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旭
①“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回顾二十二年的坎坷求学之路,黄国平平静而淡然。内心向阳、走好自己的路,是他少年人生的写照,也是他人生始终少年的真谛。(层次分明,由引述到分析,再到亮题,始终紧扣材料与论点。)
②黄国平走出大山、破茧成蝶,活得光芒四射。他在逆境中坚强生长、乐观向上,苦难铸就了他内心的强大和精神的富足。历尽千帆之后,归来仍是少年。这是一种旷达的心态,更是一种通透的人生智慧。(立足“是什么”,阐述了中心论点的深刻内涵。由“心态”到“人生智慧”,层层剖析,逐步深入。)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面对苦难,他没有抱怨;面对成功,他没有倨傲。这,正是现实世界中无数寒门学子身上宝贵的精神力量。除了黄国平的故事,北大才子王心仪自强不息、不忘“感谢贫穷”的致词也让人感动。穷困中坚持、得志时清醒,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和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君子人格,斯之谓也!(紧承上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由个体到“无数寒门学子”,拓宽了论证的广度;由个人态度到“君子人格”,增加了议论的深度。)
④人生少年,需要心怀梦想、笃守信念。求学路上的黄国平,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顿,也承受着精神上的痛苦。面对苦难,他的信念很简单———“走出去”。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让他一次次坚持下来,挺过困难、迈过坎坷,最终战胜困苦、学有所成。(立足“怎么样”,指出“心怀梦想、笃守信念”的重要性。段首点题,进而结合材料,阐述了第二个分论点的内涵。)
⑤美国心理学家塞理曼说,每个人都有“信念力量”,而懂得追求快乐的人就会利用它。对得起生活、对得起生命,是黄国平在绝境中对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也是世人对人生意义的恰当认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仕途失意,但他并不因此放弃自我;贝多芬双耳失聪,却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通往成功的路上,心存信念,你就无敌!(论证第二个分论点,叙议结合、事理相融,呈现层层递进之势。“世人……的恰当认同”,既是对材料内容的深化,也是对中心的升华。)
⑥谁都不是谁的靠山,谁都不是谁的永远,唯有足够努力,才能恒久享受生活的美好。黄国平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的道理,这是奋斗最好的样子!(提出第三个分论点,先议后叙,以“最好的样子”表达情感,褒贬鲜明。)
⑦苦难面前,别辜负自己。人生路上,我们不必抱怨,但也不必感谢曾经吃过的苦,因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努力不放弃的自己。每一个奋斗的人,都不应当被辜负。时代向前,我们向上!外卖小哥雷海为“身在沟渠,无碍仰望星空”,清华男生魏祥跨越“人生實苦”……相信努力的你终将梦圆!(论证第三个分论点,扣题意识鲜明。)
⑧“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在苦海中努力挣扎、始终积极向上的模样最美!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又散发光,这才是真正的少年人生。愿我们内心向阳、无畏悲喜,永葆人生少年姿态!(引用名言,收束全文;发出呼吁,重申主题。“英雄”既是对人物精神的肯定,也是对中心论点的升华。使用排比句式,气势磅礴,在议论、抒情中圆满扣题。)
升格启示
概念清晰,关联明确,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与原文相比,升格文的表达效果和论证效力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完善观点,增强论点的统摄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不但要告诉读者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负责统领全篇的构思与行文。原文标题中的两个概念虽然存在内在的联系,结合全文却显得牵强附会,也无法体现对全文的统摄作用。“人生,少年!”则富含思辨意味,精练的语言包含缜密的逻辑、蕴蓄无穷的张力。
其次,渗透论证意识,突出材料与论点的关联。第①段运用引议联结之法,以评代析、强化扣题;更换或调整了正文部分引用的名言警句,突出其对论点的服务作用,增添文采的同时印证文章中心;叙述事例论据时删繁就简,以略衬详;从内容上明辨概念主次,以次显主;立足材料与论点的关联,强化逻辑,让中心更加凸显。
另外,打磨语言,提升了说理的感染力。评论性的文章虽然重在以理服人,但借助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和多变的手法,在提升感染力的同时也能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