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湘江战役研究的思考

2021-01-02 18:56唐凌
桂海论丛 2021年2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

摘要:湘江战役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以往研究状况和当前发展态势,要深化研究工作,必须更新观念,以重新评价湘江战役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为总目标,重点解决如何正确认识湘江战役的历史价值、如何系统挖掘湘江战役的史料价值和如何全面开发湘江战役的当代价值等问题。为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打造桂北红色文化区,促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湘江战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框架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2-0051-07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湘江战役研究”(20JZD041)。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与国民党军的一场生死较量,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过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次战役所折射出的长征精神,一直以巨大的信仰力量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行。它是一座充满历史悲壮感的里程碑,也是闪耀启示光芒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湘江战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20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了本年度的重大攻关项目,共51项,广西师范大学唐凌教授领衔申报的项目《湘江战役研究》入选。这体现了国家对湘江战役研究的重视,也体现了对广西师范大学学术团队研究方案的认可。为深化湘江战役的研究,同时,也是为了唤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特在此谈谈申报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湘江战役爆发于1934年11—12月,是红军长征途中最重要的军事行动。在这次战役中,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但是有生力量却遭受到极其严重的损失。面对非常危急的局势,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开始认真反思自己所走过的历程,于困境中艰难地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1935年1月15日,即湘江战役一个多月后,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议,开始摆脱了“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在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带领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探索。从此,中国革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湘江战役已过去了86年,国内外对其研究的工作从未停止。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战役的真相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其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历史地位越来越得到肯定,整体研究态势是令人欣慰的,无论是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物整理、战役遗址保护与利用、长征精神价值发掘等方面都有新进展新突破。但是,湘江战役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继续深入探讨,而湘江战役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涉及史学观念、研究视野、成果应用等一系列的改变。

在现有基础上,要深化湘江战役研究,至少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提供更多新颖、详实的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充足、可靠的依据。湘江战役涉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问题,也涉及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应通过调查研究,收集中国共产党、红军、国民党军、湘军、桂军、民团、宗族、共产国际等所记载的材料,尤其是桂北地区各族群众的口碑资料及实物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方式的记载或评论中,寻找更多的历史内幕,还原历史的真相。做到资料种类上实现突破,即要增加新的资料种类,尤其是经统计分析而形成的抽象史料和利用现代技术而形成的音像资料等。同时,资料质量上有所提升,即通过整理研究,对重要的有分歧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其真伪及其原因。此外,还要形成有特色的资料系列,尤其是红军在湘南和桂北的资料,无论军事、政治、经济、民族等领域,均要详实、具体、生动,使之具有权威性和难以替代性。

第二,引发人们对湘江战役历史地位的重新审视。在一些历史文献中,这场战役被称为“惨胜”。其理由是,中央红军的有生力量虽然在湘江战役中受到了严重损失,但是,中央红军最终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这种评价不足以体现湘江战役的历史地位。历史证明,这场战役至少在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是真正从盲目“师俄”的困顿中醒悟过来,开始摆脱“左”倾教条主义影响,真正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二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通过这场战役得到了极大的锻造,从而为后来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由此出发审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可促进研究观念、研究思路的更新,形成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产生一些新的看法,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研究,会获得新的动力。同时,湘江战役的研究成果,对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也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学术支持。

第三,推动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进革命老区建设。湘江战役遗址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珍贵的红色记忆,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深入研究,不仅要提供新的资源,而且还要将过去发掘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确定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并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原则、方法及实施方案。在政府和文化机构、文化企业的支持下,打造桂北红色文化特色,并逐漸在全国形成影响力,使桂北革命老区成为继井冈山、延安等地之后的又一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及红色旅游胜地。

(一)深化湘江战役研究的理论价值

1.深化湘江战役的研究,揭示这次战役与中国革命发展道路转折过程之间的关系,可促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探索,增强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诞生已有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已走过70多年的历程。如今,中国的强大和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能力,谁都无法否认。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全中国人民都需要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深化湘江战役的研究,目的是引导人们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道路形成的历史之源和历史之根,进而思考中国的历史和中国未来的命运,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艰难性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由“源”和“根”的认识,加强社会发展道路的原理研究。

2.运用跨学科方法,丰富中共党史与区域历史的研究内容。深化湘江战役的研究,可促进多学科的联合攻关,这样,就能真正发掘出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料,开辟更多新的领域,从整体上提高研究水平,构建起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高地和学科平台。

3.保存歷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湘江战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所蕴藏的红色文化基因,所具有的文化价值,都需要代代相传。保存历史记忆是最重要的前提。保存历史记忆,需要有载体,也需要有正确的方式。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层面,探索这些载体和方式的构成及其运用策略,从而促使人们对红色文化传承方式的继承与创新。

(二)深化湘江战役研究的应用价值

1.充实红军长征史数据库内容,进而为长征史研究的深化创造有利条件。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漫漫二万五千里,留下了红军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目前,红军长征精神数据库正在建设当中。红军长征所经之地均按照“强化统筹,严格标准,注重质量”的原则分别开展工作。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重要的军事行动,有关资料是长征精神数据库必不可少的内容,尤其是红军在湘南、桂北的活动和战役中壮烈牺牲的红军等方面的资料,更在数据库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这样说,深化湘江战役的研究,对该数据库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些资料进入数据库,面向社会开放,将会促使长征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2.为社会媒体提供新的理想信念教育成果。湘江战役中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所表现出来的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以及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奋不顾身、敢于拼搏、勇于牺牲的壮举,是最典型最生动的教育素材。深化湘江战役的研究,可为社会媒体提供新的较丰富的教育成果,使之能在社会各领域都运用这些成果教育人、感染人,让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触及人的灵魂,成为全民的精神食粮。

3.为各级政府寻找红色文化力量,繁荣红色文化事业和产业,树立正确文化导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现在已被社会广泛认可。湘江战役的许多文化遗址,已经或正在受到各级政府和各地民众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深化湘江战役的研究,可提供更多科学的信息和更先进更具体的实施方案,帮助社会进一步优化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遗址的氛围,聚合红色文化的力量,开创桂北红色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新局面。

(三)深化湘江战役研究的社会意义

1.进一步唤起社会缅怀革命先烈。革命先烈是不朽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共和国的精神支柱。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多数没有留下姓名,至今默默长眠在桂北的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埋葬红军的地方,因为未被标识,已被破坏。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已有不少的烈士名单被发掘出来,烈士的遗骸,已逐渐被挖掘,统一安葬。尤其是以福建籍为主的红34师烈士,由于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的播出,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民政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支持修建灌阳红军烈士陵园和新圩阻击战陈列馆、全州湘江战役纪念园,发动社会团体和民众关爱烈士后人及家人,进一步激起了人们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和烈士纪念日活动的精神,充分保护利用红色文化遗存的价值,提供国内外一些成功案例,可进一步唤起社会缅怀革命先烈,夯实国家的精神支柱,为新时代的长征铸魂。

2.进一步明确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建立新中国”,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各种救国方案均未获得成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今100年的时间,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只有共产党才能建立新中国”,这个历史结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但是,这个结论形成的过程,却需要代代学习、研究。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1]历史研究工作者要继承优良传统,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湘江战役的深化研究,将用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只有共产党才能建立新中国”,从而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

3.依托学校区位优势与学科特色,推动“湘江战役与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健全人才培养与学术传承机制,持续弘扬长征精神。广西师范大学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服务地方社会的需要出发,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历史、教育学、经济学、新闻传播等优势学科研究力量,不断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立“湘江战役与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目的就是进一步学习好、宣传好、继承好、弘扬好长征精神和红军将士在湘江战役中体现出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精神,从而开创学校争创一流的工作新局面。深化湘江战役的研究,可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强化学科优势,使“湘江战役与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湘江战役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个体的力量是无法实现创新突破的,必须牢固树立联合攻关的观念,聚合社会各种力量,围绕总目标,分工协作,既进行基础研究,也进行应用研究;既提升理论水平,也增强应用能力;既关注湘江战役的历史,也关注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追求产生优良的综合效应,使研究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关于深化湘江战役研究的总目标。深化湘江战役研究,其总目标就是重新评价湘江战役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三大总体问题。当前,以重新评价湘江战役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为总目标开展深化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重新认识湘江战役的历史价值、如何系统挖掘湘江战役的史料价值和如何全面开发湘江战役的当代价值三大总体问题。

关于研究对象。深化湘江战役研究,其研究对象有四,即湘江战役、湘江战役资料、湘江战役文化遗存和湘江战役中的长征精神。

根据上述三大总体问题和四大研究对象,并结合国家重大攻关项目“有限目标”的原则,可确定前两个部分属于基础型研究,后两个部分则属于应用型研究。

具体来说,将湘江战役置于中国革命伟大进程的大背景之中,重点探讨湘江战役至遵义会议前,我们党和红军为寻找革命前途在思想认识、领导组织、战略战术、统一战线政策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探索,进而理清湘江战役之后的新探索对于中国革命道路转折的影响以及这些新探索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贡献。

以“全面、新颖、细致”为原则,围绕湘江战役全过程,系统收集和整理包括文献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口述资料、实物资料、统计资料等在内的湘江战役资料,并以此构建特色数据库。

重点调查湘江战役文化遗存的现状,深入分析这些文化遗存的形成过程、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探索现代社会保存红色记忆的意义与方法。

在保护和利用湘江战役的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湘江战役所体现的长征精神,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的科学路径,培植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从总体上看,研究工作从重新认识和评价湘江战役的历史价值入手,在实证和理论两个层面上去理清湘江战役与中国革命发展道路转折的关系,此為第一个子课题;而这种史识上的创新又推动湘江战役新资料的发掘,也推动了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的传承弘扬,由此带动第二、第三和第四个子课题的研究,构成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且逻辑关系严密的湘江战役综合研究体系。

“湘江战役与中国革命发展道路转折过程研究”主要是重新认识湘江战役在中国革命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价值,不仅在实证研究层面上理清湘江战役对于中国革命发展道路转折的影响,而且在对湘江战役的历史评价上实现由过去的“惨胜观”向“转折观”的转变,为实现重新评价湘江战役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总体目标,完成整个研究提供史识基础。“湘江战役资料收集、田野调查与数据资料库建设”是系统收集和整理再现湘江战役全过程及其历史影响的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并以此构建特色数据库,为深化研究提供史料基础。

“湘江战役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和“湘江战役与红军长征精神传承和弘扬研究”构成了全面开发湘江战役当代价值的两个主要方面,是重新评价湘江战役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延伸,属于整个课题在应用层面上的全面拓展。

新目标和新框架的确立,对深化湘江战役的研究意义重大。一方面,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选择研究的侧重点,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进工作,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可以引导社会积极参与有关的工作,围绕共同的目标集中发力,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成果。只有明确目标和框架,才能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为研究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

研究思路基本根据研究目标和框架而选择,如果说目标和框架是战略层面设计的话,那么,思路、视角和方法则是战术层面的设计。

(一)关于深化湘江战役研究的总体思路

如前所述,当前的研究应以重新评价湘江战役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为总体目标,以中国革命道路的史学诠释,用确凿的事实回答“共产党人从何而来,如何走过,为何而生而奋斗,如何面对当今和未来”等重大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

新史料的充分发掘是重新认识湘江战役历史地位的基础。这是突破现有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升华湘江战役的意义乃至长征精神价值的重要保证。

推动从理论研究到应用成果的转换是深化湘江战役研究的关键。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打造桂北红色文化特色,形成较强文化竞争力,是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的意义所在。

红色文化是民族之魂。要把“魂”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现象”,才能有生命力。因此,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场域和对象选择不同的重点。

全面开发湘江战役的科学路径和方式,一是借助文化产业传播红色文化;二是借助旅游业传播红色文化;三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传播红色文化;四是依托博物馆和纪念馆传播红色文化;五是利用文化创意园传播红色文化;六是结合民俗活动传播红色文化;七是借助现代网络平台传播红色文化;等等。

(二)关于湘江战役研究的两个视角

要深化湘江战役的研究,应从以下两个视角进行重点分析。

1.“转折观”视角。湘江战役与中国革命发展道路转折过程作为基础性研究,主要思路是将传统的“惨胜观”改为“转折观”,将战役的个体研究置于中国革命发展的整体研究之中。这种“转折观”的运用,其学术作用在于:一是能体现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规律,使人们了解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规律;二是能体现历史之间的联系,扩展研究的领域;三是能凸显历史转折因素的重要性,从而肯定杰出领导人物的地位;四是能促进对历史转折点的社会整体考察,明确历史进程界标形成的原因,等等。

2.因果分析视角。历史转折关头,偶然性当中蕴藏着必然性。因此,研究中既要加强因果分析,也要加强因素分析。因果分析,重点关注红军历次反“围剿”斗争、长征和中国革命道路转折的关系;因素分析,重点关注形势、环境、“三人团”、军事决策、政治决策、少数民族等因素对湘江战役与中国革命发展道路转折过程的影响。要通过因果分析和因素分析,说明历史转折影响历史进程,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规律不可阻挡。

革命发展道路转折含义深刻。除军事和政治斗争转变外,还有民族斗争、思想斗争等。要以湘江战役为界标,全面深入地分析革命发展道路转折的深刻内涵及其原因,进而加深对我们党和红军的历史认识。

(三)深化湘江战役研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关于如何确立湘江战役的历史地位

深化湘江战役的研究,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是如何确立湘江战役的历史地位。

中国共产党历史早已明确,遵义会议开始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定论必须坚持。但是,从遵义会议召开的情况看,湘江战役的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因为湘江战役距离遵义会议召开仅1个多月时间;遵义会议的决议,主要来源于西延会议、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等。党的领导权改变,使党的路线发生了改变,进而斗争局面也发生了改变。加强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湘江战役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都面临生死考验,突破湘江后的形势势必要求改变原定的军事行动和政治领导,这是转折的历史缘由。对这种转折的研究,目前多关注遵义会议的作用,而对转折过程的研究非常薄弱。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过程与结果存在密切的关联。过程研究薄弱,结果就会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所以,加强湘江战役与中国革命发展道路转折过程问题的研究,对促进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很有必要。其次,湘江战役发生在长征途中,突破湘江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场战役的许多问题目前仍处于争议之中,历史的内幕还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如战役的经过,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红军伤亡的数量,不仅官方、民间说法差异很大,即使党内和红军内部,说法也不一致。再如“三人团”的决策形成过程,目前知晓的情况也非常有限。红军长征所经之地的状况,目前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的。作为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影响很大的战役,这些问题不深入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许多问题就难以理解。再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多次重要的转折。每次转折,都使自己获得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其中,信仰的力量是确保转折成功的关键所在。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新时代的长征,这又是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研究湘江战役与中国革命发展道路转折过程问题,可借助历史经验,增强理想信念。加强这一问题研究,是为了更好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长征,书写的是奋斗历史,树立的是信仰丰碑。习近平总书记为“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此次主题采访活动,“生动再现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对阐释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很有意义。”[2]

2.湘江战役新资料的发掘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如何实现有效互动

深化湘江战役研究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二是湘江战役新资料的发掘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如何实现有效互动。

湘江战役知情者越来越少,他们的回忆,亟待进行抢救性记载。过去的文献资料,需要进一步考订、辨伪,提高真实性。湘江战役发生地桂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料。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以前的调查工作存在不少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发掘整理。同时,当前湘江战役研究中所出现的一些新资料,如红军烈士遗骸的人类学资料、考古资料等,需要研究利用的策略。湘江战役重要的资料,需要通过数据库,向社会推介,以增强其使用价值,扩大其影响,并推动网络时代资料信息的共享。当前湘江战役与红军长征精神的研究,需要大量新的资料作为支撑,正如时论所言,“初心和使命哪里寻找?就镌刻在那条生命等高线上,在那面烈士纪念墙上,在无数生死与共、守望相助的故事中。”[3]湘江战役发生地目前正按照中央的指示,加强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而这需要依靠确凿的历史事实和数据开展工作。新老媒体融合是社会发展大趋势。发展壮大网上主流舆论阵地,更好运用先进技术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是党和政府对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湘江战役资料整理与发掘,加快相关数据库建设非常重要,也非常急迫。而只有新资料不断发掘和数据库建设不断推进,两者真正实现有效互动,研究工作才能不断获得有力的支持。

3.湘江战役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路径选择

深化湘江战役研究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三是湘江战役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路径选择。

湘江战役因悲壮、影响巨大,使其在中国革命发展道路上占据重要地位。湘江战役是长征精神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必须结合具体的事件和现象进行,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因此,促进湘江战役红色文化传播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这方面的研究内容至少包括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的特质、湘江战役文化与全国其他文化的关系、湘江战役红色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依存关系、湘江战役文化传播中的力量构成及其作用、湘江战役红色文化传播的绩效评价等。

打造有特色、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必须正确选择实施的路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准确把握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开展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政策研究。明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根本遵循,制定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遗产的政策规定。

制度研究。了解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内涵及其要义,把握工作的原则与底线。

机制研究。促进社会各界开展合作,形成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合力。

方案研究。为政府、文化机构、企业、民众等提供科学务实、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利用湘江战役文化遗产的实施方案。

(四)深化湘江战役研究的基本方法

深化湘江战役研究,需要利用地缘优势,按照问题导向开展研究。除采用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如实证法、访谈法外,重点采用文献法开展研究,即坚持论从史出的优良传统,加强对湘江战役期间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共产国际等文献资料进行文本解读,结合时代背景,全面深入了解文献所蕴藏的信息,找到真实可靠的历史依据。此外,还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的文献、讲话、决议等文献中,寻找湘江战役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转折过程影响的资料。

实地调查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一方面,组织力量开展持续性调查,收集散落在民间的资料。同时,还要深入各相关博物馆,收集近期征集或社会捐献的新资料。借助国际交流力量,收集共产国际与湘江战役的资料。借助科技力量,收集整理红军烈士遗骸所蕴藏的信息(如平均年龄、身高、发育状况、血缘等)。2017年,桂林市人民政府聘请专家已经为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进行了人类学的鉴定。2019年,随着湘江战役沿岸红军烈士遗骸挖掘工作的扩大,这一工作仍在深入进行。湘江战役发生地还有一些特藏资料,一是纪念场馆最近发掘的文物资料和实物资料;二是地方民团的档案资料,其中,民团的组织构建、行动计划等占有一定比重;三是地方志的一些未刊稿,主要是社会环境和民族关系方面的记载;四是战役遗存资料,包括历史信息和现状;五是战役发生地的一些重要族谱;六是红军长征所经之地的碑刻资料和古村镇的建筑资料;等等。这些新资料的运用,可有效促进研究。

研究中,也要运用非文本解读的方法。所谓非文本解读,就是文本以外的资料解读过程。这是21世纪初,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受到高度重视的研究方法之一。人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资料,如著述、回憶录、公开的报道、统计资料等,都应归入“有意史料”之列。原作者都是“有意”地想以自己的文字来左右当时的人和后人的视听。这些史料虽然具有相当的价值,但若仅依靠这些“有意”的史料,就会受到前人思想的束缚。随着史学研究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无意”史料的运用,而且在实践中总结了不少解读非文本资料的成功经验。例如,把非文本资料与其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解读,把非文本资料与民俗历史源流联系起来解读,把物化的和活化的非文本资料结合起来进行解读,把非文本资料与时代特征联系起来解读,在文本中发现非文本因素等。运用这些方法开展研究,就能读懂一些特殊的信息。例如,红军烈士名单,通过姓氏和籍贯数量的统计分析,可了解不同家族、村庄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情况;保存红军标语的建筑,可了解保存的地点及其周边环境、保存的力量与方式等。这些新资料和新方法的使用,可以确保实现研究工作的创新。

鸣谢:本文写作中,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梁君教授、徐毅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陈洪波教授、陈国保教授、张红教授、江田祥副教授、唐咸明副教授、李席讲师;南宁师范大学黎瑛教授,桂林医学院甘庆华副研究员等贡献了不少智慧与力量,在此一并致谢。

[1]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N].人民日报,2019-01-04(1).

[2]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N].人民日报,2019-08-19(1).

[3]曹玲娟,等.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重要指示引起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19-08-20(1).

责任编辑李建良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
《风诗品鉴》的研究方法透视
浅谈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方法
浅析初中数学教育
浅析开放经济环境下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
新形势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