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濠市政建设有限公司 陈晓玲
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污水排放都采用分散无规律的方式,有部分直接排入地表水系,部分则在与雨水相混杂后排入地表水系。在农村地区采用雨污合流的方式对于污水处理压力有不利的影响,且不利于对雨水的二次利用。由此可以得知,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雨污分流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和前景。
对于农村污水而言,其主要是由于日常生活、生产中所产生的,例如厨房、厕所等位置的污水。从整体分析,我国农村地区的污水收集与处理设备相对较为匮乏,且大多存在陈旧失修、维护不当的问题,这就会导致污水难以得到合理的排泄,严重的甚至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基础建设情况存在着一定差异。对于平原地区的农村,其房屋大多排列规律整齐,道路也基本实现硬化,大多数家庭都有自建的化粪池,生活所产生的污水能够经由明沟、暗渠排入河流或农田中;但对于山区农村而言,其村落规模大多较小且房屋分布较为散乱,村中道路硬化比例也比较有限,生活所产生的污水一般直接排入地表水系中。
我国农村地区目前在排水系统的建设上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绝大多数农村都未建立独立的污水排放、处理系统。其排污方式可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1)部分经改扩建的旧房以及新建房屋会设立有卫生间以及配套的化粪池,厕所、厨房所产生的污水将排入化粪池中,并可用作农田灌溉。
(2)直接排入就近的池塘、湖泊等地表水系中。
(3)搭建旱厕,排泄物经定期收集后作为肥料用作农田灌溉。
在城市快速扩张、科技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的生活生产已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尤其是各类肥料的广泛使用导致人畜的粪便用作农田灌溉的比例显著下降,而更多地是在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排入环境中。同时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使得旱厕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冲水厕所,因此生活污水的体量也发生了显著的提升。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大多数村民家中都建设有化粪池,但其中大部分都较为简易。在污水体量与类型都有所提升的背景下暴露出了突出的改造需求。同时排水沟渠的建设程度也存在较大地差异,在沟渠系统建设较为完善的村落中一般可借助沟渠、管道来引导污水进入湖泊、农田;而在沟渠系统建设相对较差的村落中则主要采用直接排泄的方式将污水导入地势低洼处。
我国农村地区在雨污水处理上很少采用分流的模式,且由于农村地区面积广、地形条件复杂,雨水与污水混在一起处理将大大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压力。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规划时对雨污分流的认识不足且欠缺重视所导致的,仅盲目地提升污水处理效率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会产生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与其如此,还不如从排水系统的规划上入手,借助雨污分流的形式来规避雨污混合。
即便是在部分实现雨污分流的农村地区,其对污水的处理通常是按照较高地水平直接执行,将其处理至满足直接排放标准后排入水系中,而仅有部分地区农村重复利用了部分处理的污水。与此同时,雨水的重复利用率也较低,其研究表明,在合理的配置下雨水再利用能够显著降低对地下水的开采,提升生态友好性。
在污水处理工程中,技术人员往往更加注重基础建设过程,使其能够满足基本的质量要求,同时也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强村民的排污指导。但在我国许多地区,对于污水产生的源头也欠缺关注,未采取有效的减源手段,这对于雨污分流而言存在着诸多的不利之处。农村居民在环保意识、生活习惯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借助于日常宣传和教育引导,就能够对居民的节水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以此从根本上减少污水排放的体量,为后续污水处理减少工作量、降低难度。
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上级拨款和基层自筹两个方面。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村经济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若过分依赖基层自筹资金,将会间接导致各地区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的建设程度趋于差异化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各级地方主管单位能对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分配,需加大对农村雨污水处理的投入,缩减基层建设的差异。
雨污分流作为一项将污水、雨水通过不同渠道运输的排水方式,能将污染程度较小的雨水借助收集管网排入地表水系中;而污染程度较高地污水则需要先经由污水处理厂处理至满足排放要求后再排入地表水系中。雨污分流的排水方式能够提升雨水、污水各自的收集、处理效率,且便于集中管理,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运转压力,保障其基本运转效率。这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能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1)建设覆盖广泛、规划合理的污水管网、沟渠,对各户所产生的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对于已经建成的雨污河流沟渠,可采用改造的方式使其变更为污水渠,并在其上加设盖板,以此来缩短建设工程量,并能大大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2)对于排水设施较为分散、难以沿着道路敷设,可在污水排泄的终末位置进行截流设置,使污水在流入地表水系之前能够并入污水收集管网。
(3)以村落范围为基础。规划设计雨水收集管网,以促进雨水的二次回收利用,提升对雨水的利用率。
(4)对于农村原建有的灌溉沟渠可充分利用,将其改为雨水渠。
农村雨污分流系统的设计根据雨水的流向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污水完全封闭起来独立处理,雨水不与污水相混,达到污水的完全处理;另一类是将所收集的雨水部分分流、部分混入污水作截流处理。实践表明,后一种方法的实现难度更低且更符合我国目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1)集中布置的污水管网,其具有覆盖范围广、分布紧凑的特点,能实现大规模的污水管道接入,收集效率较为突出。但其成本一般较高,适合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农村地区。
(2)分段布置的污水管网,其在不同地区上能够形成差异化布置,首先对各个区段内分别进行管道敷设,再将各区段相连接、合并形成整体。该布置方式同样也可实现大范围内的管网敷设,且更具层次性,污水收集效率较高。
(3)分点布置的污水管网,主要适用于住户较为分散的农村地区,但其整体的污水收集效率较低,且覆盖范围比较有限。与此同时,对于住户分散而稀少的村落而言,其投资费用一般较为高昂。
对于居住密度较大、人口较为集中但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远的农村而言,完善与其相配套的污水管网,可将农村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水进行统一的收集,且便于后续处理。
基于农村内住户的分布情况、地势条件等,可将待整改范围内的各个村落中满足要求的划定为处理村域,并对该范围内的居民污水建立局域性的收集管网,对管网还可设立污水处理站等设施进行处理。这一模式的应用需要设计人员密切联系实际需求与村庄条件展开设计,并且尽可能依托村庄自身情况而展开,对已有的各项资源、设备做到最大化地利用,其具备灵活性好、利用率高的优点。但值得注意,在村落聚集程度高、规模庞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用地相对较为有限,因此在管网的敷设过程中难度往往更大,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总体分析,农村雨污分流模式的应用首先需要对当地污水水质、水量等基本情况展开调查,并根据居民分布情况合理分区,采用分区集中的方式进行污水的收集。其次,应当结合村庄规模、分布来选择最优的分流方案和管网布置方式,对于地势较为复杂的村庄可对多种管网布置模式进行组合,并以此来提升其适应性。
目前我国在农村污水治理方面的投入相较于城市污水治理而言较为匮乏,且农村污水处理大多仍是采用雨污合流的方式,虽然雨污分流的初始建设成本相对更高,但长远来看其在污水处理效果和综合效益上更具优势。
不同于城市污水,农村地区污水在水质、水量上都与之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其处理要求也有所不同。农村污水的来源类型更多,其中组分也更为复杂,而且受到地区差异的影响较为显著。大多村落距离城市较远,市政污水管网难以覆盖到,即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覆盖,其处理方式往往也难以适应农村污水需求。在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的设计上,应以适用性作为首要原则。目前农村污水处理暴露出的财政投入不足、运营费用短缺等问题,是制约农村污水处理发展的主要阻碍。因此发展低投资成本、低运营费用的污水处理模式就成了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关键要点。
在污水处理设施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能耗低、效率高的工艺与设备。特别在污水的收集设计上应当顺应利用已有的地势,借助重力来引导污水的排泄,并将污水处理厂设置在地势相对较低的位置,以避免因二次提升所产生的额外费用。此外,还应从污水产生的源头入手,借助科普宣讲等方式来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有意识地降低污水排量以及污染程度,并倡导家家户户建立化粪池,在经化粪池初步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管网中进行后续处理。同时,“低成本”目标的实现也可通过提升水的重复利用来达成,对于经处理满足要求的污水可用作灌溉农田。
在农村地区实行雨污分流是提升生态环境、推进农村变革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能充分结合已有的地势地貌、管网设施,将雨污可有效分离开,并尽可能对其二次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