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优质小麦 让馒头更香

2021-01-02 10:03:28
农家参谋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中原院士

“院士,应该把它看成是个岗位,而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荣誉,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加油站。”11月18日上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当选院士后,许为钢仍自谦自己只是“搞小麦育种的”,“我们会继续好好地选品种,为农业、农民,也为大家选出更好的品种。”

“就面积和总产量而言,河南省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也是世界最大的小麦主产区。”许为钢说,“我的工作是小麦遗传育种,成为院士之后,仍然要继续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团队的同志一道,为国家粮食安全尽一份责任。”

不久前结束的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我省要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许为钢院士认为这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胸怀“两个大局”,“河南农业在全国占的分量是比较重的,我们理应把我们的发展、我们的追求,与国家的战略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国小麦遗传育种整体水平属世界一流,多年来中国小麦平均产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解决国人口粮需求作出了重大贡献。”许为钢说,但是,目前河南在小麦遗传育种上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领域,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们要全面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水平,要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补短板”,要勇于担当学科探索发展的先锋,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努力实现种业新突破,把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下更加持续牢固的基础。

从事小麦育种工作38年来,许为钢院士先后育成审定小麦品种14个。其中,“郑麦9023”促进了主产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大面积应用,“郑麦7698”带动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亩产迈上700千克的台阶,“郑麦1860”解决了节肥与高产、优质特性同步改良的难题,每一步都精准击中了我国小麦产业发展中的“痛点”。

未来小麦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小麦科研该向哪些方面发力?許为钢认为,有两个需求必须考虑。

“一个是要满足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升级后的品种改良需求,要继续提高产量水平、节约资源、降灾保产。”许为钢解释,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必须精算“成本账”,实现对肥、水等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要增强对主要病害、自然灾害等的综合抵抗能力。

另一个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会需求,着力发展优质小麦。许为钢说,现在国产和进口面粉的品质已经不相上下了,下一步,我们还要努力满足用于中国大宗面制品加工的小麦的品质需求,做出更美味的面条、馒头、饺子等。

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强化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不久前神农种业实验室的成立,让我们看到了河南在推动创新方面的决心。”许为钢坚信,通过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全国乃至世界的一流人才,把国内小麦科研领域的优势力量叠加放大,河南小麦创新力量一定会更好地喷涌而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小麦梦”。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对于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许为钢院士寄予了深切期望。

他谈起深藏在记忆中的一件往事。“我的恩师赵洪璋院士去世,在告别仪式上,吊唁大厅里摆满了花圈。”让许为钢感动的是,花圈上的落款写着宝鸡市人民、武功县人民……陕西各地送来的花圈和挽幛,都是以“人民”落款的,“那一刻让我永远记住了,要做人民的科学家。”

在任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时,许为钢在会议室墙上嵌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科学至上。“必须要把科学摆到一个崇高的地位,并使之成为我们科研人员追求科学真理和创新的一种氛围。”

第二句是人才宝贵。“一定要集聚人才,人才是干事的基础,要尊重、爱护科研人员,充分发挥科研人员作用。”

第三句是奉献光荣。“科研创新有风险、有失败,很多科研人员可能干了一辈子,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是他们的奉献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第四句是创造伟大。“科研人员要自强自立,勇于奋斗,去攻克难关,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

解释完这四句话的含义,许为钢院士说:“我相信年轻人永远是我们事业的希望。美好的中国,一定是依托我们的年轻人去建设的,我相信他们行。”

许为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对河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舞:

河南省科协党组书记王新会说,面对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河南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前所未有,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强调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未来5年全省十大战略之首。

河南省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明晰大势中的方向感,提升大局中的存在感,强化大事中的责任感,规划实施“出彩中原”“才荟中原”“科创中原”“科普中原”“智汇中原”五大品牌行动,把聚焦一流创新人才培育,实施“才荟中原”行动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发挥好省级科协作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向中国工程院推选院士候选人的唯一渠道作用,高质量做好全省院士及高层次人才选育举荐及联络服务工作,团结引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奋力投身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步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创新人才。?

“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对正在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河南来说至关重要。”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副教授梁红军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浓墨重彩,也为未来如何打造一流创新团队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省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我省优势产业、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基础,在支持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和创新资源凝聚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一方面,培育我省的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品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及院士后备人才,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夯实人才根基。另一方面,引进优秀领军人才,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我省科技创新的发展优势。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院士工作站柔性引才工作,柔性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的院士及其团队。

在梁红军看来,我省在集聚一流创新团队方面大有可为。在人才培养方面,郑州、洛阳、新乡等地应依托丰富的创新资源优势,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头雁”的示范引领效应,加强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及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加大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服务全省科技创新发展。

(本文综合《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科技报》等媒体稿件,题目为《河南日报》2021年11月19日04版《育优质小麦 让馒头更香》,作者:尹江勇)

11月18日,我省中原学者许为钢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标志着“中原学者”人才培养计划取得了新成绩,院士培养遴选取得了新突破。至此,已有9位中原学者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省院士人数达到25名。

2007年,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启动了我省“中原学者”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育我省的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品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及院士后备人才。

2017年,“中原学者”被纳入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唯一培养支持对象。

2017年年底,按照省委、省政府“为有潜力成长为院士的中原学者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支持政策”要求,省委組织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启动了“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建设工作,旨在以首席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为中心,以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探索我省顶尖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新模式,加快为我省培养一批顶尖科学家。

统计显示:

“中原学者”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共遴选、培养15批73名中原学者,启动建设了13家“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13名中原学者成为首席科学家。

目前,已有张改平、申长雨、喻树迅、谢剑平、樊会涛、王复明、张新友、单忠德、许为钢等9名中原学者,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有13名中原学者进入了中国工程院的第一轮评审(其中科学家工作室首席科学家8人),2名首席科学家进入第二轮评审,许为钢通过了全体院士投票终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猜你喜欢
中国工程院中原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军事文摘(2022年18期)2022-10-14 01:32:44
院士寄语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4:12
“做人首先要勤奋”——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建勋的长寿经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44
沁园春·赞中原
黄河之声(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8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人大建设(2019年3期)2019-07-13 05:41:40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中国工程院院士题词
软件(2017年3期)2017-04-20 07:56:34
中国工程院院士题词
软件(2017年1期)2017-02-27 0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