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杰 张心怡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京津冀地区各类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旅游经济区。长期以来,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一直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协同发展。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京津冀走上了区域产业协同的道路,其中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更是被视为未来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各旅游区之间的产业联系,这种联系在抽象意义上表现为各地之间在一定环境中按某种机制和模式形成的关系,通过协同产生新能量,目标是整体利益最大化和全局共赢。但从新形势来看,三地旅游协同发展尚需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本文提出京津冀旅游深度协同的概念。京津冀旅游深度协同的发展离不开路径的创新和机制的优化,只有在这两方面不断地探索,才能形成推动区域旅游业深度协同的强大动力,从而以此来开拓旅游深度协同发展领域,不断提高旅游深度协同发展水平,增强旅游深度协同发展后劲。
旅游业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在区域协同过程中,旅游往往是先锋队,是最容易切入的协同领域。京津冀三地地域相邻、唇齿相依、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基础设施相连,社会经济交流密切,使得本区具备了旅游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满足旅游协同发展的各项条件,所以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起步,但进展缓慢。京津冀旅游协同的实质性进展是伴随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而进行的,自2014年开始,三地的旅游管理部门每年召开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座谈会,使得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进入到崭新的阶段和达到了新的高度,京津冀在区域旅游产业协同方面步伐稳健,成效显著。在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方面,河北城际列车、京张高铁的投入使用,京秦高速、首都环线高速的开通,更有燕潮大桥以及张承两地的“草原天路”和“京承皇家御道”等众多旅游路线,京津冀正在稳步完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布局。在旅游资源整合方面,京津冀共同推出了多种旅游产品,如红色旅游线路、滑雪旅游线路等,三地还联合推动了京东休闲示范区的建设。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的暴发为全球旅游业笼罩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对旅游业的影响至今仍没有消除。为了有效地治理和防控疫情,我国推进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举国上下同心聚力、令行禁止,共同打好新冠疫情狙击战。但是疫情依旧对我国旅游业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在区域旅游经济上,由于游客接待量以及旅游收入的垂直下跌,更是使得本就处在发展瓶颈期的京津冀旅游业备受打击,也给三地旅游企业带来了现金流挑战,在巨大的收入损失及现金流的双重压力下,京津冀三地旅游业的深度协同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新冠疫情发生在京津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的节点上,对旅游发展影响之严重、持续时间之长,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对旅游供给和需求的演进方向产生了明显作用。旅游业复苏可期,但不可能再回到疫情之前的状态了,今后旅游竞争的主导因素也随之改变,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互联网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更加深入。
京津冀地区是京津冀协同、冬奥会举办等多个国家战略的耦合区,对旅游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临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日益临近,全世界对京津冀地区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2021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办情况后,在主持召开的筹办工作汇报会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期望通过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牵引京津冀走向深度协同。
新冠疫情的迅速蔓延使得全球旅游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全球旅游收入呈现负增长趋势,许多中小型的旅游企业在受到疫情强劲的冲击之后,纷纷倒闭,旅游业一片大好的形势不复从前。然而,在这种以负面效应为主的影响中,却也存在着许多未被给予足够重视的正面效应。这种正面效应体现了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只有把握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发展规律来制定合理的行动方案,才能真正地实现京津冀三地旅游业的深度协同发展。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未来疫情防控常态化将会大大地限制游客的数量以及游客在三地间便捷高效的流动下,要求旅游活动必须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进行,避免接触密集的人群。公共交通密集的人口流动带来的恐慌感可能会使游客将目标转向自驾出行,因此自驾游市场将会是疫后旅游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购车优惠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扩大自驾游游客基数的效果,从而推动自驾游市场的复苏与繁荣。京津冀三地自驾游市场合作由来已久,并且三地的交通一体化建设也在飞快地进行,只有抓住自驾游市场的机遇,才能进一步加深区域旅游业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区域旅游市场的活力,从而最终实现京津冀旅游深度协同的发展。
新冠疫情的暴发在某些程度上促进了旅游新业态的产生与发展。为了有效地防止疫情的传播,同时尽快恢复旅游经济,京津冀各地明确要求了景区接待游客的最大承载量,于是多个景区开始采用网络预约购票的形式来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借助大数据来实时对景区的人流量进行监测,还开展大量线上旅游业务。旅游企业“被迫”加强了自身数字化的运营与管理,旅游行业包括酒店、景区、饭店等均推出“无接触”服务,尽可能减少人员之间的接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旅游者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出行服务,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三地旅游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新冠疫情期间的“云看展”“云购物”以及旅游直播更是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旅游收入暴跌的压力,加快了旅游经济的复苏以及旅游消费模式的创新,使得“旅游者”在家就能获得丰富的体验感,旅游业线上渗透率迅速提升,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旅游业与当代科技的紧密结合。
新冠疫情会对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产生深远的影响。疫情防控要求游客与游客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因此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可能会呈现出明显的转向。旅游者将更倾向于选择户外旅游目的地,更多的是在室外进行旅游活动,而不是在狭小密闭的旅游环境之中。一方面,因为户外旅游活动可以很大程度地保持社交距离,降低病毒传播的概率,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的旅游活动状态,从而使得旅游者的体验感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另一方面,因疫情而长期困在家中的旅游者也更加渴望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缓解视觉上的压力。伴随户外旅游目的地客流量的急速上升,而一旦游客数量超过三地的旅游承载力,就会使得京津冀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影响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更不可能实现三地区域旅游的深度协同发展。
当下中国新冠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国外的疫情却总是呈现出反复的态势,我们必须进行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对于受冲击较大的旅游业来说,京津冀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困难出台有针对性的旅游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拨款帮助旅游企业支付员工工资。还可以通过减免税赋、延长贷款还款期限、调整还款方式等各项财政与金融扶持政策来缓解三地中小旅游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还可以向区域内消费者发放消费券,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发展线上旅游新模式,不断地拓展自身业务范围。
在京津冀范围的环京津地区具备自然生态空间大、位于城市周边、交通便利、旅游发展基础好等条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抓住机遇提升体育旅游、历史文化遗产、草原旅游等旅游产品品质,打造体育、历史文化、草原活动等旅游品牌。依托生态资源,着力开发体育活动、家庭亲子、康养保健为主题的高端旅游产品,打造世界体育运动休闲产业集群。要引导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兼业形态,坚决避免低质低价产品,围绕“体育+”“休闲+”等推动多元化产品供给和精准服务,满足健康养生和放飞心情需求,打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旅游目的地。
京津冀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与目的地要素整合和制度设计密切相关。一要整合体育、文化、旅游等多种要素资源,盘活淡季旅游资源,开发全天候的旅游产品,形成全年皆可游的旅游目的地;二要建设全时的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地域特色的休闲生活,让游客像本地居民一样便利地共享生活空间,促进旅游消费的全天候;三要抓住时机,大力提高京津冀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环境卫生水平和安全条件,使环境友好成为新常态。此外,还要围绕文化自信、生态文明、休闲健康等内容,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内容,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充分融合。有条件的目的地借助智慧旅游赋能旅游新体验,借鉴新零售重构旅游供应链。
新形势下,要实现京津冀旅游业的深度协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追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两大目标的关系。京津冀旅游业协同发展以来始终存在着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资源、利益分配等方面有失公允。因此,要着重优化区域旅游财税共享机制,强调区域旅游收入的公平分配以及税收的共同分担,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投入共担、利益共享”。为了解决区域间财政体制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可以将一部分地方税收作为国家支持用于当地旅游业的建设之中,这样既可以缩小三地因财政体制的不同而产生的税收差距,又可以为京津冀区域旅游的深度协同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保障。只有不断地优化三地旅游财税共享机制,才能解决阻碍区域旅游深度协同发展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环境问题是限制京津冀旅游业深度协同发展的一大阻碍,要不断地优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全面从严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地环境执法联动。还要把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环节中重要的约束条件,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始终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绝不能做出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牺牲环境的行为。此外,还可以建立生态功能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让旅游者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文化在旅游者中传播。从而使得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地改善与提升,实现京津冀旅游发展的绿色可持续,增强区域旅游的吸引力,最终推动区域旅游业的深度协同发展。
新形势下,京津冀必须进一步推进旅游业的数字化进程,优化数字化旅游管理体系机制,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统一,确保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与质量。应主动拥抱互联网,建设更及时的旅游质量监测平台、更融通的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以及更迅速的旅游应急管理平台,做到能够迅速识别突发事件,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影响。同时,三地旅游企业应加快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加大线上旅游的营销力度,同时保证旅游数据的安全性,筑牢互联网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安全防线。注意运用信息技术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只有不断地推进线上线下旅游活动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三京津冀旅游的深度协同发展。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自驾游已然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建设更是助力了三地自驾游市场的发展。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在安全因素以及购车优惠的双重作用下,会带来自驾游市场的新一轮增长,因此加快优化自驾游服务机制、构建完善的自驾游服务体系成为实现三地区域旅游深度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自驾游服务机制的优化可以从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出发,建立起一个极具三地资源特色、产业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公路服务体系。要有效地发挥京津冀自驾联盟的作用,积极开发自驾游线路,推动三地自驾游的协同发展,以此来焕活旅游者的自驾游热情。另外,还要持续完善景观道、观景台、营地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汽车租赁体系,达到降低旅游者出行困难,激活自驾游市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