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双龙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双阳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挑战中学到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问,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有效而恰当地提问是师生情感、思维交流的桥梁。布鲁诺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提问,和学生进行互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及时地反馈改进。也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掌握重难点,检查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可见,提问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提问。
在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制约下,教师的提问要有目的性,或者说针对性。教师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提问的内容适合什么层次的学生。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达到应有的效果。想要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学习的掌握程度,可以把上节课的内容拿来提问学生,可以提问优生,也可以提问中等生,也可以提问学困生。想要了解学生对某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情况,想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提问学生。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想要看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和语言表达水平,可以这样提问:“元方入门不顾,你认同元方的做法吗?”有明确的提问目的,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老师在提问时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解答能力,备课时,考虑问题设计要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了。太简单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答出来,那是无效提问,也不要太难,让学生没有信心。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真实水平,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才够得着”。一般可分为难、中、易三种不种程度的问题,分别由不同程度的学生作答。如教《春》时,“文章的题目是‘春’,那么作者写了春天中哪些东西?分别是在课文中的第几段?”这个问题的难度不是很大,可以请基础不好的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不完整,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一下,再不行,可以请中等生回答。“春雨有什么特点呢?”这个问题需要概括、理解,有一点难度,可以请中等生回答。“写春草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花有没有用这种方法呢?”这个问题相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可以请优生回答。
广泛性是要求老师所设计的问题要面对全体学生,能够调动全体学生进行思考,避免片面性。有的教师总是针对优秀生设计问题,进行提问,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样,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会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不喜欢思考,那么他们的学习成绩、思维能力就可想而知了。如教《济南的冬天》时,“生活在这样的济南,人们的心理感受怎么样?请用文中的话回答。”这个问题具有广泛性,全体学生都能行动起来,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去思考。有经验的教师总会在提问一个同学的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认真思考,看看这位同学是否答对,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提问“‘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请××同学回答,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有没有答对,如果答错了,错在哪?”这样,就能调动全体学生进行思考了。
初中阶段的学生表现欲望比较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学生完成了教师的提问之后,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答对的要表扬,要肯定。答错了也要鼓励。这样,他们以后才敢再回答问题,喜欢回答问题。他们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如提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同学回答,他只回答比喻。教师可以这样说:“比喻没错,但是除了比喻,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学答得还是不错的,虽然不完整,但是进步是很明显的,相信你以后会有更大的进步。”
有目的、有明确对象的提问。正如打枪、射击,要有明确的目标。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课,教师为了提醒他,可以有意地提一个问题让他回答,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种做法比起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批评他效果更好,让该同学明白老师已经注意到他了,要认真听课,不要开小差。同时也可以让别的同学引以为戒。
在讲解或探究重要的问题时,为了让学生特别记住该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有意地把重要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问题并指明某个同学来回答。可以先提问,再点名。也可以先点名再提问题。如“冰心的《忆读书》这一篇课文的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请××同学起来回答”。教师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问题,扣住重点,进行引导,效果肯定很明显的。如果能够量身定做,那就更有针对性了,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提问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难度比较大或者较为复杂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答不出来,或者答非所问,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启发,可以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降低答题难度,也可以从思路上去引导学生。如《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是按照怎么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的?有一部分学生肯定回答不出来。为了让学生能理解这个问题,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三个小问题,如课文的第一段讲什么?第二、三、四、五段讲什么?第六段讲什么?第一段讲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第二、三、四、五段分别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第六段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很轻松地答出,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设计难度小点的问题,如知识性的问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设计难度大的问题,如分析理解、综合运用之类的问题。这样,能保证优生吃得饱,也能照顾基础差的学生。通过引导性提问,让学生一步步掌握难度大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提问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积极性也不同,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引导,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思维就会比较活跃,思路开阔,参与积极性就高,效果就会好。
为概括上节课内容所进行的提问,也适合于一堂课的主要内容上完之后,或者某一个知识点上完之后,要进行总结之时。其作用是通过提问概括所学内容,进而归纳概括出上节课或者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在上完朱自清《背影》这篇课文之后,可以这样提问:“这篇课文分别讲了哪些问题?其中哪些内容是主要的?由此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也可以在一个问题探究、讲解完后。如“这一个问题(或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等等。
这一种方法其实也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由学生来问来答。可以先请学习比较差的同学总结一下,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地方再请中等水平或基础较好的同学来总结,形成一个梯度。既照顾了基础差的同学,还兼顾了优秀的同学。这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加强学生的印象,提高他们的分析、总结能力。
这一种方法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进行的提问,这种方法往往要求老师马上做出评价,或划出等级,打出分数。这是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学生回答的问题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学生:“某某同学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好,有独特的看法。”“某某同学这样回答可以得到满分。”等等。学生得到肯定,必将提高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课学生喜欢,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答错了,教师要明确提出来,给予纠正。并且最好要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例如,可以说“这位同学虽然答错了,但他乐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还是很值得同学们学习的”。这样以后,他们才会乐于回答问题,不会觉得没面子。教师真正发挥了导师的作用,师生其乐融融。我们相信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这样的教师。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有水平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释疑,更能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上适时地提问,特别是有技巧地提问,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提问可以增加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培养感情,促进课堂关系的融洽。教师不但要善于提问,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