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021-01-02 16:01李春兰
科学咨询 2021年46期
关键词:沙包工匠劳动

李春兰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党的十九大中重点提及的内容[1]。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符合社会对学生的期许,也体现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定位。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应关注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将工匠精神真正融入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提升学生劳动意识与技术能力,使其真正热爱劳动、崇尚技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思想和技术基础。

一、开展工匠教育,渗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小学生来讲既陌生又亲切,是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重点。劳动与技术课程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做好工匠精神的合理渗透,将工匠精神内容融入课程当中,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专注态度,对完美品质的追求与向往,在课程指导中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工匠精神的内容。

工匠精神对小学生来讲比较陌生,如果只是简单地在实践中进行渗透并不能真正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内涵[2]。因此教师应做好工匠精神的讲解和说明,每个劳动与技术课中都可以专门腾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工匠精神的内容。如精益与专注精神的培养,教师就可以通过列举大国工匠真人事迹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精益求精,什么是专注。如列举“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御用画纸”周东红、精密度达到“丝”级顾秋亮、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宁允展等人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树立起精益求精与专注的精神;此外在敬业、创新等方面教师可以播放历届学生在劳动与技术中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接收到的劳动与技术内容是一样的,但最终的作品是多样性的。每一个作品都体现了学生的不同思路,也体现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真实想法,体现了学生的创新与应用,通过学生作品展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在劳动与技术实践中学会创新。工匠精神不是仅限于四个字而是有着具体的外延,因此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科学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工匠精神的实质进行有效的结合。在科普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群体思想的渗透,确保每一堂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学生在工匠精神的理解方面都有所提升。

二、开展实践教育,感受工匠魅力

小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简单地说几句话,做几件事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工匠的魅力,了解什么是大国工匠,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实践中的作用,通过引导的方式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从而强化学生的工匠意识[3]。

以《制作礼品盒》为例,在制作时教师通常会为学生提供多个礼品盒的样式让学生观察和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观看礼品盒时很容易一带而过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礼品盒进行实践,这种选择和实践不符合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容易对后续学生的实践造成影响。因此在指导过程中针对学生只是简单选择自己喜欢的礼品就准备实践的情况教师可以进行问题引导:你挑选出了喜欢的礼品盒,那么你观察了礼品盒有什么特征没有?除了外形漂亮、挂饰丰富、色彩多样以外是否观察了礼品盒的其他部位,如礼品盒的盖面和盖底厚度,礼品盒的高度是多少?盖面、盖底的长度是多少?侧面高度是多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对自己选择的礼品盒进行观察,观察盖面的长宽厚度、盖底的长宽和厚度、侧面的长宽和厚度,将所有策略的数据进行统一记录并对礼品盒进行简单的拆卸,了解侧面和盖底的粘合方式,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的方式了解礼品盒的基本情况和内容,为学生的实践准备必要的素材[4]。礼品盒分析的过程就是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事物时不能简单地看一眼就操作,而是要学会对事物进行仔细的分析,测量必要的数据如长宽高、厚度等。同时对相关的技术标准如底面和侧面的粘贴方式等进行细致分析,了解不同粘贴方式可能产生的后果并推测需要的粘合剂的数量。通过细致分析的方式学生对礼品盒的相关内容进行掌握,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对礼品盒进行重新设计并优化,做出礼品盒的直观图标明主要的技术节点和内容,做好实践前的必要准备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实践做好准备,实现胸有成竹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与自身实践的关系,践行工匠精神的内容。实践教育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非常重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形象思维转为逻辑、抽象思维,逐渐通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学会感性地模仿还需要通过理性分析的方式找到对应的内容,利用实践分解内容并完成构建,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初认识。

三、实地参观学习,了解大国工匠

工匠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层面而是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切实体会大国工匠的精神,理解什么是工匠。因此劳动与技术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和学生需要的合理引导,让学生走出学校与实践基地、合作企业等进行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当中进行实地参观,了解大国工匠的具体内容。

以“泥蔬果”“泥碗”“泥笔筒”系列课程为例,在完成泥塑学习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泥塑、瓷器生产工厂实地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的方式了解泥塑、瓷器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专一的态度[5]。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手工艺人在技术上的细致,对技术的追求,一点儿小的瑕疵都不放过,如泥碗的最后一步是用手指蘸水抹光碗的表面。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地沾了沾水,有的学生虽然抹光碗的表面但没有注意凹凸不平的现象,导致最终的成品美观度不够。而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单纯一个泥碗表面的抹光就需要多个工序,除了水抹光以外还需要各种的工具进行二次抹平,通过观察的方式学生认识到了碗表面抹光的多个工序自然会对照自己的泥碗作品进行反思,从而起到反思作品、精益求精的效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现场制作泥碗并对学生成品进行烧制,让学生对烧制后的泥碗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看似抹光的泥碗表面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包括凹凸不平、气泡等。这些都会对泥碗最后的烧制产生负面效应,甚至会导致泥碗在烧制过程中碎掉。通过实际的参观学习、实践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精益求精的重要性,了解手工艺人在制作过程中的严谨精神,从而渗透大国工匠的意识和精神,提升小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应用时的严谨性,提升小学生工匠精神并转化为自身在学习中的具体行动与思想。实地参观学习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利用实地参观的优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了解自身与工匠之间的差异,进而提升小学生自身的工匠意识。

四、鼓励自主探究,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与培养,因此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提升小学生的工匠意识。

以“吉祥结挂饰”为例,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按照定—编—抽—修的步骤进行制作。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如拉内耳时拉不动,部分学生发现问题以后不是主动与其他人讨论,而是得过且过等着教师讲解这部分内容,学生的学习被动性比较强。因此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讲解吉祥结挂饰以后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讨论与交流,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拉内耳拉不动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之间先行讨论,与其他学生交流是否有“拉动内耳”的情况,通过学生交流的方式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6]。学生交流过程中针对内耳拉不动,部分学生掌握了拉绳子要均匀拉紧,然后内耳就会容易拉动,如果拉绳子用力不均匀或者力气比较大,那么抽拉内耳一定困难,在找出问题解决方法以后可以在班级学生群体中进行交流,能使吉祥结顺利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是等着老师给出答案,而是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主动学习其他学生的经验是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和思想转变的重要特征,也是学生工匠精神树立的具体体现。此外在挂饰的选择和搭配方面包括珠子、穗子等教师都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和选用,在搭配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并进行调换不指定唯一样式,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审美最终制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当然在设计过程中,因为学生审美和选择的不同也会出现一些差异甚至会出现一些争执,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教师只需要简单指导即可,不能过多干涉。工匠意识的培养单纯依靠教师的指导是不够的,需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对此教师需要提出具体的问题,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自我实践、自我应用、自我发挥,让学生主动参与变化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五、坚持言传身教,渗透工匠精神

教师是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示范对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做好言传身教的工作,在劳动与技术课程指导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通过自身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感受工匠精神,自觉在行动和思想上践行工匠精神,真正提升学生的工匠意识[7]。

以“缝沙包”为例,学生缝沙包的成品问题比较多,有的沙包颜色搭配不合理,有的沙包缝针不密集导致有沙子漏出,有的沙包布料大材料少,这些问题如果得过且过显然不符合工匠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因此教师在缝沙包的制作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问题沙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精益求精,不得过且过、对漏沙子的沙包要进行返工,分析漏沙子的原因。通过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漏沙子的原因,主要是针脚不密集,导致漏沙子然后根据原因进行返工,用回针法将两邻边进行二次缝合,针脚要求尽可能密集,如果还漏需要对布料的邻边二次对折;针对沙包颜色不搭配,成品不美观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沙包制作的示范,从布料的选取、颜色的搭配、形状的设计一一进行分析并实践。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教师在制作过程中的选择,了解每一步与最后成品美观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教师示范以后需要引导学生二次进行实践,避免“我看懂了就是不愿意操作”的情况发生。让学生在二次返工的过程中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受到前后两次成品的不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创造的价值,从而渗透工匠精神的内容。言传身教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通过实践+教师示范的方式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什么是工匠,在行为上践行工匠,从而帮助小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形成工匠精神。

六、结束语

工匠精神在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有所体现,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渗透,帮助小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内容,提升小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认识。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实践、教师的以身作则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自觉将工匠精神与自身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升小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沙包工匠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丢沙包
工匠神形
扔沙包
热爱劳动
缤纷沙包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