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舞蹈中的运用与发展

2021-01-02 19:43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贺思琪
区域治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舞者舞蹈艺术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贺思琪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以身体作为载体来完成各种情感或技艺的表现以传递情感。近年来,新媒体舞蹈这个词汇频频出现,它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于舞蹈的认知。

一、什么是新媒体舞蹈

如果单单从字面上理解,大众很容易将新媒体舞蹈理解成为新媒体+舞蹈艺术,但是实际上它的定义并非是这么简单的。在解释新媒体舞蹈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新媒体究竟是什么,而关于它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大众比较赞同匡文波教授所提出的观点:“借助计算机(或者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所以实际上,新媒体舞蹈的本质也就是指将舞蹈与媒体艺术(例如全息投影技术、声音舞美等)相交互后,将舞蹈以一种更加立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一种更强的艺术效果的新兴舞蹈形式。

它的出现表明,信息技术快速更新的背景下,单纯的舞者表演或者说简单地以单一图片或者视频为背景的舞台设计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艺术创新要求和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了,技术的更新换代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发展。

二、新媒体舞蹈的主要体现形式

(一)多媒体舞蹈

这种形式在现在的舞蹈表演中比较常见,人们利用LED大屏替换掉了传统的背景布,避免了更换背景布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2015年的春晚表演中,舞蹈《丝绸霓裳》在表现不同的地域风光时就使用了LED屏来向我们展示了五个不同国度的不同标志性建筑。短短五分钟的演出,就带观众领略了五个不同国度的舞蹈特色。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节目的表演效果,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节约场地协调更换背景等所需要花费的人力成本。

(二)影像舞蹈

实际上这是全息影像技术的运用,例如2021年央视春晚上的虚拟人物洛天依以及2016年辽宁卫视六小龄童的表演中与孙悟空一同起舞的仙女们,都是采用这项技术投影的虚拟人物。在以前的舞蹈创作中,编导们不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摆到观众眼前,但是现在,全息投影将这些变为了事实。这种表演方式,丰富了舞者的表演内容,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三)装置舞蹈

装置舞蹈通常是指在特定的需要展现的时空环境里,依照其自然环境修建符合舞蹈语境的景观,从而烘托表演的氛围。就例如杨丽萍所编创的大型舞剧《云南映象》,根据其本身的需求,运用各种高科技技术以及媒体技术,来展现其所需要表现的自然、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新媒体舞蹈的传播

随着新媒体与舞蹈的融合,许多娱乐节目开始发展并推出舞蹈类的电视节目,带领观众从各种角度来感受舞蹈的独特魅力。早在2013年我国就引进并推出了一

档舞蹈方向的真人秀节目《舞林争霸》。这档节目涉及的舞蹈种类非常广泛,为国内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可以让大家一起竞争、交流的平台。它真正做到了舞蹈艺术家跳出舞台走上银幕,使观众真实地了解到专业的舞蹈艺术,它让观众对于一些优秀的青年舞蹈家,比如唐诗逸、朱洁静等更为熟知,打破了高雅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堡垒,将高雅的舞蹈文化以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而近年来,一档新的节目引起了业内业外的关注—《舞蹈风暴》。它汲取了之前舞蹈类节目的缺点,扩大了参赛舞蹈的范围,涵盖领域更广。内容上不限舞种、不限中西,不限古今,实现古代与现代握手、中方与西方并肩,充分尊重和最大化展现舞蹈的多样性,既有打破常规的当代芭蕾,热情洋溢的拉丁舞,也有刚柔并济的古典舞,还有一些街头文化的街舞,能够最大的满足不同观众对于舞蹈的需求。除却这些基本内容,节目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亮点:“风暴时刻”。节目组在圆形的舞台周围均匀的布置了90台摄影机,在舞者展示其选中的舞蹈动作时90台仪器同时进行抓拍,展示一个360°无死角的立体画面,而这种情况下对于舞者本身的专业要求就更加精细苛刻了,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放大呈现,精美的立体效果会给予观众很大的视觉冲击。而这种新颖独特的方式则更加容易抓住大众的眼球,增加专业舞蹈文化的受众,进一步地扩大专业舞蹈的影响力。

新媒体舞蹈不仅仅是在电视领域有所发展,在互联网领域也在不断探索。现下许多艺术门类的发展对于互联网的依赖也日渐增加,人们建立起专门的舞蹈网站,而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各平台建立官方的舞蹈账号也成了舞蹈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甚至像《舞蹈》这样的刊物官方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账号,将一些舞蹈知识和一些舞蹈的即时信息来与各舞蹈爱好者们分享。也有一大部分舞蹈公众号会向粉丝们推送一些舞蹈展演的消息以及舞蹈的实时热点问题等。这对于舞蹈文化的传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往,专业范围内的舞蹈大多时候都只会通过课堂来传播,与流行舞蹈相比,并没有过大的优势。而今,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有效地增强了舞蹈的传播时效、拓展了舞蹈的传播范围、从而扩大了舞蹈的影响力。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技术的创新弥补了优秀舞者不能同时跨地区表演的遗憾。不论身处何地,观众只需打开电视、选择正确的频道即可观看到高清流畅的舞蹈画面。画面还会随着音乐、舞者动作的变换切换镜头,所有的画面衔接的如流水般自然。到了后来,手机看视频方便观众突破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一方面人们随时只要带着手机,走到哪里都能够点开视频观看节目。

另一方面,官方播出的视频可以在手机上进行下载,反复观看,无需再等待电视重播,这种方便快捷式的收看方式很大一部分推动了舞蹈艺术的传播发展。

四、新媒体舞蹈艺术的优势与不足

作为传统舞台艺术,舞蹈更多时候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摆脱这一空间限制来进行更为独特的创作。在舞台上,我们利用灯光、道具、演员自身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所希望观众理解的情感,但是很多时候舞蹈的表现力会因为时间空间的单一而受到限制。但是随着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出现和发展,这种传统的表现方式被信息技术手段处理过后,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同时也使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多样,将作品的内涵更为精确地表达出来了。例如2012年春晚中的舞蹈《雀之恋》,编导通过让舞者模仿雌雄两只孔雀的肢体动作来展现他们之间的爱恋。演出时,其舞蹈背景以深蓝色为主色调,舞者的动作则与背景相照应,画面不断变化,时而是月光照耀下安静的凤尾竹,时而化为蝴蝶在空中飞舞,有时又看到一轮明月在天空和中缓缓升起。编导以这种极强的视觉效果将观众拉入到这种浪漫的意境中,使观众身临其境,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很多无法表达的情景虚拟化,这使舞蹈可以从更多维度来展现,使其更具有感染力。

新媒体技术是科技的产物,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运用科技技术辅助完成更加优秀的作品的同时,应该要遵循适度原则,防止科技元素在舞台上喧宾夺主,导致舞蹈的主体地位丧失。如果不能够做到让科学技术服务于舞蹈内容,同样会导致受众的流失。其次,新媒体的发展吸引了一大批新的受众,若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舞蹈艺术的需要,那么舞蹈的发展也定会举步维艰。到时,无论舞蹈的内容再丰富,也无法将其所表达的艺术情感发挥到极致,同样会失去受众粘性,推广舞蹈、培养受众美育的目的无法实现。

在尊重舞蹈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来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舞蹈不能随波逐流,附和大众的想法去迎求商业化而导致丧失自身的想法。要树立舞蹈的主体概念,积极挖掘舞蹈文化的深层内涵,并将其升华。

五、结语

我国新媒体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潜力。新媒体技术在多方面给舞蹈带来了积极影响,与传统舞台表演展现的视觉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新媒体与舞蹈艺术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舞蹈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在未来的道路上依然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吸收融合优秀的研究成果。以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相关链接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从空间上来看,“新媒体”特指当下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

中文的“新媒体”一词是英文“New Media”的直接翻译,所以要了解“新媒体”的起源,还得从“New Media”一词的来源说起。一般认为,“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的一个专有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一个叫P.戈尔德马克(Peter Carl Goldmark)的人提出来的。P.戈尔德马克是LP(留声机唱片,the long-playing microgroove 33-1/3 rpm vinyl phonograph disc)和EVR(电子录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的发明者,还是参与制定彩色电视NTSC标准的重要成员,曾担任过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技术研究所所长。他在1967年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商品的计划,在这个计划里他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一词之后,有一个叫E.罗斯托(E.Rostow)的人,他是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他在1969年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New Media”(新媒体)一词从此以后,“新媒体”一词就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逐步流传到全世界,“新媒体”也逐渐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

猜你喜欢
舞者舞蹈艺术
舞者
风中的舞者——蜡梅
学舞蹈的男孩子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舞蹈课
纸的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