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昌市委党校 赖熹姬,张乔娜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随着我国及各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自2016年“VR元年”至今,虚拟现实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技术创新的层次已逐步升级到生态系统构建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VR正迈向具有显著特征的产业生态系统时代。
南昌VR产业起步较早,已具备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要素储备。但是,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都在加快发展VR产业,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在此基础上,南昌唯有持续发力、精准发力,才能在后续发展中继续引领全国VR产业,在区域竞争占有一席之地。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南昌为例,研究VR产业发展现状,并对南昌VR产业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1)创新企业竞相集聚。近年来,南昌将发展VR产业作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积极谋划。世界VR产业大会的连续举办及永久落户,让VR成为南昌一张“新名片”,引进了阿里、华为、科大讯飞、高通等一批优秀企业,培育了欧菲光、泰豪、联创电子、科骏等一批本土企业,形成了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的生动局面。目前,南昌市已有VR及相关企业250余家,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34亿元。
(2)创新应用持续推动。近几年,南昌持续推动建设了一批VR应用项目,教育领域的VR实验室K12教育应用项目、5G+MR全息数字化教室;制造领域的江铃集团AR汽车发动机装配项目;安防领域的秋水广场5G+VR重点区域管控项目、5G+VR燃气抢修抢险岗位培训项目;医疗领域的VR急救培训平台项目;文旅领域的红色文化旅游VR体验点网项目;轨道交通领域的车辆检修技能培训项目等。示范项目在本地各领域的应用推广,加快推动了资金、技术等创新因素在重点地区集聚。
(3)创新平台相继落地。2016年,南昌打响了全球城市级虚拟现实产业布局“第一枪”,启动了全球首个城市VR产业规划,重点打造VR展示中心、VR体验中心,建设“四个平台”,微软AI+VR创新基地、高通影创联合创新中心、阿里数字江西影创研究院、北理工VR标准平台等一批产学研用平台落地运营,助力南昌VR产业创新发展。此外,正在加快创建国家级VR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VR产业发展高地。
(4)产业基地日益壮大。VR科创城、VR产业基地、慧谷产业园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园区相继建设。南昌市“一城两园多点”的VR产业发展格局正加速成型,红谷滩区VR科创城重点打造创新应用示范区,高新区“5G+VR”产业示范园重点聚焦工业制造,小蓝VR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产教研用”VR产业生态圈。截至今年3月,VR科创城已签约项目21个,高新区“5G+VR”已集聚20多家相关企业,小蓝VR产业基地已有多个项目获批全省VR应用示范项目。
(5)创新环境良性发展。在共建机制方面,近年来,部省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省、市、区也多次召开工作部署会和专题调度会,已经基本形成充满合力的运作机制和共建路径,这有利于在应用推广上形成南昌试点、全省推广、全国拓展的有利态势。在人才政策方面,结合重点产业行业需求给予政策倾斜。例如,去年12月南昌发布《关于调整南昌人才政策的补充规定》,VR从业人员作为重点产业企业人才,能够享有购房补贴,补贴人员范围涵盖VR产业链中38个行业企业库。为培养、留住VR人才,小蓝经开区与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软件动漫学院等院校深度合作,两所高校学生已达万人,其中近六成学生已列入VR产业发展本地人才储备库。在政务服务方面,组建了市VR工作专班,完善了情况通报机制和问题协调机制,以问题导向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瓶颈难题。
(1)创新群落发展不均衡。每一种群在产业生态系统中都承担着必要的功能,种群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协同共生的关系。南昌VR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态种群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核心企业不足,技术创新有限。具有领先自主技术、国际市场竞争力产品的企业少,很难依靠本地的科研力量独立研发核心零部件,围绕领军企业的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形成,对产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力、推动力有限。从国内虚拟现实技术专利的主要申请省份来看,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广东、北京和上海,江西未进入前十省份[1]。二是配套企业零散,竞争优势不大。应用企业多处于初创期,大多为小型团队的重复开发,客户的粘性不高,缺乏优质的原创IP,场景内容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
(2)创新平台能力不突出。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VR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主要承担着基础性、前沿性和产业共性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任务。尽管我国VR产业迅速发展,但是总体来看,创新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关键技术方面相对落后。从全球来看,VR专利申请人主要以微软、英特尔、IBM、高通、三星等企业为主,华为是唯一VR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十的中国企业。从国内来看,创新主体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研发阶段参与相对较少,国内虚拟现实专利的申请人排名前十的大部分是企业。南昌VR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创新平台能力不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支撑不足。本地院校在虚拟现实学科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才供给能力有限,影响虚拟现实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已初步建成的四大平台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公共服务平台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二是内容供给生态尚未形成。VR内容大多数来自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卡通动漫等,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足以支撑终端普及,加上受限于设备性能和5G网络覆盖,导致内容开发和呈现质量不高,观众消费欲望不强。
(3)创新主体联动性不明显。创新主体间的关联性会在系统内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不同主体的协同问题更为突出,主体间相互关联度越高,越有利于创新系统地有序运行。VR产业生态包括软件、硬件设备制造、内容及应用开发、服务平台等多个环节。目前,南昌的大多数VR企业偏重于内容、应用开发和服务,软硬件设备制造企业偏少,特别是芯片技术、信息采集、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领域面临很大缺失,导致上游生产商严重不足,产业链上下衔接不紧密,创新主体间联动效应明显不足。
(4)创新环境系统不完善。产业的创新、生产与行业应用都离不开辅助因素的支持,反过来产业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该产业相关的特定辅助因素的演化与完善[2]。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和世界VR大会的宣传吸引了数百家企业来南昌考察,签约投资项目数百亿元。但是,目前南昌VR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多数创新仍集中于仿制创新或模仿创新,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仍相对不足,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测试认证体系亟待完善。
在现有创新能力水平下,要想更好地发展VR产业,就必须重视产业创新系统的完善。因此,未来要更多地从产业发展特点和阶段出发,促进更多类型更多数量的创新主体进入VR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优化创新合作网络,构建更为完善的VR产业生态闭环[3]。
根据VR重点行业企业目录,制定更加精细的南昌VR企业招引计划,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芯片技术、传感器、软件设计、硬件设备制造等企业,尽快弥补南昌VR产业发展面临的短板。
通过省市“映山红”“潜在独角兽”培育计划等战略,打造南昌VR优质品牌。在同等条件情况下,优先给予本土企业更多的项目订单及市场机会。鼓励并扶持本地企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对现有VR产业进行兼并重组和产业链整合。
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建设和运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信息交流、创新孵化等服务,构建集孵化、生产、投资、经营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促进企业间交流合作和资源对接整合,形成互动、共生、共赢的生态氛围。
建立针对VR领域的关键技术、产业链生态与内容应用数据监测平台,为产业运行分析、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标准编制等奠定基础。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南昌的VR产品质量进行精准、科学评价,避免山寨产品流入市场,为推动南昌企业参与国内、国际行业技术标准制定打下基础。
强化组织领导,研究一企一策政策措施,统筹推进项目需求论证、立项审批、资金安排、政府采购、数据开放、资源共享、推广示范等各个环节。组建专职的金融、技术和招商团队,引进熟悉资本运作、VR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确保大项目好项目高效落地。
提高VR融资平台人员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各类投融资主体提供针对性服务,提高投融资主体信息获取度、认可度和参与率。建立VR产业统计分析制度,定期通报南昌市VR产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