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芳
(甘肃省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甘肃 甘南 746300)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既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一篇课文,教师一直在提倡阅读教学。但阅读这一学习活动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专心阅读、细心品悟,这对于极具探索精神的初中学生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为了帮助学生适应阅读课堂,习得语文技巧,教师从教学内容、手段、形式等方面对阅读课堂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造”。
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认识到虽然一直以来,教师与家长反复向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希望学生能够重视阅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阅读作为放松心情、拓展知识的首要活动。但在观察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后,教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由于科技的进步,学生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类电子产品与有趣的游戏、短视频等,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快速获取资讯、迅速习得知识,学生也习惯了阅读遇到瓶颈时马上打开手机查询不认识的词语,而不是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揣摩生词的意思。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难以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虽然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是十分缓慢的,但阅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改变着学生的思想、情感,且阅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不妨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重视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督促学生阅读,教师总是会在假期布置一些书单,鼓励学生在假期也不忘利用阅读的机会丰富自己。但在向学生询问阅读记录时,教师却发现学生的反馈大都是“阅读了几本书,这些书都是什么”,而在教师询问学生该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时,学生时有停顿,显然在阅读中囫囵吞枣,并没有关注阅读的质量,只想着应付作业。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开始认识到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分清主次,掌握浏览、略读、详读的区别,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能够关注自己究竟收获了什么,这些收获使得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明确该如何做等。首先,教师应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即好书是不怕读的,也就是一本书需要经过数次阅读才能将其精华全部“榨干”,并且学生在每次阅读的过程中都能收获不同的感悟,因此学生在读一本书时最少要经过三次的反复品读,才能说我已经“读过”这本书了。此外,许多学生经常向教师反映:“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但在复述或者回想这本书时,仍然难以避免遗忘一些人物的名字。”对于学生反映的这一问题,教师也有所体会,此时教师需要安慰学生遗忘是人脑记忆的规律,遗忘是不可避免的,学生需要坦然地接受这一过程,对于自己喜欢的书,通过反复阅读自然可以常读常新,也会减慢遗忘的顺速度,且每一次阅读都有收获,这些收获学生可能明确感受到,也可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隐藏在学生的思想与言行中,不易察觉。学生可以利用读书笔记等工具将自己感触颇深的内容记录下来,并时时回味,切实将这些书中的精华保存下来。此外,学生也需要明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阅读方法。在寻找关键信息时,学生完全可以采用浏览、跳读的方式。在获取文章大意时,也可以通过略读的方式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而以理解与领悟的目的来读文章时,学生就要专心致志、熟读精思,确保不会遗漏重要信息。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在阅读中收放自如,面对不同阅读材料选取不同阅读方法,在阅读中丰富自身素养。
对于阅读的定义,从字面意思来看无非就是通过眼睛的“阅”、嘴巴的“读”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意图。学生在阅读中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够从书本中获得作者思想的十分之七八就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关注,但在获得了文章的内容、了解了文章中心思想之后呢?学生所以为的阅读过程已经结束了,实际上,这也是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总是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家长能够看到其在阅读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但在观察阅读给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时,却发现学生的阅读成果止步在“作者说”,也就是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缺乏自主思考。诚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编纂成一本书、创作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的作者确实为人敬仰,但这也不意味着作为读者的学生的思考是无意义的、无足轻重的。阅读看似是文字的展示,实际上是思想的碰撞,作者的思想与经历能够支撑其创作出一篇文章,而读者带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观与思想情感来与作者展开较量,这一较量无非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学生被作者的思想所折服、与作者产生惺惺相惜之感;二是学生不认同甚至反对作者的观点并对其提出质疑。而通过该阅读过程,学生能够将自己思想与价值观中不完整、错误的部分进行修正,从而促进个人思想品德的培养。因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内化阅读,不再仅仅吸收阅读内容,而是将阅读过程所获得的感悟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武装自己,完善自身人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作为独立的、大写的人,自己的 思想与价值是珍贵的、独一无二的,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是处于相同的地位进行思想的交换,吸收作者思想之精华,摒弃作者思想之糟粕,培养独立之人格。这一阅读理念不仅需要贯彻到阅读过程,也应作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做人准则,只有思想独立,学生才不会为外界的纷纷扰扰所迷惑,在青春期也能做出符合自己的发展与成长的正确选择,面对诱惑时坚守内心,明确方向。
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认识到要让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阅读大量书籍,使学生培养明确的是非观念。许多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限制学生阅读书籍类型的倾向,美其名曰“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避免学生阅读负能量书籍”。而“负能量书籍”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这会使得教师开始大规模限制学生读一些娱乐性较强但缺乏文学性的书籍,或者避免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情感类的内容。这种限制的目的是将学生保护在象牙塔中,但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保护难以做到方方面面,将来学生仍有可能受到各种“负能量”的影响。而教师的保护则会使学生由于封闭的环境难以使学生培养起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辨别是非能力。因此,教师在倡导学生阅读时应避免明令禁止学生阅读一些书籍,而应采取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籍。教师不妨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在开展相关内容的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搜集相关的文章,深化学生的思想,借此开展系统的阅读拓展。例如,在开展《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教师围绕题目中的“智”字,分析讨论双方是怎样斗智斗勇的,并通过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此外,教师不妨借此机会为学生系统介绍《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习到了人物刻画的不同角度,施耐庵运用春秋笔法将《水浒传》中的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有声有色,这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技巧,提升语文综合素质。通过开展群文阅读的方式,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并以一篇文章带动学生对一类文章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与领悟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阅读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习得语文知识、陶冶情操,在阅读中自由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关键阶段,通过阅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形成语文素养,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在阅读中丰富自身的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