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六品”迭代

2021-01-02 06:57刘奇
农家参谋 2021年12期
关键词:温饱农产品人类

刘奇

温饱思维——探索品类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面临的首要生存难题就是食不果腹。原始人类依靠集体的力量,以群居形式共同抵御自然界的各种威胁,最初依靠采集植物、狩猎、捕鱼为生。我国上古时代的传说“神农尝百草”就是采集试吃的典型,进而知道自然界的哪些物种可以供人类食用,哪些草药可以治病,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尝出了365种草药进而写成《神农本草经》。

随着人口增多,如何获得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催生原始农业的动力。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则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在与自然界的长期共存中,人类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发现了动物可以驯化, 进而开始驯养家禽家畜,也逐渐学会了保留植物种子用来种植, 进而获得了比较多的食物产量,这是农业生产的历史性跃进。

伴随种植养殖生产技术的改良和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人类的食物来源有了比较稳定的保障,使得解决温饱问题的可靠性进一步增强, 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探索,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知可以食用的植物种类有2000多种,药用的有3000多种。从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直到温饱问题得到稳定解决之前,这个历史阶段,人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获取更多的可食之物以解决温饱问题,千方百计探索用以果腹的动植物品类,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从而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饱的跨越。这一温饱型思维贯穿于有史以来人类农业文明的全过程,直到今天,在非洲、南美洲的丛林里生活的一些人,仍然在为生存而奋斗,进行着不懈地探求。

小康思维——优化品种

“小康”是介于温饱与丰裕之间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社会形态。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类的关注点逐步由追求食物品类向优化品种转变,更加追捧那些易种植、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作物品种, 实现了从追求解决一日三餐的基本温饱,转变为注重食物的品种丰富、来源多样,由吃得饱向吃得好演化。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的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农村生產力,伴随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作物品种的选育改良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极大提升,农产品市场供应更加多元,品种丰富。特别是通过8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彻底得到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中国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食物品种更加多样,想吃什么基本上就能吃到什么。

丰裕思维——崇尚品牌

东西多了看品牌。在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伴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农产品极大丰富,市场供应十分充裕、甚至供大于求。由于消费者选择空间的扩大, 选择余地的增多,消费理性逐步提升,品牌成了首选。在这种消费理念的变革中,农业发展从单纯注重量的扩张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转变。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品牌的培育,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农产品,这是保障供给端食物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标志。

健康思维——强调品质

由吃得好到吃得有营养、吃出健康,这是食物供给的又一次飞跃。这一阶段的消费追求是变“病从口入” 为“病从口出”,人们不再仅仅追求品牌,而是更加注重农产品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消费者不光关注质量,还关注与质量有关的产地、周期、日期、节令、鲜度等,讲究营养平衡、时鲜原产,有利身体健康。

有研究资料显示,单纯靠施用农药化肥生产的小麦比传统生态种植方式的小麦含钙量低76%,因而既营养又健康的农产品成为市场的宠儿。目前市场上这类农产品售价很高,十元一斤的米、百元一斤的肉已经不是新闻,但市场依然供不应求。在健康思维引领下,市场对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倒逼了农业生产要走产品安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更加关注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环境承载力。

味道思维——欣赏品味

这一阶段,人们既要吃出健康也要吃得美味,在注重营养健康的同时, 更加追求农产品的口味地道,强调原种、原法、原味。有美食消费研究报告显示,消费者第一是选择就餐环境,第二是味道,第三是食品安全,第四是价格,可见味道的重要。

传统的种质资源是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库对其进行保护, 不仅十分紧迫,也是比较有效的手段。我国已在中国农科院建有可保存粮棉油果蔬等340种作物、50多万份保存期50年以上的种质资源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随着高产矮秆水稻的大面积推广种植, 高秆水稻几乎无人种植。云南等地从国家作物种质库找回了高秆水稻“毫秕”种子,恢复了在西南地区的种植,这种水稻平均株高2.4米,所产的大米市场售价每千克超千元,效益十分可观,一小把种子,让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原法就是摒弃“石油农业”,接续绿色、有机、循环的传统农业种植方法。

原味就是农产品的原始味道、传统风味。从世界范围看,粮食用于口粮、工业和饲料的消费比例大体已形成4∶2∶4的结构,也就是四成用于人类食物,两成用于工业原料,还有四成用作动物饲料。不光人类追求传统味道,动物也是如此。否则,拼命靠施用化肥农药生产的农作物,改变了传统味道,不仅人类不喜欢吃,也影响动物的食欲和生长。

生态思维—— 追求品行

生态思维追求的是生产者品行端正,以生态道德的理念发展农业,借鉴传统农业文明的精华,推广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模式。被美国农民奉为“圣经”的《四千年农夫》一书,记载的就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传统生态农业的做法经验,在新阶段中国更应继承发扬。在生态文明时代,务必要超越传统价值观,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树立在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优化环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障人类的发展和幸福的新理念。

当务之急需要变革农业生态链,变“植物、动物”的“二物思维”为“植物、动物、微生物” 的“三物思维”。植物、动物、微生物构成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基本架构,从逻辑上看,植物是生产者,动物包括人类是消费者,而微生物是分解还原者,它把植物动物的残渣废料还原为肥料进行下一轮生产。没有微生物的参与,循环、生态、绿色、有机农业都只是空洞的概念。以生态文明思维正品端行是未来农业的标杆。

以“六品”为标志的农业迭代思维,构成了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和时代脉络。思维的流向阶梯式递进、螺旋式上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后一种思维都是在前一种思维的基础上催生出来的, 它们之间又是交叠重合而不是替代关系,每种思维都是前一种思维的优化提升,而不是对前一种思维的否定抛弃。以代表一个时代消费特征的思维为引领,多重思维共生共存,是农业思维的逻辑流向,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走向和目标方向。

(本文转载自《中国发展观察》杂志,有删减。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题目为编者所加,原标题为《农业的思维流向》。)

猜你喜欢
温饱农产品人类
蜘蛛(外一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人类第一杀手
数说70年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谁变成了人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农产品争奇斗艳
论地区发展中的温饱与环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