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警
驰名中外的龙脊是一个好地方,让世界为之倾倒。而龙脊这个好地名,形象、贴切,让人浮想联翩。
龙脊二字最早见诸文字,是清代的桂林府志、龙胜县志。要知道,龙脊大山早就存在,一如头上的蓝天一样亘古。
龙脊的名字,来自它像龙一样特有的地形地貌。这是一座不同凡响的山,为了冲破群山的重重围困,这条巨龙耸起嶙峋的脊梁,扭动逶迤的身躯,左冲右突,千回百转,跃起,腾飞,裹挟着风雨雷电,一路排山倒海呼啸而来,充满桀骜不驯的野性力量。灿烂的星空烘托它的灵动,宁静的冬雪勾勒它的沉稳。寒来暑往,世界默默地在酝酿它的地名。
有人说,龙脊的名字还来源于它像鳞片一样缀满龙身的梯田。世界上有很多像龙脊一样迤逦不绝的山脉,但在山间有如此美丽绝伦的农艺景观却是绝无仅有。
为了丰衣足食这一基本主题,龙脊先民结束了刀耕火种,选择稻作的垦殖。千年以前,這里就开始了一场空前绝后的“造山运动”。这是龙脊先民全力以赴的事业,是他们一年四季生活的轴心,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拼搏。这就是气壮山河的龙脊魂。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顺坡就势修筑的梯田不断向上叠加,一直叠到银河之畔。这是时间和血汗的累积,智慧和创造力的拼接,一种百折不挠精神的铺展,成就了图画般的龙鳞田,而千百片的龙鳞把这条巨龙雕刻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就是呼之欲出的龙脊,这个地名就是专门为这座山量身定做的。这座山与龙脊相遇,如同盛典般的世纪之约。
有人说,龙脊的名字有文采,充满着书卷气息。也有人说,龙脊的名字洋溢着乡风土味,朴实自然。不管怎样,都美得令人艳羡,她就像壮锦和瑶锦一样挂在天边的梯田。自古山高水冷的龙脊被苍凉的云雾沉沉地罩着,被一个同音的“瘠”字清贫地罩着,就像在雨中耕田,罩着斗笠、蓑衣那样。毕竟龙脊梯田都是狭长的带子丘,人均水田面积有限,龙脊人除了耕种那几丘薄田,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当年,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龙脊人挑起箩筐到几十里外的国家粮站去买返销粮,一些缺餐断顿的村民还得指望买了谷子以后就近找地方舂米,这样他们回程的午饭才有着落。而村级的学校里,送子女上学的家长,只能挑着南瓜、白菜来抵交学费。
龙脊的美丽早就应该属于全世界,龙脊的美丽早就应该大显身手。拔掉它杂草般疯长的叹息,挖掉它荆棘一样蔓延的忧虑,改写它黑灯瞎火里只闻鸡鸣狗吠,除了荷锄而归还是荷锄而归的传统田园诗,龙脊人种上名叫旅游开发的庄稼。这些年,一种名叫旅游扶贫的工作机制,不断在挖掘龙脊美丽的最大值。
把国家的支持落实得妥妥帖帖,一股强力拉着龙脊的人心,又用人心拉着它的景观、民俗、特产,把它曾经疲惫、刻板的四季,拉成亦农亦旅、播种收获同步进行的活力季。
龙脊古壮寨、平安壮寨、金坑瑶寨、黄洛瑶寨——龙脊旅游四点开花。各景点的梯田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各景点的运作各显神通,又互为参照,互相促进。
几年工夫,龙脊变成了名闻遐迩的地球村。高低错落的石板路被各色各样的旅游鞋磨光、踩凹,千回百转的田埂被猎新探奇的脚步踩矮踏瘦。而梯田则用美丽的山光水色或春绿秋黄,把它特有的灵性美、浪漫美和梦幻美展现给旅客看。最活跃的要数摄影家和摄影发烧友,他们举着相机满山转,为的是印证龙脊先民如何从头顶巍峨、绵延、峥嵘、游动的山势中捕捉到龙脊这个横空出世、叱咤风云的形象美名。在光和影中细读龙脊梯田这部“土质史书”,走近这梯形的民族风情摇篮。
龙脊梯田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龙脊人笑得合不拢嘴。他们笑自古与种田人认老同的龙脊云雾,如今成了与摄影人和游客的朋友。龙脊梯田好看,有云雾装点则显得更加好看。因为有飘飘渺渺的云雾在场,凡尘的龙脊一下子就变成了仙境龙脊。于是,摄影人与龙脊云雾的约定,便成了一种审美的约定。龙脊人笑自己耕犁时别在腰间的手机,不时地响着旅游团用微信传来的出发信息。他们笑龙脊那些曾在大山里走失的地名,如今重新在龙脊游览图上找到。他们笑踏风火轮的缆车,叫走旧路的老太阳追得呼哧呼哧。他们笑那些怎么数也数不清的月牙田,原来是被当作花瓣缝进绣球里……
忙着赚旅游钱的龙脊人,终于有一天回过头来冷静地审视和梳理自己旅游开发的优势和短板。
金坑大寨村党支书潘保玉迎头给乡亲们泼了一盆冷水:“不好好种田,龙脊梯田就失去了美的源头,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后路。祖先用生命开出的梯田,我们一丘也不能丢荒!”村委会随即作出鼓励种田的决定,种田一样可以参加旅游分红。于是,打破界线的土地顺利地流转出去,不少村民重新调整自己的耕作计划。潘应芳做了大半辈挑夫,后来公路修通不得不与扁担告别,浑身是劲的他承包了好大的一片水田。
与此同时,大寨村的梯田维修队组建起来了,潘保玉带领大家修补被大水冲缺的田块,做到随崩随修随缺随补,还帮助缺劳力的贫困户赶上了农时。为了保护好梯田和村寨上面的森林植被,让龙脊山四季涵养丰富的水源,延续它“山有多高水也有多高”的奇特景象,巡山的护林队又演绎出新的故事。
在龙脊古壮寨和平安壮寨,人们对山林、土地、水源同样怀着敬畏之心,其护田、护林的办法与金坑瑶寨大致一样。不同的是他们更注重完善村规民约和道德约束,使之成为锤炼民众凝聚力、向心力和精气神的重要手段。除了保护像电脑硬盘一样贮存大量历史信息的严规安民的古碑,他们还把乡规民约编成山歌传唱,使之变成村风、家训,熏陶和教育一代代人。
守望,呵护。龙脊人知道,他们只有一个家园,祖先没有给他们备份。
这些年龙脊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许多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龙脊的美丽注入多硒这一主题,龙脊真正成为膏泽之福地。龙脊古茶树用它苔藓斑驳的资历,述说它当初做贡茶的荣华富贵和今天家族兴旺的欣喜。龙脊辣椒像尖尖的牛角牴破晨曦,用摊晒得满地红的照片作广告托举它绿色的品质。名为“透壁香”的龙脊香糯憋足了劲,香透了龙脊墙壁厚厚的地平线。那用来做酒曲名叫“爬岩香”的野藤子,从重阳节开始,便爬满了龙脊所有酿酒的时间。凤鸡不紧不慢在啄食阳光的草籽,翠鸭觅食山溪提供的饵料,肥嘟嘟地把翠色繁殖……
龙脊梯田是梯形的生命胎盘,也是梯形的习俗空间。同样是风情画,在山外平平地展开,到了龙脊却成了折叠页。就像花枝招展蜿蜒在梯田里的迎亲队伍,被上坡下坡折叠成一条条美丽的线段。其景象既壮观又别有情韵,因而也更加含蓄动人。
做足龙脊稻作文化的文章,是打造龙脊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龙脊人抓住水稻生产时间链上的亮点举办的开耕节、梳秧节、尝新节、晒衣节、丰收节,成为展示龙脊生产习俗、信仰习俗、婚恋习俗和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的综合平台。
龙脊古壮寨的开耕节,是放水种田的日子。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全寨男男女女都出动了。在融融的春水中,一家人耕一丘田,或夫妻组合,或兄弟搭档,上丘下丘,一张张犁耙像一个个音符在五线谱上滑动,人喊声、牛哞声、布谷声与泥浪声交织在一起。就在这欢乐的旋律中,田坎上的杂草被铲得干干净净,黑了一冬的梯田被耙亮了,扶上新泥的田埂把梯田衬托得波光闪亮。平安壮寨的梳秧节,即是开秧门节。身着白衣黑裤的壮家女在天空的倒影里扯秧,仿佛一群圣洁的白天鹅在梳理绿云,那梳秧的动作充满着舞蹈的语言。梳成扇面形的秧捆随着龙脊山歌像抛绣球一样抛上抛下,诗一样的劳动场景,引来游客也下田插秧。
沿袭“六月六,晒衣服”的习俗,金坑瑶寨的晒衣节,办成了展示国家级非遗项目——红瑶服饰制作技艺的专场。红瑶妇女为什么喜欢红衣?挂满村民木楼廊檐的红衣和瑶锦会告诉你,表演场上忙碌的织布机会告诉你,隽妙清逸的瑶族红衣T台秀会告诉你。瑶家住在高山,为驱逐阴霾寒气,她们选中了太阳的颜色。那一天,她们亮出了所有美丽的服饰,山歌应和着细腰长鼓曼妙的舞姿,唢呐吹出了彩虹般绚烂的阵势。
“世上只有不老的天空,没有不变的规矩。”在黄洛瑶寨,红瑶妇女最先打破从不在外人面前梳头的忌讳,亮出了让世界称绝的生命奇观。她们以龙脊河两岸燃烧的映山红,替代了《诗经》里的苍苍蒹葭,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情状,则被转换成她们梳理风和日丽的长发。她们梳着黑瀑一样披垂到脚尖的长发,梳出百花的芳香,把传统梳成时尚,梳出了群体长发吉尼斯记录,梳来“天下第一长发村”的美名。她们把《长发谣》唱成黄洛的寨歌,让“微笑黄洛”成为龙脊旅游的形象代表,以至黄洛瑶寨几度成为广西电视台广西“三月三”文化活动现场转播的分会场。
龙脊的美丽是美美集成的美丽,但只有脱掉了“瘠”字的帽子,龙脊的美名才有分量;只有日子与小康结缘,梦想与幸福联姻,龙脊的美名才能长久光大。
金坑大寨支书潘保玉是在当地办第一家民宿的带头人。他忘不了当年外出打工,他穿的裤子还是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为此,他知道如今的龙脊该如何把握和珍惜。最开心的莫过于红钞票成堆的分红日,摁完手印指尖上的电流还在热热地颤栗。参加分红的队伍被笑声拉长,上百户的自豪感从心底往目光里流溢。多劳多得,种田最多的潘应芳拿到了分红的第一名。“众抬一”成了一种温暖的情怀,五保户也领到了自己的尊严和权利。旅游收入同样给教育分红,就像春天颗粒归仓的传统被爱心发挥到淋漓尽致,脱贫的龙脊把明天也纳入今天的美丽。
在黄洛瑶寨,红瑶妇女长发的神奇,不仅在于它们飘逸浪漫的长度,还在于它们美丽健康的亮度,更在于她们一生用来洗头的自制淘米水!于是,通過招商引资,黄洛人找到一家能解决村民就地就业的合作商,在这里建起了中国第一个长发博物馆,开发淘米水洗发护肤发产品,全力打造长发产业链上全新的一环。
没有愁容没有心病、盛开在自己心里的美丽才是真正的美丽。最自豪是龙脊人登上龙脊观景台眺望自己的家乡,细细地望着自己眼前经营的美丽,为了龙脊绵延流转和盘旋上升的美名,一定会守身如玉又开拓创新,义不容辞!
(编辑 何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