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泉 王一心
员工招聘工作是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新进人员作为队伍的新生力量,其能力素质、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员工队伍的长远建设。当前,国有企业员工招聘工作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实施,并确保公平公正,信息全程公开。在这一背景下,不少国有企业选择通过笔试+面试的方式进行人才筛选,参照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考察模式进行选才。这种模式虽然确保了员工招聘工作的公平公正及严格规范,但在效率和质量上还存在改进空间。笔者以S 国有企业的员工招聘工作为例,试论证进一步提升新进人员人岗匹配度、职业忠诚度,改进员工招聘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
当前,该企业员工招聘工作主要采取网络公开报名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实施,报名人数、参考人数较此前有大幅提升,选材面得到明显扩大。
(1)主要程序。主要通过资格审核、笔试、面试、考察、体检等程序,进行应聘人员的择优选拔。资格审核环节主要审查应聘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等是否符合条件;笔试环节主要通过行测、申论、公共基础知识等科目的测试,了解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面试环节主要是通过结构化面试的方式,现场考察员工的综合素质及表达能力;考察环节主要对应聘人员的政治素质进行考察;体检环节参照公务员体检标准,对员工的身体状况进行考察。一系列程序的公开实施,确保了所有应聘人员公平竞争,也确保了信息的全程公开。
(2)工作方式。为确保招聘工作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要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该企业由各具体用人单位上报招聘计划、总公司统一面向社会实施公开招聘,并且将招聘工作委托第三方实施。由第三方机构负责网络报名、资格审核、笔试、面试组织等程序,用人单位只选派评委参与面试,负责考察与体检工作。当前,招聘工作侧重于确保公平规范,为所有符合条件的求职者提供平等的择业机会。
(3)人员结构。以该企业2020 年度新进人员为例,新招聘的185 人中:男生83 人,占44.9%,女生102 人,占55.1%。硕士研究生9 人,占4.9%,本科176 人,占95.1%。应届毕业生128 人,占69.2%,非应届生57 人,占30.8%。平均年龄24 岁。
目前,该企业员工招聘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人员流失率高。该企业2015 年以来的新进员工,目前整体流失率为17.8%。从具体批次来看,2015 年、2016 年管理类岗位新进员工流失率最高,分别为45.6%、45.8%。从流失率来看,部分批次近半数的人员离职,企业招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过高。用人单位面临着新进人员频繁离职、岗位缺人带来的人事管理困难,队伍的梯次化建设难以形成。
(2)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较少。从近年情况来看,该企业新进人员中“一流大学”毕业生、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等高素质人才占比较少。2015—2020 年招聘的管理类岗位员工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28 人,占比为6%,远低于此前水平。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意味着今后队伍中的优秀青年干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缺乏“基数”、难以产生。
(3)新进人员成长发展情况不理想。以2015 年新进人员为例,新进员工平均年龄25 岁,入职五年后平均年龄30 岁。目前,该批次新进人员中,无人成长为所属单位的中层干部。新进人员存在起步晚、起点低、发展较慢的问题。
如何兼顾公平和效率、公正和质量,是国有企业招聘工作的难点所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分析,主要在于招聘岗位设置不合理、招聘程序不够科学、对应聘人员的全方位考察不够到位、对新进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及跟踪培养还需要加强等几个方面。深层次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人才引进缺乏规划,对于队伍中当前缺什么样的人才、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招录什么样的人才,未能进行深入调研和准确分析。各用人单位缺乏长远规划和前瞻思维。
(2)人才培养缺乏体系。新进人员到位后,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培养、利用哪些平台去培养,如何跟踪考核,如何关爱激励,没有建立成熟的体系,导致员工流失率高。不少单位对于新进员工,没有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持续的跟踪关注,也没有常态化的交心谈心。
(3)未能兼顾规范和效率。在面向社会实施公开招聘的过程中,仅仅通过笔试、面试环节择优筛选人员,全面考察、人岗匹配难以实现。前置的简历筛选、面谈交流、实践考察等环节不够到位,导致“考试型人才”成了招聘中最后的胜出者。
针对该企业目前招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改进提升。
(1)进一步做好分类实施。将管理类岗位员工招聘作为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人才储备的重要通道,重点招录综合素质好、年龄相对较小、具有较大培养潜力的高校毕业生,坚持学历优先、专业优先,在人数上严格控制,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坚持“少而精”,确保成材率。业务操作类岗位重点引进职业素养好、责任心强、安心扎根基层单位的员工,尽量本土化,确保稳定度。
(2)进一步明确定位分工。公司总部把重心放在管制度、管程序、管标准、管监督上,着力解决“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选人”的问题。充分尊重各所属单位的用人主体地位,在岗位设置、条件设置、择优筛选等前期程序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把“选什么样的人”的主导权留给用人单位。从而既能充分发挥公司总部“统筹全局、确保规范、科学规划”的作用,也能充分激发各用人单位“调查分析、确定需求、择优筛选”的主动性,确保招聘工作能够自上而下科学谋划、有序实施,自下而上精准分析、确定需求,切实提升招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对人才需求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分省、市、县三级合理设置招聘岗位,细化资格条件。重点完善各级机关直接招录高素质人才的校园招聘模式,提升招聘岗位的吸引力,确保新进人员中高学历、“一流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不断上升。通过吸纳高素质优秀应届毕业生直接进机关,确保优秀青年干部的“人才基数”,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梯队建设打好基础。
(4)进一步优化时间安排。充分结合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周期,合理安排管理类岗位员工招聘时间。在每年9 月前制定招聘实施方案、确定招聘计划,10 月前启动校园招聘,12 月前完成笔试等相关程序,次年3 月前确定拟录用人员、签订三方协议,确保在时间上下好“先手棋”,在绝大部分毕业生尚未就业时掌握择优筛选的主动权。
(5)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坚持以规范化为前提,以科学化为重点,不断完善员工招聘的工作程序,通过简历分析、面谈交流、实践考察等方式,重点强化笔试前的择优筛选工作,增加初面及简历筛选环节,着重对应聘人员的院校、学历、专业、技能等进行筛选把关,确保进入笔试人员的人岗匹配度,通过严把进入笔试关口确保进入面试人员的质量。后期在体检前强化对应聘人员的综合考察,重点考察人选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行、能力素质、岗位匹配度以及是否需要回避等方面情况,从严考察把关。
(6)进一步强化跟踪培养。加强对新进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集中培训、轮岗实训、以老带新、考核鉴定等方式,做好组织引导,强化人文关怀,帮助新进员工安心扎根行业、迅速融入行业、持续成长进步。对新进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持续跟踪关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其职业生涯规划,丰富实践培养方式,督促各用人单位做好铺路子、压担子、搭台子等一系列工作,确保新进人员成才率不断提升。
总之,员工招聘工作是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公开规范的前提下,提升新进人员的质量,是国有企业招聘工作的重要目标。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只有立足于队伍发展的长远规划,着力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剖析症结,才能不断改进招聘工作的程序与方式,提升新进人员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从而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