将需要专业技术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比如电梯维保、锅炉维修,高压配电维修。医院后勤需要培养将自己的核心高素质人才,将医疗仪器安装、维保、维修等高附加值业务掌握在自己手里,或者通过技术培训、资格考试慢慢将后勤转型,利用人才优势从水电维修、设备巡检等传统后勤工作转移到后勤管理和医疗设备安装、维保、维修上,不仅提高后勤员工的素质,更为医院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外包能解决后勤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能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运行成本,但在高技术、核心业务上需要医院自己有核心员工,掌握相关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应该进入医院后勤的方方面面,比如,智能化的人脸识别摄像头将会代替一部分保安的工作,并比保安更加警惕和专业;智能巡检机器人将会对机房内的设备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视,并能进行相对危险的高压倒闸操作;未来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后,医院司机的工作也将被解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些技术已经普及,有些正在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将会为医院运行极大解放人力、提高水平和降低成本。
医院需要培养专业的后勤管理人员和专业的医疗设备人员,前者负责医院一般后勤业务的管理,后者负责医院高价值医疗设备的管理。传统医院后勤招聘的大学生往往成为普通工人或者一般管理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医院却要付出高于其劳动价值的福利薪资,这也间接成了医院后勤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