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园林局 徐小娟,王秀君,任寒英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在防治病虫害、加速林业资源生态健康发展方面效果显著。
从现实角度来看,我国森林面积广袤,据相关林业部门最新数据统计,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18%,但与此同时,一些林区森林资源也在逐年下降,这部分森林资源随着时间推移会有生态平衡性失调、物种类型匮乏等表现。相关专业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害虫种类有100余万种,林业病虫害问题频繁出现是导致我国林区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主要因素。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引发林业病虫害的成因多种多样,比如,人造林生物链不完善、不稳固,营林期间缺乏完备的科学引导机制,过度追求造林数量,轻视甚至忽视造林质量,造成大量劣质园区,都会为害虫繁殖传播埋下伏笔。且造林和管理间缺乏连续性、交互性,相应养护项目没有完备的预防体系做支撑,很多林业部门投入养护也旨在救灾,并未将治理虫害、防护虫害当作首要任务,以及重灾过后,部门人员缺乏可能因为政策不到位、救灾不积极等问题,这些都会为后续林业病虫害现象频发埋下隐患。除此之外,灾后环境检测、调整不到位,也会为害虫繁殖创造平台。虽然部分林区采取混林技术措施防治病虫害的营林模式,但混种成林规模有限,很多地区仍然是以纯森林单株树种为主,营林过程仍然采取粗放式管理,这会使森林生态系统始终存在较大的病虫害风险[1]。
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价值十分明显,是缓解甚至全面解决林业病虫害问题的最佳路径。科学专业的营林技术可以看作是全程防控林业病虫害的技术,可对林业树种生长进行有效规范,选种环节便可采取现代化生物技术,培育抗病能力较好的树种,为其日后稳定生长奠定基础。种植期间围绕树种特征,划定种植密度,确定适合树种生长的最佳环境,或者营构混交林,丰富林区树种类型,都可达到全面提升树种生长品质、切实防治林业病虫害的目的。
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价值还体现在其可对树种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测管控,按照科学的森林发展模式,做树种混搭并适度调整种植密度,从而起到增强树种抗病虫害能力的效果。比如,提前调研分析区域内土壤信息,之后确认树种,使后续树种生长过程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同时也可选取现代化生物技术培育高品质树种,增强树种病虫害预防能力,为林业后期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2]。
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最常见的方法即是封山育林、林区清理、修建抚育。其中,封山育林属于营林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可以维系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杜绝人为破坏风险,依赖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森林系统健康发展的模式。封山育林之所以在营林技术中应用最广,其优势便是投入人力资源少,实践过程也没有任何技术难度,目前我国部分大型林区便是采取这一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封山育林并不适用于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受损、病虫害高发的林区。结合实际来看,封山育林可以有效防治林业病虫害的原理主要是封山育林能够改善区域生物种群生态结构,丰富生物群落的完善生物链,比如,为害虫设置天敌,像昆虫、益鸟、微生物等,以此控制病虫害发生率,保障林业区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态模式[3]。
林区清理同样作为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迅速、及时地对发生病虫害林木进行彻底清理来体现,以此切断病虫害传播路径,达到防治林区病虫害的目的。实践期间,护林人员或者警务人员在发现病虫害树木时,必须立即清除病树,对已经受到病虫害影响的树木,视病害情况进行根茎截头或砍伐处置,保障区域林业病虫害的危害性能够降至最低。
修建抚育也是营林技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实践期间通过专业合理的修剪、抚育,可大幅降低林区树木病虫害发生率。相关专业文献研究发现,修建抚育应用于杨树、冷杉、红松等林区时所取得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极佳,但用在其他树种林区时,病虫害防治效果却极为有限。所以,修建抚育必须围绕树种特性和林区生态环境,科学选择,方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作用。
现阶段,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典型,虽然在造林规划、造林设计环节,越来越多人提出将林业病虫害防治加入其中,但仍然只是停在理论层面,实践期间由于营林周期长、涉及各类风险因素极多,最终实践效果往往很难达到预期。且抗性树种、混交树种、抚育模式等都适合中小规模林区,无法大范围展开,所以就目前情况而言,很多地区仍然是采取纯林营造模式,管理过程粗放式特征也比较突出。加之病虫害防治期间也存在防治误区,比如,盲目寄希望至某一种方法或者药物,来实现林区病虫害控制,其实从生物学、植物学等专业层面出发,病虫害发生发展需要全程、多元联合监测防治才能起到作用,依赖一种方法或者一种药物去防治,最终取得的效果必然会十分有限[4]。
结合上文对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常见应用方法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应用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所以实践中,必须先从关注树种质量做起,选取优良苗木,从源头提升区域林业系统整体抗病虫害能力。在选苗阶段,全程依据相关质量标准要求育苗,完善苗木种子监管体系,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力度,保障苗木质量能够完全达到预期。在培育方面,优质苗木培育成功需尽快推广,不断扩增种植规模,以此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林业专业从业者需围绕区域森林特征,选取和病虫害匹配的森林经营手段,明确优质苗木树种本身抗虫性、抗病性、环境适应性,并在林业规划前做好全方位调研,为树种后续稳定安全生长发育打下坚实基础。进入繁殖环节,必须全程保障外来树种和当地树种相互适配,将抗逆性较好的树种植于当地林区,丰富生态资源的同时降低林业病虫害发生风险。除此之外,为了避免种植期间出现病虫害,必须做好科学合理的消毒措施,谨防树种移栽或种植过程遭到病虫害影响,可通过调控区域树种生长条件,为树种创造更好的发育环境,来进一步保障其生存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树种质量、有效防治林业病虫害的目的[5]。
完善混交林体系,转换以往单一、固化的人工造林模式,也是大幅减低林业病虫害发生率的关键举措。通常情况下,人工造林多是以单株林与混交林来体现,单株林即单一树种所形成的林区,混交林则是多种树种构造而成的林区。从现实角度来看,混交林因为树木种类多元,不同树种生存环境不同,一旦混交林成型,所构成的森林生态体系也更加复杂、多样,物种丰富度有保障,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混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更高、食物链更杂,害虫天敌普遍存在,为林业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紧抓源头防控也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应用改进策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林区管理者必须定期进行人工清理或者机械清理,以杀灭林区害虫源头,相关从业人员需具有一定病虫害专业知识储备。比如,经过调研了解区域害虫特征后,直接引入害虫天敌至林区,来清理被害虫损毁的枯枝树叶,有效杀灭虫茧。或者选取高压电网来清除敏感虫害,这也是防治重大病虫害的有力举措。除此之外,还应从处理病虫害、防止病虫害扩散的层面入手,全面隔断病虫区传播路径,逐步排查,记录病虫点后再从源头清除病虫。像松材线虫病,最佳防治方案便是源头防控,借助全制或择制、甚至全制联合择制模式,利用对病虫害严重区域彻底消除等方式,便可有效杜绝松材线虫病传播蔓延,在此基础上做好林区隔离,最终便可保障区域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能够完全达到预期要求[6]。
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机制,林业从业工作者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专业素养,做到对不同的林区病虫害防治技术都有客观了解,并能够依据实际情况融合各类技术优势,构建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机制,全面提升林区生态环境稳定性,以此来进一步降低林业病虫害发生率,为我国林业产业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奠定基础[7]。
科学设置隔离区也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应用改进的重点,林区害虫大多都有着明显的扩散特性,尤其在风力较大的环境中,扩散能力会进一步提升,林业专业从业者,比如护林员群体,必须时刻警惕,在单株树种林区和珍稀树种林区之间科学设置隔离区,阻断虫害侵袭传播。隔离区可采取网格形式布控,在保障不影响日常通风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害虫食物源,使之活动范围限定在固定区域内。部分害虫往往繁殖能力较强,护林人员必须在隔离区设置完备的基础上,从预防入手,在害虫尚在幼虫时期采取必要的消除灭杀处理,以此方可有效防治林业病虫害问题[8]。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往传统林业病虫害防治观念已经逐渐显现出滞后性,比如,以往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多是以灭虫为根本,继而将重点放在生物治理上。而营林技术的应用从规模效益入手,进一步推进了治理方法标准化,本质上营林技术即借助人工方法控制树种,提升林业治理效益。所以随着时代发展,营林技术全面普及,未来林业病虫害防治要尽快转变甚至摒除传统防治观念,重视现代化技术创新的合理运用,围绕经济效益选定最佳治理方案,坚持绿色生态、森林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创新现代化防治方法,由过去的事后治理模式转变为超前预防模式,标本兼治地促进林业病虫害防治效率的提高,这也是我国营林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进步的先决条件[9]。
开发抗性树种增强林木抗病虫害能力也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措施。树种差异一直都是引发病虫害风险的常见因素,后续营林应尽可能做好林区自然环境发展特征、调研病虫害特质调研分析,培育病虫害抗性较好的树种,保障林区病虫害发生风险全程可控。相关专业文献研究发现,我国范围内,对病虫害抗性较强的树种能有效抵抗松材线虫、天牛、白蛾类害虫,所以重视生物育种,后续不断增加该方面的投入,开发更多的抗性树种,全面增强林木抗病虫害能力,也是杜绝林业病虫害的核心依据[10]。
生态控制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通过对病虫害控制,调控病虫害生存种群生态,使种群生长速率大幅减缓,始终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病虫害危害性便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生态防治的重点在于对出现林业病虫害的环境以及相关生物进行合理、高效的利用和调控,从而达到稳定区域生态平衡的目的,其对于营林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已经在烂皮病、杨树溃疡病防治中尝试采用生态控制进行病虫害防治,虽然实践中仍处于早中期阶段,但该技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对于未来我国林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11]。
择优选择组合式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也是未来我国营林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围绕营林基础,组构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形成多元联合的防治方案,对各类林业病虫害进行全方位的预防整治,尽可能发挥各种技术的优点,形成效率高、安全性有保障、危害性小的病虫害防治模式,最大限度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效益和防治质量[12]。
综上所述,通过对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必须从关注树种质量、完善混交林体系、紧抓源头防控、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机制、科学设置隔离区等方面做起,方能最大限度发挥当前营林技术应用价值。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明确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发展趋势,即在转变观念、重视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开发抗性树种增强林木抗病虫害能力、突出生态控制的主流发展趋势、择优选择组合式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才能保障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水平不断进步,这也是我国林业产业得以形成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