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封东进 周琦 孙蓓蓓 王光猛 董中茂
消化性溃疡在儿童胃肠疾病中较常见,但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不如成人典型,缺乏周期性、规律性,在临床中易漏诊,误诊。本研究收集2016年 6月~2020年6月我科收治的61 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临床资料,对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 6月~2020年6月我科收治的儿童消化性溃疡患儿61 例,均在我院门诊或住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行13C 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胃镜下见粘膜缺损呈圆形、椭圆形、线形、不规则形, 底部平坦,边缘整齐,为白苔或灰白苔覆盖,或为一片充血粘膜上散在小白苔,形如霜斑,称为“霜斑样溃疡”。Hp 感染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参照2015年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患儿禁食、禁水6h 后,在全麻下使用GIF-H290(OLYMPUS)电子胃镜进行检查,检查范围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降部。明确消化性溃疡诊断患儿均在空腹或禁食2h 后进行13C 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
61 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中男48 例,女13 例,男女之比为3.7∶1,男孩发病率大于女孩。病程为1d~3年。患儿年龄3~15 岁,其中3~6 岁9 例(14.8%),7~12 岁42 例(68.9%),13~15 岁10 例(16.4%),以学龄期儿童居多。本组儿童消化性溃疡中,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6%(15/61)。十二指肠溃疡(DU)发病率高于胃溃疡(GU),DU 占65.6%(40/61),GU 占26.2%(16/61),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占8.2%(5/61)。消化性溃疡与Hp 感染相关,DU 尤为明显,DU40 例中Hp 感染33 例,占82.5%(33/40);GU16 例中Hp 感染5 例,占31.3%(5/16)。消化性溃疡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上腹痛60.7%(37/61)、呕吐32.8%(20/61)、脐周痛26.2%(16/61)、黑便24.6%(15/61)、呕血23.0%(14/61)。除一般治疗,如避免粗糙、辛辣、高糖等刺激性饮食,选用面食、米粥、豆浆、蛋类等,少量多餐,餐具消毒,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均予奥美拉唑抑酸治疗,出血患儿予禁食、止血治疗,其中4 例予输血治疗。存在Hp 感染者,首先选用一线方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若青霉素过敏,则换为甲硝唑,疗程14d;一线治疗失败的患儿选用二线疗法: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胶体次枸橼酸铋剂治疗14d,症状均在治疗1~2d 内缓解,症状消失后出院,住院时间7~14d。对患儿进行3 个月~1年随访,溃疡均愈合,未见严重并发症。
儿童消化性溃疡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本研究61 例患儿中男女之比为3.7∶1,与国内相关报道相 符[3]。这与男孩活动量、食量相对女孩较大,以及进食速度快、食物结构等有关,导致胃酸分泌增多,增加溃疡发生风险。此外与女孩雌激素分泌较男孩多,对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有关[4,5]。本病随年龄增大发病率增加,学龄期儿童(7~12 岁)发病率最高 (占68.9%),与以往文献报道一致[6,7]。可能原因为胃酸在1 岁内呈较低水平,4 岁后逐渐升高。有研究显示[8~10],随年龄增大Hp 感染率增高,且儿童感染Hp后,随年龄增大,其组织学改变加重[11]。可能原因为随年龄增大,儿童饮食结构、规律性发生改变,各方面压力及不利环境因素增加,导致溃疡发病率增加。12~15 岁年龄段发病率较低,可能与研究例数较少,一些此年龄段患儿至成人医院就诊有关。本病有明显家族史,本组中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6%(15/61)。相关报道显示,患DU 的成人其子女发生溃疡的几率较无溃疡家族史者高3 倍[12]。Hp 感染的结局与细菌、宿主和环境等因素相关。细菌因素主要是指Hp 的毒力及毒力相关基因[13,14]。在细菌方面,家族中存在Hp 交叉感染,是否致病与Hp 毒力强弱有关;在宿主方面,消化性溃疡可能与遗传因素(是否存在Hp 易感基因)有关,这些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儿童消化性溃疡中DU 发病率高于GU,一般DU 约占80%,GU 约占20%[15]。本研究中DU 占 65.6%(40/61),GU 占26.2%(16/61),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占8.2%(5/61),考虑可能与统计病例数较少有关。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目前被多数学者接受的观点是天平学说,即黏膜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处于平衡状态是维持黏膜正常的基础。一般认为保护因子有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功能、黏膜血流和酸碱平衡及前列腺素等;攻击因子为盐酸、胃蛋白酶原、Hp、胃泌素、药物及精神因素等。当攻击因子强于保护因子时,黏膜屏障被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DU 发病率高于GU 可能与十二指肠的解剖结构有一定关系,十二指肠球部是溃疡及穿孔的好发部位[16]。在临床中,除食管外儿童消化道异物最常见嵌顿在十二指肠球部,不良饮食习惯可使食物较长时间停留于此,引起局部黏膜炎症反应,甚至引发溃疡。因此,在本病急性期,建议患儿以流质饮食为主。儿童消化性溃疡与Hp 感染相关,DU 与其相关更显著,Hp 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本组中DU 40例,Hp 感染33 例,占82.5%(33/40);GU 16 例,Hp 感染5 例,占31.3%(5/16),与相关报道相近[17,18]。儿童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不典型,以上腹痛、呕吐表现最多见,最常见并发症为消化道出血。本组61 例患儿中就诊时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上腹痛60.7%(37/61)、呕吐32.8% (20/61)、脐周痛26.2%(16/61)、黑便24.6%(15/61)、呕血23.0%(14/61)。有黑便的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下降,其中有4 例患儿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予输血治疗。在临床中遇到有上腹痛、呕吐,尤其合并呕血、黑便的患儿,应高度警惕消化性溃疡,尽快完善电子胃镜检查,避免漏诊、误诊,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变化,避免失血性休克等发生,危及患儿生命。消化性溃疡最常见并发症为消化道出血[19]。消化性溃疡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占40.4%[20]。本研究中未见梗阻或穿孔病例,与及时明确诊断及积极治疗有关。本病一般预后较好,本研究中,确诊消化性溃疡后除一般治疗外,均予常规抑酸治疗,出血患儿予禁食、止血治疗,其中4 例予输血治疗,存在Hp 感染者予积极抗Hp 治疗,症状均在治疗1~2d 内缓解,症状消失后出院,住院7~14d。对61 例患儿均进行门诊复诊、电话随访,来我院或外院复查电子胃镜,溃疡均治愈,未见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儿童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不如成人典型,需要儿科临床医师提高对本病的全面认识,适时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失血性休克、梗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