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楠 蔡振禹,2
(1.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107;2.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供应链金融可盘活供应链现金流,解决企业采购、生产、运输、回款各阶段资金短缺的问题。其中的订单融资模式,可解决企业拥有核心企业的订单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无法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的问题,主要应用于大型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建筑、农业和医药卫生等领域。这些领域的上游企业可能会收到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大订单”,然而囿于资金不足只好将“大订单”拱手相让。2020年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提出通过订单融资等方式提升企业资金周转效率、保障供应链稳定发展的通知,鼓励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供应链上更多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新兴技术的应用使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模式经历了深刻变革,参与主体及其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而订单融资用订单产品未来的提货权作为质押物,这一特征自始至终未发生改变,然而这可谓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相较于存货质押融资,省去了出库、入库等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大大提高了融资效率;另一方面,融资企业没有实物抵押,一旦违约,后果将不堪设想。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业务进行了研究,以期优化订单融资业务。本文从模式演进、决策优化以及风险管理三个方面对订单融资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厘清订单融资业务的发展脉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提出优化订单融资业务的相关建议,努力实现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效率最大化。
订单融资业务起源于国外,最初应用在出口打包贷款业务。2008年国内学者李毅学率先开始了物流企业开展订单融资业务的相关研究。订单融资业务日趋成熟后应用于供应链金融领域,其发展经历了线下、线上和智能化三个阶段,但关于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的定义尚未统一。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卖方基于买方(核心企业)的订单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订单产品未来的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即未来应收账款融资/卖方订单融资[1];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买方基于向卖方(核心企业)预付的订单款项进行融资,即预付账款融资/买方订单融资;另一部分学者把以上两种融资方式皆定义为订单融资[2]。本文研究的订单融资为卖方订单融资。
邓爱民等(2010)对传统模式下的订单融资业务进行了分析,发现技术的落后致使融资的申请和审核都需要线下办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这样金融机构仍需承担较大的风险,故融资方局限于核心企业的一级供应商,且融资需要核心企业进行担保;融资后,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生产都需要物流企业进行监管,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且操作繁琐,导致订单融资业务的开展范围相对较少[3]。
2009年深圳发展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率先实现了订单融资线上化,融资企业无需前往当地银行办理,在网上即可申请融资;金融机构在线审核提高了融资的效率、降低了审核的成本,但是线上审核,加大了企业弄虚作假、虚拟订单的风险。2009年建设银行与金银岛网交所合作开展了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由第三方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相关数据,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审核难度,同时可以避免企业数据作假。宋平、杨琦峰、田然等学者对该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业务进行了研究[4-6],提出引入制度信任可以使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定。2012年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文鼓励第三方电商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京东“京保贝”、苏宁“货速融”等产品顺势而生,开启了电商平台参与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的浪潮,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模式的深刻变革。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从最初的核心企业上游一级供应商拓展到了上游N级供应商,客户规模大幅上升。董兴林等(2021)对运用区块链技术的订单融资模式中各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进行了研究[7],发现引入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各参与主体的风险,还可以提高收益。2019年蚂蚁金服“双链通”办理首单融资业务,实现了核心企业信用的多级流转,帮助链条末端的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同时为金融机构赢得了更多的利润。
企业在采购阶段面对资金困境一般会采取内部融资或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即向上游企业申请延期付款或接受下游企业的预付款;外部融资即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而采购期融资还款时间较长,融资企业需要偿付较高的贷款利息。张鑫等(2015)研究发现融资企业申请订单融资的同时向上游供应商暂缓支付,并合理设置核心企业的订货量和批发价格,有利于提高融资企业的利润[8]。
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参与主体的利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王宗润等(2018)从融资企业的角度进行考虑,对选择何种方式融资进行了研究,发现银行利率高于无风险利率低于核心企业的资金时价时,融资企业进行订单融资的利润比较大[9]。关旭等(2011)提出了使资金提供商利润最大化的融资利率[10]。订单融资中融资利率受到融资企业的贷款规模和上游企业风险共担率的影响,王文利等(2013)研究发现融资利率与融资企业的自有资金量和订货数量成反比,融资利率低的企业倾向于获得更多贷款[11]。兰庆高等(2014)研究发现融资企业的自有资金量对利润有影响,融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和自有资金量确定合适的融资比例和融资期限[12]。
订单融资各参与主体的决策直接决定供应链金融的效益。部分学者通过构建订单融资参与主体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自有资金量、订单价格、市场需求特征影响订单融资的效益[13],并得出每个参与成员的最优决策。Reindorp等(2018)研究订单融资发现融资企业的期望信用额度、企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与融资企业的收益成反比,与核心企业的收益成正比[14]。核心企业会根据产品的价值和融资企业的可靠性决定订单的价格和数量[15],并根据产品的利润确定担保额度[16]。杨琦峰等(2019)构建了考虑制度信任的卖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通过博弈发现制度信任可以提高参与主体的守约收益,参与主体相互合作且都不违约时收益最大[17]。兰庆高等(2014)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订单融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用vensim软件对订单融资系统的资金流、生产和库存进行了仿真分析,探究了融资规模、融资比例、融资期限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12]。
部分学者对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展开研究。董兴林等(2021)在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电子订单融资模式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并运用修正后的Shapley值法分析了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问题,发现该模式在降低各参与主体风险的同时还能提高收益[7]。部分学者提出将订单融资和反向保理融资相结合,可解决供应商生产前和交货后的资金约束问题,同时优化供应商的生产决策和核心企业的订货决策,继而提高供应链绩效[18,19],但是此方式将使金融机构承担较大的风险。
综上所述,为使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的整体效益最大化,融资企业应当根据自有资金量、生产能力和生产收益率等合理确定融资规模、融资比例和融资期限;核心企业应当根据市场需求、产品价值等合理确定订货数量、风险共担率;金融机构应当根据资金使用成本率、资金运作收益率、监管费用和信息透明度等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手续费率和信用额度等。
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无实物抵押、无资产质押的特征,导致金融机构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已有针对订单融资风险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以及控制四个方面。
订单融资的风险来源于订单产品、参与主体和外界环境等因素,赵建等(2009)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等方面对订单融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20]。徐立奇(2016)从参与主体、业务流程、融资平台三个维度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电子订单融资风险进行了识别[21]。董振宁等(2017)从参与主体的角度考虑了存在的风险类型,并构建了判断订单真实性的指标和评价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业务风险等级的模型[22]。韩亚辉(2018)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了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并从参与主体、供应链运营状况、行业发展情况等角度对风险进行了分析[23]。邓爱民等(2010)考虑订单融资的参与主体、供应链运营状况和外部宏观环境,构建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引入BP神经网络构建了风险预警模型[3]。赵琪(2013)基于粗糙集和可信性理论构建了订单融资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模型[24]。
订单融资过程中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各种风险。宋平等(2017)从声誉视角出发,发现电商平台对融资企业进行信用评分可减少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融资企业违约的概率[6]。杨琦峰等(2019)发现引入制度信任可以降低风险[5]。黄伟星等(2020)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发现融资企业是否违约与银行质押率、违约惩罚金额和融资企业的还款意愿呈负相关[25]。李娟等(2010)将一次性发放贷款与分批发放贷款相比较,发现分批发放贷款可以提高融资企业的努力水平,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26]。
线上供应链金融电子订单融资的风险类型相比传统线下模式发生了变化[2]。线上操作融资企业可能提供虚假订单或一笔订单重复融资,所以金融机构必须审核交易的真实性。田然等(2020)提出电子商务平台电子订单融资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各参与主体,整体风险的大小与风险影响因素的种类和比例有关,通过掌控风险因素可以达到控制整体风险的目的[4]。阮坚等(2021)为自有资金的电商平台开展的供应链金融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分析风险来源,并提出运用金融科技优化电商平台来控制风险[27]。
从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的模式演进、决策优化以及风险管理三个方面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发现在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业务中引入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已有研究多是停留在线上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上,而对该模式引入金融科技后的研究较少。为优化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服务,金融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将金融科技引入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业务中。运用区块链技术对供应链上企业的交易数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存储,所有企业一起记账,防止企业私自篡改数据;借助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对融资申请进行审核,避免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28]。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货物的实时跟踪,监管订单产品的生产和运输情况,谨防融资企业联合物流企业与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骗贷。运用大数据系统提取供应链上企业的数据,及时为采购阶段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服务。
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9]。金融机构在开展订单融资业务之前,不仅应当考察融资企业的信用、经营状况等指标,还应当审核其与核心企业的过往交易记录以及所在供应链的发展状况。除此之外,还应当构建评价订单真实性、订单能否顺利完成以及原材料和订单产品变现难易程度的各项指标,比如原材料价值、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增值程度、产品生产周期,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趋势以及产品特性等。
第三,合理确定融资利率、授信额度、融资期限、担保额度以及贷款发放方式。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产品的生产周期、行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等因素,合理确定融资利率、授信额度和融资期限;强化核心企业信用约束,合理设置担保额度,实现风险共担,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根据订单产品的数量和融资企业的生产状况确定分几批发放贷款,在保证融资效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风险。
第四,严格监管资金回流情况。一旦发现融资企业有挪用资金、生产不合格产品、不按时供货等违约行为,立即停止放贷。同时实时监测核心企业的现金流和运营状况,谨防核心企业由于宏观环境变化等客观原因不能履行合约,若不可抗力导致核心企业陷入资金困境,金融机构可以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核心企业走出资金困境,以便到期核心企业可以如约交付货款,保证订单融资业务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