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漓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需要大量符合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习主席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对职业教育表达了“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对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作出重要指示,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1]。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着眼大局,为我们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十四五”时期,新版目录对接“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发展,集中修订的专业设置紧盯产业链条、紧盯市场信号、紧盯技术前沿、紧盯民生需求,设置了19 个专业大类、97 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全面覆盖了国际通行的41 个工业门类以及我国最新发布的新职业[2]。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成为构成产业链、产品链、供应链、资金链、信息链的“砖瓦”和基本要素,走好长远发展之路。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自然条件、历史积淀等原因形成的地方经济区域性特征,使得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特殊的产业和行业。因此,对人才的层次、种类等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
从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在每一次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都把教育转型战略摆到重要位置,把劳动者素质提升作为重点工程,确保了产业由低级向高级的成功转型。发达国家基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产学结合”的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的德国“双元制”模式,“工读交替”的英国“三明治”模式等。
我国职业技能教育发展模式,一般先从宏观上定位,总体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选择;然后,再选择适合本区位职教发展的可操作模式,即微观上的职教发展模式。
1.2.1 宏观上的区位模式选择与定位
经济发达地区采用“技术导向型”模式,即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来推动。通过“技术导向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实施型技术,促进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经济欠发达地区采用“技术开发型”模式,即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技术基础较差,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长速度缓慢、加工层次较低的传统产业。
贫困地区采用“技术扶贫型”模式。贫穷地区处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阶段。实施“技术扶贫型”模式,把职业技能教育与“治穷、脱贫”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大力发展初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开展各种短期技术培训,积极帮助该区域脱离贫困。在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向全面小康的新时代,职业技能教育是我国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途径。
1.2.2 微观上的模式选择与实施
办学模式上积极推广“校企合作”模式,学制上尝试“弹性学制”模式,专业设置上采用“市场导向”模式,教学方案设计上选择项目带动式“以岗定教”模式。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在推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的策略也不尽相同。只有做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践结合、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结合,才有可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发达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发达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应对社会经济、人口、环境挑战,以及实现高水平、可持续发展与促进就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2.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为应对来自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多元挑战,必须扩大职业教育对象范围,把职业教育的对象拓展到所有人,为青年人、成年人甚至老年人提供充分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发展机会,这是整个国际社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3.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随着劳动力市场上对较高层次技能职业需求的增多,进一步延伸和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在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间建立沟通与衔接的桥梁,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战略关注的核心问题;4.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在这一进程中,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5.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是各国共同强调的战略目标;6.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作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提升教育和培训者素质一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在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普遍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角度提出加强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7.职业教育的监测和评估。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各级各类数据的收集整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职业教育的质量、社会影响力和劳动力市场的反馈进行及时检测评估,对产业升级换代带来的劳动力需求数据变化进行预测预警,也已经成为各国职业的教育重要战略领域。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可以找到客观现实与期望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发现价值空地,然后谋求科学的方法、优化的路径、健全的保障,最终达到期望目标,实现发展价值。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六种类型:
1.可持续发展战略。职业教育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2.产学研结合发展战略。产学研结合体现在内容和层次两个方面,从内容上说,产学研的工作重点应做好培养计划制定、教学资源利用、产业参与人才培养三方面的事情;从层次上讲,产学研结合应做到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合作。3.错位发展战略。强调职业教育要与普通高等教育错位发展。4.品牌战略。职业院校应该从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两个方面着手实施品牌战略。5.核心竞争力战略。通过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或者集中战略等获得某种竞争优势,打造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6.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包括资源倾斜战略、质量提升战略、分类指导战略和合作发展战略[3]。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无不强调职业教育要结合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如何针对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趋势,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命题。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文件,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等,通过实施区域发展规划,明确区域经济定位,突出区域经济特色,指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区域协调发展,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时代需要的技能型专业人才[4]。
政府是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有机结合发展的主导者和有力的外部力量,政府对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态度与相应的政策法规,会从不同层面对地方政府、职业教育界、产业界进行健康科学的引导,推动区域产业与教育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实现互惠共赢。
一个区域内适龄人口和劳动力,经济社会的禀赋,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水平和趋势,区域内用人单位数量等,决定着职业院校招生和毕业生的需求量;而职业院校的数量、招生规模,以及专业结构、学制等决定着毕业生和入学机会的供给数量。职业技能教育只有紧扣经济发展的脉搏,并与之协调发展,才能适应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在其中发挥很好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