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官品
(《曲靖日报》社,云南 曲靖 655000)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带动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另一方面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大爆炸让知识以及相关资讯的获取途径也在不断更新,无纸化阅读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模式。“看”手机成为阅读流行模式。可以说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看手机,这说明人离不开信息,离不开阅读。而手机阅读是新媒体阅读多种形式之一。与传统阅读模式一样,手机阅读也是我们学习的手段,它并不是站在了传统阅读模式的对立面,二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人们以此达到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目的。
我们看到,阅读方式从单一的纸质阅读转变为多种阅读方式并存的态势。如果说新媒体阅读属于信息化碎片化阅读,那么传统阅读则更具系统性,两者各有优势和差异,并形成互补。
获取信息,感知世界是生命得以充盈的必需。从古至今,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知识、丰富思想精神的重要渠道。这是阅读的个体意义,而从全人类的角度,互联网使人类文明成果、世界各地资讯、不同文化习俗的交流更为便捷和迅捷,一些壁垒被打破,有利于各种思想和思潮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新理念的形成。传播与交流的障碍越来越小,时空都已经不是阻隔。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网络特有的链接方式、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多彩的图文声像信息,人们的视野被空前扩大,生活受到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生活都出现了巨大的空缺。无纸阅读是精彩的,是有声有色有图像的,它的吸引力或者说魔力,是让人欲罢不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多种样态,纸质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复存在,网络和手机阅读成为新气象,迅速发展起来,规模扩张迅速。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我国网民规模达8.54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同比上升至99.1%。根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显示,2018 年,网络、手机、手持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76.2%。这些数据表明,新媒体阅读势不可挡。其便捷、舒适、直观、互动、自由表达等优势,开创出了广大读者阅读的一片新天地。
新媒体阅读除了信息图文并茂,传播快捷便利易获取外,它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具有让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的优势。拿英语学习来说,较之一直抱着一本厚重的单词书,而百词斩、金山词霸、流利阅读等学习软件,就显得更具优势,这些软件可以使我们随时随地进行英语学习,提高了碎片化时间的利用,阅读效率的提高自然毋庸置疑。便利的新媒体阅读,为忙碌的上班族提供了阅读便利。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使得他们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地静坐下来品读一本书,但是他们又期待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上下班的途中,休息的间隙,有了无纸化阅读方式,就可以体会阅读的乐趣,提升知识水平。由此,社会生活因科技成果的运用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碎片化”阅读方式是阅读生活中涌现的一种潮流,这种潮流进而使文字内容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有识之士包括一些大众,都开始关心网络信息的内容和质量。所以,网络信息提供者,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新媒体阅读方便,信息量大,共享互动成为一大特色亮点,并且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这一主体能动性极大地吸引着人们。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就显得僵硬,用户被动接受的情况更多,信息反馈的即时性差。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新媒体的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发现自己关注的兴趣点,进而发展成丰富深入的专业阅读。豆瓣阅读、部分有特色的公众号、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平台以及各类网络媒体(包括传统纸媒转型成功的新媒体),设置互动留言区、答题区、问卷调查、留言送书籍等方式,吸引了广大读者,甚至以社交活动的方式团结了读者,以交流生产内容。这种反馈型多媒体,提高了互动量,保持用户黏性,产生良性循环。共同话题、相同兴趣爱好,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存在感,减少了孤寂。社会热点问题讨论是人们互动的集中表现形式,由此我们可以观察到更具宏观意义的交流及其中形成和生发的思想观念,这种影响是巨大的。
此外,一些新媒体推出作品品鉴分享会,读者读书交流会,或者邀请读者、作者、学者同台互动,颇为活跃。这些线上交流,激发了广大读者浓厚的兴趣。这是传统纸媒无法实现的。很多设有互评、问答等互动的平台,让读者享受到了互联网发展给阅读带来的新体验。并且,这种读者之间的互相交流,有利于读者寻找意义,了解他人的看法,在争辩中理解、认同和包容。
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网络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其准确性很难判断,且人们容易被片面的信息所诱导和左右。人们常常是对网络上读到信息要么囫囵吞枣地接受,要么断章取义,片面夸大自己认同的东西,而忽视自己不认同的,从而助长偏见。新媒体阅读带来了广泛的读者和极大的市场,由于监管难度大、范围广,很多网上的内容没有经过严格的监管程序就发布,从而低俗、恶俗和别有用心的内容随处可见。另外,碎片化内容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学了几个新名词,就等于学到了新知识,甚至认为这就是学习的全部内容,如此阅读必然是浅层次的和不完整的,是孤立的而非系统化的,是表象而非本质的,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之间缺乏关联,这是新媒体碎片化阅读的缺陷。
另一个缺陷是新媒体碎片化阅读内容真假难辨,包括各种引擎搜索出来的文章。虚假信息充斥,并且信息繁荣的表象下是更有价值更的文章被遮蔽。也就是说,人们看到的很多是未经出版审查与选择的信息资源,内容的质量是存在问题的。现在假新闻、假消息、伪科学不断出现,混淆视听,普通网民很难辨别,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经典作品是以质而胜的,它们的广泛传播,得益于它们的权威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而网络上一些信息发布者的身份有时未必是真实的。这是传统阅读地位保障的第一道门。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必须要是好书才行,提高心智、增长见识,接受教育,都必须以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是权威的、真实的、有效的为基础。
从阅读过程来说,传统阅读更有利于身心与精神的投入。真正的阅读必是身心的投入。某个寂静的下午,一张桌、一杯茶、一本书,慢慢坐下来仔细阅读,边读边思考边探究,读到欢快处喜不自禁,读到悲伤处哽咽不已。世界此时只有你和文字,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涵养,一种自我的体察。深度阅读带来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能让读者受益匪浅。优秀的作品,每一部都在深刻的思考、哲理的内涵、艺术的语言、历史的反思等方面有真知灼见,都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闪闪宝石。哲学需要漫长而艰难的探究,历史需厚积薄发,融会贯通,诗词要推敲、细品,理工科知识的阅读,需要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读者阅读时,以往的记忆被调动,想象力被开启,思辨的积极性被调动,细嚼慢咽,几经琢磨,其乐无穷。就这样,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心智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和开启,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为什么传统阅读在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这再一次说明,只有凭借字斟句酌反复思考的系统性化阅读才能实现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本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它不是通过碎片化的新媒体阅读所能获取的。
该如何阅读?新媒体阅读和传统文本的阅读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或许从某种意义上将,真正重要的不是内容的系统化与碎片化,也不是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式,而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可以让读者判断其感兴趣的领域在哪里,而系统化阅读又可以让读者在其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所以,重要的是我们阅读的目的是否达到,能否将阅读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如何进行两种阅读方式之间的互补和选择?传统阅读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快、全、杂的特点。新媒体阅读短小、迅速,几乎无法进行深度阅读,但可以拓展阅范围,有利于发现兴趣点,把数字化阅读与走进书店、图书馆阅读结合起来。两者通过取长补短,从“浅阅读”向“深阅读”递进,借助更多方式来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另外在浩瀚如大海的各种信息中,高效准确地找到有价值的信息,不被信息泡沫和各种垃圾信息蒙蔽,是对读者辨识能力的一个考验。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碎片化阅读如同学生的自习,不进行严格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是不可能完成学业的,系统化阅读,如同学生上学进行严格的课堂教学,才能完成学业。自习又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主次分明,二者结合,可以相补。当然,传统阅读和新媒体阅读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分界线,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择其所需进行阅读,信息的载体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以“内容为王”,人们需要适时、适地、视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实用的阅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