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婷
在长征途中,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革命队伍,这就是诞生于大别山六安金寨的红25军。红25军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牺牲的英雄部队,为革命根据地建设、人民军队建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巩固和扩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的“围剿”,根据中共鄂豫皖分局决定,1931年10月25日,红25军在皖西商贸重镇麻埠宣布成立,属红四方面军建制。
应时而动挥别大别山。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作战失利,红25军主力随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留有一部分部队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斗争。同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留在苏区的部队重新组建红25軍,在大别山区再次扬起了革命的红旗。国民党先后动用15个师的正规军和大量地方反动武装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的“围剿”,务求“斩草除根”。红25军损失很大,根据地人口锐减,兵源枯竭,军民生活极端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多次就红25军的行动方针发出指示和训令,指出“在情况严重,不能继续在指定地区活动时,可进行战略转移,建立新的苏区”。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告别大别山的父老乡亲,由何家冲(今河南省罗山县境内)出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成功突围奔向伏牛山。红25军在朱堂店(今河南省罗山县境内)击退了国民党军“追剿队”第5支队的进攻,并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越过平汉铁路,急行军两日进入鄂豫边界桐柏山区,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蒋介石急令沿线部队围追堵截,企图围歼红25军。为了迷惑牵制敌人,红25军继续西进,并派少数部队佯攻枣阳县城。国民党军果然中计,各路围追堵截部队纷纷向枣阳靠拢。正当敌人企图形成合围之际,红25军突然掉头向东,朝着伏牛山区急速前进。国民党军一路尾随、穷追不舍,在方城县独树镇设置了伏击阵地,两军激烈交火。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冲到队伍的最前列,抽出大刀带头杀入敌群,与敌人展开白刃搏斗。经过一番恶战,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稳住了阵脚。之后,在拐河镇东北,红25军再次与追击部队相遇,副军长徐海东指挥前卫部队展开殊死斗争,多次击退国民党军骑兵和步兵的进攻,全军主力杀出重围,顺利挺进伏牛山区。
西进陕南赢得主动权。红25军进入伏牛山区后,发现伏牛山区反动统治严密,土匪多,地主围寨多。红25军供给困难,又缺乏准确的情报,行动处处受制。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放弃在伏牛山建立新苏区,继续向陕南转移。随后,红25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发出布告,起程西进。国民党军陈沛部第60师提前在卢氏县城以南构筑工事,控制入陕通道,准备堵歼红25军。同时,“三省追剿队”在身后紧追不舍。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红25军陷入险境。恰在此时,军部手枪团从一个货郎小贩处获悉另有一条入陕的山间小路。红25军立即改变作战部署,在夜色掩护下,急速由卢氏城南与洛河之间的隘路穿过,顺利进入陕西省雒南县(今洛南县)境内,为红25军赢得了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胜利和主动权。
生根立足创建根据地。红25军到达鄂豫陕边区以后,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庾家河会议精神,按照“首先要以武装斗争打开局面,同时展开创建根据地工作”的思路,迅速展开了大回旋的作战行动,打击了地方民团。在郧西、洵阳、镇安、山阳四县边区初步奠定了根据地的基础,扩军400余名。在蔡玉窑、文公岭两次战斗中,红25军重创来犯敌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陕的第一次“围剿”。为了避免与强敌正面作战,红25军主力迅速北上商县地区,远程奔袭荆紫关,在袁家沟口痛击敌军,乘势北出终南山,兵锋直逼西安,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1935年9月,红25军长征到达了陕北,与陕甘苏区刘志丹等领导的红26、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10月和北上的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并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至此,红25军的长征划上了句号。红25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五省,转战近5000公里。在长征途中,红25军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但是孤军奋战成为首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准备了可靠的落脚地点,也为党中央最终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25军因此赢得了“长征先锋”的光荣称号,其壮烈激昂的长征历程,值得我们永远缅怀、永久铭记。
红军长征是人类战争史、军事史上的奇迹,红25军横跨五省、转战万里的光辉历程则是这奇迹中独具特色的篇章。这特色主要体现在长征中的红25军是独一无二的少年之师,是孤军勇进的英武之师,是百战不殆的常胜之师,是群众拥戴的仁义之师。
红25军是独一无二的少年之师。《共产国际》 (1936年第7卷第3期)刊载过一篇文章《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远征》,文中写道:“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荣誉,犹如一颗新出现的明星,灿烂闪耀,光被四表”,文章中还描述:“他们还是幼弱儿童就如大人一样懂事,他们亲眼看见过白色恐怖的一切惨状,他们在幼年童稚时代就已领略了一切政治常识。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红二十五军,产生了‘儿童军’。徐海东同志就是这一军的领导者之一。这一军大多数战斗员的年龄在13岁到18岁之间。”
长征开始时,红25军全军将士包括几位军领导在内都很年轻。如,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稍大一点的是副军长徐海东,也才33岁。营团干部多是20出头,连排干部大多数不到20岁。军部机关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也只有十七八岁。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红25军的队伍中,还有数百名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
以青少年为主的红25军在长征中每到一地,当地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学生军”,有的直接称呼他们为“娃娃军”,更有父老乡亲直接把红25军的战士叫做“可爱的小兄弟”。这些“红小鬼”们每个人都有一支生命的摇篮曲,都有一首战斗的抒情诗,都有一部鲜为人知的历险记。长征中,这些“红小鬼”以朝气蓬勃、雄姿英发、风华正茂的青春气息,为红25军赢得了人类军队史上独一无二的“少年之师”的崇高美誉。
红25军是孤军勇进的英武之师。红25军的长征,时刻面对着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几乎每一天都在生死线上挣扎。因为条件贫乏、没有电台,红25军在撤离鄂豫皖苏区以后就与中央失去了联系。红25军军政委吴焕先和副军长徐海东都经常说,歼敌2个师不如缴获1部电台。1935年8月上旬,红25军挺进甘肃省境内,相继攻占两当、天水、秦安三个县城,8月中旬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由于得不到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确切消息,当时红25军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吴焕先与徐海东经过商议权衡,决定进軍陕北。
直到1935年7月16日,红25军方才获悉红一、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将继续北上的消息。为了配合中央、牵制敌人,红25军迅速展开行动、屡次主动出击,一度袭占了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迫使国民党军从川西调兵回援,打乱了其阻截红一、四方面军的部署,为中央红军的长征提供了有力支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个个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一次次性命相搏的惨烈战役,红25军没有上级的明确指示,缺少兄弟部队的援助协作,却在万千重围中杀出了一条血路。红25军凭借着对革命的必胜信心、对形势的客观分析、对敌人的殊死搏斗,以北上孤军之力形成了长驱直入之势,这一壮举定当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红25军是百战不殆的常胜之师。红25军在长征途中,先后经历大小战斗上百次,每一次都是惊险惨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庾家河战斗。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会议正在庾家河春永茂中药铺进行时,尾追而来的国民党第60师先头部队第360团抢占有利地形发起进攻,两军激烈交火。红25军军长程子华左手被打断,副军长徐海东头部受重伤,昏迷了4天4夜,营、团干部8人挂彩,全军牺牲190多人,这是红25军长征途中最险恶的战斗之一,也是红25军长征途中最艰难的一次胜利。
纵观红25军的长征历程,这支英勇的部队付出了军领导1死数伤的惨痛代价,同时也在频繁的战斗中接受了考验、经受了磨炼,壮大了力量。据统计,红25军在出发北上时仅仅只有2980人,长征结束时兵力达到3400余人,这还不包括留在鄂豫陕根据地的红74师1000余人。甚至在到达陕北时,全军指战员们一律戴着八角帽,上面缀着红五星,服装整齐,枪支弹药充足,每个连队都有6挺轻机枪,俨然是一支实力强壮的正规军,让当地军民耳目一新。在长征途中,红25军打过无数次的苦战、恶战、险战,屡战屡胜、越打越强,最终成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百战不殆的常胜之师。
红25军是群众拥戴的仁义之师。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红25军军部旧址何氏祠堂东侧,有一棵历经800余年风霜的古银杏树,当地村民都称之为“红军树”。在何家冲,还广为流传着“何大妈舍己救红军”的故事。何大妈的原名叫吴秀真,是农民何胜群的妻子。红25军出发后,有一次敌人进村,一位在村里养伤的红军战士被抓起来,何大妈上前说是自己的儿子。敌人不信,她就用自己的眼睛作“担保”。敌兵一枪托打瞎了何大妈的右眼,又在她的腿上捅了一刀。何大妈倒在血泊中,仍紧紧抱着自己的“儿子”。敌人最终相信了,这位红军伤员逃过一劫。这些生动反映了当地群众对红25军的拥戴和爱护之情。
这种情义来自何处?来自于红25军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在何家冲,红25军召开群众大会,承诺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西进北上途中,在单家集、兴隆镇等回民聚集地,红25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助民劳动,切实做到了秋毫不犯、护民爱民。后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红25军会师后,毛泽东提起这段往事,连连夸奖说红25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入陕以后,红25军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填入《土地革命歌》的曲调,发到每个连队教唱,率先在长征途中唱起了《红军纪律歌》。今天重新去看这段历史,我们仍能切身感受到红25军与群众的鱼水深情,无愧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革命军队,无愧为群众拥戴、造福群众的仁义之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80多年前,红25军和其他红军主力部队一道谱写了壮丽的英雄史诗,展示了相同的鲜红底色,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仍然需要我们从中领悟宝贵启示、汲取奋进力量。
(编辑 易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