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军
(泉州师范学院 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文化政策是政府有关“艺术、人文和遗产”的战略与活动,“理想的文化政策支持艺术认同和审美话语,将其视为充满活力的公民对话的组成部分,借以增进社会福祉。”[1]7因此,全民艺术普及是公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构想提出以来,作为海丝重要节点的泉州,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利用丰富的海丝资源禀赋和独特的海丝城市优势,在全民艺术普及中形成了鲜明的海丝特色。基于文献回顾和实践分析,总结泉州全民艺术普及的海丝特色模式,厘清全民艺术普及与海丝特色的内在逻辑,不仅对泉州更好地发挥海丝先行区的独特优势,将海丝特色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具有现实价值,对其他同类型城市也具有借鉴意义。
艺术是介绍城市空间的身份和独特性的一种渠道。“艺术先导的场所……其象征意义可以使人在主体的存在领域回忆起某种具体含义,激发并形成‘观察者’的情感印象。”[2]泉州通过艺术空间的营造凸显海丝集体记忆和文化背景,创造出典型海丝场所形象,展示了海丝文化丰富的艺术内涵。如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以下简称海丝艺术公园)园内的“海之梦”“丝路盛景”“东南亚风情”“福船”等雕塑艺术作品展示了昔日海丝泉州繁盛的景象,以及海丝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生活风俗[3],结合“情系亚洲·逐梦海丝”“百姓舞台”等主题文化艺术展览和节庆活动,成为体验海丝文化的好去处;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在海丝国际艺术节(以下简称海艺节)期间举行海丝各国风情摄影展、海丝主题邮票展、艺术家伍延文作品展等艺术联展,丰富了传统文化和海丝文化内涵,促进了丝路文化艺术交流。
艺术节庆是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载体。通过举办海丝主题艺术节庆,在集中时间段广泛开展艺术展演、艺术展览、戏曲等活动,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凸显全民艺术普及的海丝文化特色。泉州目前已形成以海艺节为主要平台的艺术节庆体系,具备突出国际艺术交流合作、注重本土海丝文化艺术普及、强化县域文化艺术联动等特点。在国际艺术交流合作方面,历届海艺节均有来自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器乐、民族舞蹈等演艺团体来泉献演。在本土海丝文化艺术普及方面,历届海艺节均充分展示了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等泉州特色,如文艺演出《向大海》汇聚了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等元素,海丝非遗展也展示了李尧宝刻纸、惠安石雕、德化瓷雕等地方非遗项目。在县域文化艺术联动方面,历届海艺节泉州各地均举办丰富多彩的县域联动文艺项目,如丰泽区的“海丝起点·艺术丰泽”主题文艺汇演,晋江市的全国曲艺木偶皮影展演,惠安县的海丝非遗展览、海丝文化遗产展演周等。
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利用文化资源,……尽量在这种环境里通过体验获得更多的利益”[4]323。文化馆本身肩负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为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的基本职能,图书馆、博物馆也为全民艺术普及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平台。截至2019年,泉州市建有公共文化馆12个、图书馆11个、博物馆17个。泉州利用数量众多的各类文博场馆开展了文艺演出、专题展览、研学活动等海丝艺术普及活动。在海丝文艺演出方面,丰泽区文化馆组织南音、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木偶、提线木偶等非遗曲艺展演与讲座。在海丝专题展览方面,闽台缘博物馆举办“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摄影季,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举行“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穿越大马——中国油画名家马来西亚写生作品展”等。在海丝研学活动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海交馆之友”研学品牌,其研学活动包括文博基础知识、海丝历史、艺术课堂等内容,既拓展了青少年的艺术知识面,也增强了他们的艺术技能。
文教融合是指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模式[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简称《保障法》)第十条申明,国家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泉州历来十分重视发展艺术教育促进海丝艺术传承活动,体现在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立海丝文化游学基地等方面。在人才培养特色上,典型代表是南音教育。泉州从1991年起就把南音推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编辑出版《泉州南音基础教程》等书刊。福建省艺校及泉州师院均设立了南音专业,泉州师院创办全国首个南音研究院,“泉州师院南音模式”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音艺术传承基地”。在校园文化塑造上,泉州于2019年确认了首批“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建设。许多学校将海丝艺术融入校园主题教育、日常活动当中,如丰泽附小开发“海丝泉州”校本课程,建设海丝文化墙、海丝泉州文化馆、海丝文化广场,举办海丝文化校园艺术节等。在游学基地建设上,泉州通过建立泉州五中、泉州市校外活动中心等一批海丝文化游学基地,安排民俗表演、海丝景点考察等丰富多彩的游学活动,加深青少年对海丝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社会大众对公共生活艺术性与趣味性需求的日益提高,公共艺术不断寻求与不同学科、领域、媒介等的交叉应用,以便为公众提供更加充满艺术与趣味的高品质生活空间[6]。泉州在全民艺术普及中,通过塑造动漫艺术形象“海丝芳香”,利用媒体传播、开展艺术表演、制作公共雕塑等,扩大了海丝艺术特色对公众群体的影响。“海丝芳香”指的是由蔡永辉创作的“惠女阿芳”和“蟳埔阿香”动漫艺术形象。2013年以来,“海丝芳香”通过电视台、报刊、网络平台等公众媒体,以及影视、戏剧等载体进行广泛传播,并打造了真人版“阿芳”艺术形象参与各类文艺展演。2017年5月,在西街肃清门举办了“海丝芳香画说闽南”展览及歌舞表演专场活动,许多观众深刻体会古城文化的魅力[7]。“海丝芳香”动漫阳光、活泼、可爱的形象与文化内涵,引起了泉州教育界的高度兴趣,被设计制作成公共雕塑置于多所校园内,多所幼儿园、小学将相关文艺作品引入校园,变成童谣课例。“海丝芳香”动漫成为海丝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逐渐实现动漫、雕塑、影视、歌舞、多媒体、闽南方言、绘本出版、教育资源等领域的跨界协同发展[8]。
海丝沿线国家与地区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尚新图变、重商务实、重祖亲乡、乐善好施为基本内涵的海丝精神[9]。其中,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性是海丝精神的重要特征。泉州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实施文明互鉴工程,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海丝国际文化名城建设。泉州利用举办海艺节等活动,邀请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演艺团体,与泉州本地演艺团队一起,深入各县市区,为民众带来精彩的海丝文化艺术展演,如阿拉伯艺术节泉州分场、中外戏剧展演、“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季”泉州分场、“一带一路”艺术演出周等,让泉州市民深刻感受到国际优秀艺术的魅力。国际艺术交流与合作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展演主体、兼收并蓄的艺术形式、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极大提升了泉州全民艺术普及的国际视野。
全民艺术普及的群众性决定了其不能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要让那些缺乏相关知识与文化的民众真正地理解、真正地喜爱[10]。艺术要做到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就必须结合地方特色。汪大伟认为,在地性是公共艺术的基本属性,即在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和公众生活的过程中,地方的时间、场所、事物、人员具有不可替代性[11]。不同地区的人们受地方特色和固有传统的影响,衍生出多样化的艺术文化,如艺术遗产、节庆、仪式等。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应该注重对文化艺术内涵的挖掘,彰显当地艺术发展脉络以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渗透人文情怀,以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12]。在泉州全民艺术普及中,反映海丝文化交融、独具闽南特色的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已成为常态化的公益性文艺汇演、展览内容,如府文庙“传承薪火、筑梦海丝”百姓大舞台、海艺节海丝非遗专题艺术展览,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感受到在地海丝特色文化艺术,极大丰富了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内涵。
全民艺术普及包括艺术知识和常识、艺术欣赏、艺术技能、艺术活动以及群众艺术精品等方面的普及,本质上是一种大众艺术普及,具有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服务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13]。在全民艺术普及过程中,地方性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母题。汪大伟指出,地方重塑是公共艺术永恒的主题,“重塑”是发现“地方”问题并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既是公共艺术的出发点,也是归属点[14]。泉州建设了海丝艺术公园、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等海丝特色展示空间,举办了海艺节、“才艺大比拼”、“府文庙之夏”等海丝主题节庆赛事,涉及学校、企业、社区和农村等不同层级公共空间,涵盖了节庆、文艺演出、展览、培训、讲座等各类艺术普及活动,为弘扬海丝文化、讲好海丝故事、传播海丝声音搭建了线上线下平台,让海丝特色变成携带文化基因且可以让人触摸、体验的特定场景,有力推动了泉州海丝地域文化特色的塑造。
海丝特色存在于特定的区域,具有特定的时空条件和历史人文背景,是泉州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独特地方文化现象。海丝特色构成泉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表征,居住在泉州的民众耳濡目染,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海丝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而且,“这种地方居民难以完全用语言述说的地方感,往往可以通过戏曲、手工艺、民歌等各类艺术形式加以表达”[15]。罗瑛认为,民族艺术能够唤起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地方意象,并保持本地人的地方身份认同[16]。托尼·本尼特在论及艺术与自由治理形式的关系联结时强调,当一系列并不相同的共同体受到艺术的影响时,社会作为集体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维持,同时也成为它们的个体成员的认同形成的重要场所[4]472。通过对泉州海丝特色文化、艺术形式的挖掘,以全民艺术普及的形式重新唤起海丝社会图景,构建海丝地方语境,有利于增强海丝特色在民众中的文化认同感和影响力。
符号学理论指出,符号的能指并非任意,而是以某种方式与所指具有可以被观察到或被推测出的直接关联[17]41。对艺术空间而言,通过对空间的艺术干预和艺术先导下的场所构建策略,场所本身便能“实现不同时空的交叠”,“创建新的、更进步的象征意义分层,以及人、场所、时间之间的超连接”[2]。泉州通过构建海丝艺术公园、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等专门的艺术展示空间,以及利用文博场馆开展海丝艺术活动和展览,实现了历史海丝特色符号与现代全民艺术普及的连接。这些场所除了展陈、演出的功能外,还具有凸显泉州海丝特色的强烈象征意义。对同类型城市而言,一方面应深入挖掘城市历史特色和文化资源禀赋,找准城市物理空间(场所)、行为空间(文化)、社会空间(组织)之间的契合点;另一方面,用艺术语言和方式构建特色空间,或者对已有空间加以改造利用,使文化场所在发挥全民艺术普及功能的同时,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
教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在文化传统根基深厚并被广泛承认的国家里,文化供给是教育课程里的核心要素[1]8。文教结合的目的是深入推动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保护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全民艺术普及总体水平。泉州通过持续推进南音等海丝文化进入课堂,将艺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校园文艺演出等多样化的活动,打造海丝特色校园文化,并首创海丝文化游学基地,打造海丝文化游学品牌。对同类型城市而言,首先,应对接全民艺术普及人才需求,调整完善专业及课程设置,开发地方文化艺术校本教材和课程。其次,支持传统舞蹈、音乐等文艺项目进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拓展学校文艺教育空间、丰富教学形式,定期举办学生艺术交流展演,打造校园文化成果展示平台。最后,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青少年教育资源库和项目库,不断完善校外文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体验校外课堂和研学旅行基地。
泉州在推动海丝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和中华海洋文明传承创新方面,通过海艺节、“海丝之春戏剧季”等平台,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交流,逐渐形成较强的区域艺术影响力。具体做法包括:首先,通过密切文艺院团合作,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联合创作,支持各专业演出剧团与国内外剧团合作交流经典剧目,联合开展免费或低价公益巡演、海丝文艺体验进课堂、高雅艺术进高校等文化惠民活动。其次,培育提升世界闽南文化节、海艺节、亚洲艺术节、国际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等文艺交流品牌影响力,广泛发动海内外乡亲和“新泉州人”共同参与节庆活动,推动海丝特色文化传播。最后,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演机制,积极推动《丝海梦寻》《凤求凰》《李光地》等一批影响力大、文化认同价值高的文艺作品到海外展演,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泉州海丝特色文化的海外传播。
伊丽莎白·科瑞德在论述文化产业和地缘因素关系时提出:“文化产品在特定地点生产,会使这个地方打上特定的品牌烙印,反之亦然。”[18]180泉州通过深化品牌创建机制,聚焦艺术节庆载体,使全民艺术普及的海丝特色有了重要抓手。首先,做大文化品牌格局,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例如,海艺节突出海丝和国际元素,体现“高规格主办”“多方合力”,扩大了节庆品牌影响。其次,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丰富文艺活动内容。例如,第四届海艺节除了现场文艺活动之外,还推出网络艺术节板块,围绕线下文艺活动制作系列短视频、H5作品,策划举办海艺节网民“随手拍”等征集活动,吸引网民广泛参与互动。最后,坚持以点带面,扩大艺术普及层次和范围。历届海艺节除了核心项目和市直联动项目之外,泉州各地均举办了多样化的县域特色联动项目,有效拓展了海艺节的文化品牌辐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