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1-01-03 09:49:47四川大学王忆
区域治理 2021年23期
关键词:培育现代化农民

四川大学 王忆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到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首次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提出,这是从中国国情和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后作出的重大判断。[1]如今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现象日益凸显,农村“人口空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地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日趋严重,导致我国许多农村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其中“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党和国家反复强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让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这是党中央为解决无人耕地的难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内在逻辑

“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既属于农民大军的范畴,更是具备了现代化特征,其与传统农民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综合学者观点,新型职业农民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新型职业农民愿意植根农村,把农民作为自己的职业,建设农村,从事农业。第二,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农民,更具备了现代化的特征,摆脱了传统小农的思想,不仅继承了传统种养经验,更能运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第三,新型职业农民新就新在能够运用更科学的经营管理手段,把“靠天吃饭”变为“靠自己吃饭”,正是这些区别使得新型职业农民相较于传统农民对农业现代化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

总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应该是高综合素质的农民,只有农民自身首先实现现代化,才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仅只是生产工具和装备的现代化更新,更需要一大批具备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并且能够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参与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当中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除此而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势必要求农民提高自我素养,农民要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农民进步,农民的进步也在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由此可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

(一)培育对象难保质量

第一,当前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段在35岁以下的占比仍然比较低。农民年纪越大,从事农业生产的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能够管理和耕种的耕地面积必然和他的年龄增长呈反比,这就决定了老年人在农业生产方面还是远远赶不上青壮年劳动力,然而年轻一代接受的教育都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命运就是不做农民的命运,很少有年轻人接受教育之后还愿意回乡做农民,传统农业对农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农民的吸引力远不如非农产业,这就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缩减。

第二,农民文化程度偏低。从总体水平来看,目前新型职业农民文化程度与年龄结构相似,都处于较为不理想的状态。农民群体仍是以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主体,小学及以下文化仍占有一定比例,大专以上学历整体比例不高。反映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之中,尽管职业农民都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但不同的文化程度必然导致其对所学技能的掌握程度差异较大,多数农民只能部分掌握,掌握技能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程度低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接受度相对也会低得多。

(二)培育资源相对缺乏

要想建设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就要有充足的培育资源,但依据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资源是相对缺乏的。培育资源缺乏的首要表现就是农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我国的教育投资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支出比重来说较低。虽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连年增加,但是职业教育在总的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当中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具体到农业职业教育,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学设备落后,基地建设远远难以跟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就是要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技术,如果在培育过程当中由于经费投入的原因导致培训仍然只能停留在理论教学,没有学习甚至接触过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现代化的管理场所,农民想学的学不到,培训机构能教的用不上,那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三)培育内容有待完善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是“培育什么、怎么培育”的问题。[1]我国现行某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的选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实际需求不符,与新兴职业农民的个人发展需求不符。具体表现为由于受到教学人员能力及教学条件和教学经费等限制,培育内容大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培育方式单一枯燥,缺乏实际操作学习的机会,这忽略了接受培育的对象大多年纪较大且学历较低,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较弱,学不到实际的能用于农业生产的技能,这并不符合农民的需要。这就导致许多农民对培育不感兴趣,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教学人员认为农民不愿意学,所以怎么讲、讲多少并不重要,而农民则因此认为培训只是走形式,甚至不再愿意参加培训,这就使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质量落后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一)完善农村人力资本提升机制

第一,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并提高劳动力素质。首先,对农村现有的一部分文化素养高、学习能力强的种养大户、农机能手等进行重点培育工作,尽快形成带头和示范作用。其次,针对当前农村中老年人数居多且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进行培育工作时应注意灵活调整培训工作内容,这部分农民理论学习能力弱,但具有丰富的种养经验,应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现代化经营理念及科学的种养技术,培育过程更要注重实践教学。最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创业环境,凸出乡情招引,让更多的青壮年返乡以改变现有农村劳动力结构的“386199”(38即女性,61即儿童,99即老年人)现象。

第二,健全人力资本成长的教育机制。首先,要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同时要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杜绝“文盲”现象,提高农村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其次,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让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育,并且加大帮扶力度,如免除职业教育学费、帮助他们他们去农村创业等。最后,要对一些学历层次相对较高、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农民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这一部分人掌握更多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可以带动当地其它农民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当中,转变一些农民的思维方式,使其能够通过农业来追求自身价值、提高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长期以来,经费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要更好地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必须要开源节流,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加大农职教育资金投入并建立起资金专项专用保障机制,同时发挥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多方筹措培育经费。此外,政府还可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市场化,强化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前途感兴趣的利益群体的诱导,积极引资,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方面的融资来源,实现共赢局面。二是节流不必要的培训支出,整合各方闲置资源,如农村的空闲校舍及教育资源,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培育工作,既节约资金,又能够将其充分利用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当中。

(三)构建规范的教育培训机制

第一,要科学设置培育内容。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实际需求出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新技术、新课程、新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努力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什么能让农民富起来就让农民学什么,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这需要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站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角度进行进行分析,灵活安排培训内容,并且及时更新培训教材。

第二,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首先,要鼓励各高校和科研专家学者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工厂进行答疑解惑,实地考察农民需要什么并且为其解决实际问题。其次,不仅要开展课堂教学,而且还要开展线上教学,最后,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邀请一些已经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且在农业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进行宣传和开展帮扶,既能帮助农民答疑解惑,更能让农民实际看到新型职业农民能致富,应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参与培训。

五、结语

为了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必然选择。在推进培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教兴农、人才强农的理念,制定针对性的培育内容,健全培育体系,根据实际调整创新培育内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同时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发展中为新型职业农民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乡村美、人才富的共赢局面。

猜你喜欢
培育现代化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