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鸿君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吉林延边 133002)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也为分学科面试,则更为加强了对学科的专业性考查。这便与如今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突。笔者通过对小学教育全科培养的学生个别访谈发现,小学全科培养的学生,出现积极性不高、学科专业知识匮乏、教育教学设计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分析发现小学全科培养体系不完善、教师资格证考试难度增加这两大时代背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具体的对策。
对小学全科培养的概念,学界一直没有明确,有倾向于教师可以教授多门学科,也有倾向于教师具有多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的种种说法。在周志艳、漆福刚的《新时代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中表示小学全科教师是相对于分科教学(学科)教师而言的,综合能力是其主要特征和关键内涵,主要体现在多学科教学胜任能力和跨学科综合教学胜任能力两方面。[1]但从目前来看,小学全科教师大多就职于农村地区的小学,几乎都为多学科教师,承担多学科教学,实质是为解决落后的农村地区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故笔者认为,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更倾向于培养能担任多学科教学的教师,即一名教师可以担任多门学科教学任务。
师范生方面:首先师范生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关注度极低,对全科培养的态度不明确、不关注,甚至产生抵触。对小学教师的职业理解不够。因为教师资格证考试仍以分科考试进行,所以师范生大多会在内心已确定好自己的方向,隐性地将各个学科割裂,即使在学校全科培养的课程设置下,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不想考的科目也只是为了学分。这就使得全科培养的落实产生困难。其次,小学全科教师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从事教学工作,生活条件、教学条件、小学生综合素质等都无法与城市相比。师范生毕业之后更倾向于城市重点小学,然而城市中的重点小学教师队伍庞大,不缺乏教师,在这个基础上更加追求教师的水平高低,更愿意招聘专业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故从就业方面考虑,师范生则更倾向于分科培养模式,对自己不考虑的学科积极性不高,更愿意在一门学科上下功夫。
高校教师方面:高校教师对本学科的教学要求不高,面对师范生自由选择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高校教师对师范生的学习程度也不会提过高要求。其次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进入网络时代,部分教师仍旧囿于传统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由“人灌”变为“电灌”[2],不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所谓的全科培养也就只是流于表面,并未发生实际意义上的学习和知识积累。
由于实行全科培养,各个学科的课时安排就会相对紧张,师范生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等学科的知识,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部分高校还设置了音乐、舞蹈等综合实践类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内容繁多,师范生的课业繁重。然而所学的知识与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缺少精通的学科专业知识。表现出课程设置广而不精。对缺少学科专业知识,以笔者所在学校语文学科开设的课程为例。
首先,语文学科偏重于各个文学史的学习,缺乏阅读的实践,文学素养不高。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高校教师在讲解中注重介绍理论性知识,了解当时文学的优秀作品及写作风格。并未明确提出师范生必须去阅读,导致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比如《罗兰之歌》在艺术上比较完美,诗中用重叠和对比的手法,风格粗犷朴素。学生在没有读过《罗兰之歌》的情况下如何去理解、去分析。不经历阅读的过程,就无法掌握阅读方法,也无法形成完备的阅读体系。
其次,注重教的方法,缺乏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因目前本科阶段师范生在高中阶段就进行分科培养,知识间已形成学科壁垒[3],一些师范生在初高中阶段语文的知识体系就不完备,自身对语文的文体、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基础性知识没掌握,而在专业学习中教师更偏重于传授师范生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等,师范生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清楚,要知道明确教学内容的过程要在制定教学方法之前,也就是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育内容来制定。而忽视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便无法精准地找到教学内容,就更不要提教学方法,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首先,师范生对课程标准的解读钻研不够,不考虑学科学习的整体性、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联系。师范生往往不会撰写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相互之间无联系。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导向。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后面的教学也不清楚如何进行。
其次,师范生对教材内容陌生。加之上面举例所说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导致自己对知识需要重新学习,去查阅大量的教参等辅助资料,自己先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找到大量的知识点,专业知识不充分,又很难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建立联系,导致教学内容繁多且离散,缺乏自己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最后,不了解学情,对小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不清楚。掌握学情是教育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在备课中的关键就是“备学生”,教师的预设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而师范生们在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时因为不清楚学情,故找不到教学重点、难点,也不清楚教学环节怎么安排,教学设计往往是混乱的。主要原因为师范生们大多在教室中学习理论课,很少接触小学生,对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清楚。
2012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小学教师全科培养模式”。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型教师[4]。2020年教育部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其中仍涉及加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可见,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备受重视但仍处于落实阶段,李瑞和周海银在《全科教师培养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对某些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以及课程计划的调查中发现了以下问题。①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对“全科教师”的定位不明确。在实际制定的培养目标中未做出调整革新,依然按照原有的模式培养小学教师,并没有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区分开来。②课程计划与培养目标的匹配性不足,结构失调。③课程内容设置拼盘,泛而不精。[5]课程计划结构失调,例如课程安排滞后于教师资格考试。以笔者所在大学为例,教师资格证考试为大三开始报名,考试内容已经涉及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而学校安排的课程在大三的上学期没有学习教育教学设计的内容。这导致师范生在准备考试阶段需要参考各个教育考试机构的答案,而其答案五花八门,师范生需要在多样的教学设计中盲目地筛选自己认为好的答案。学习没有一定的标准,在头脑中很难构建这一知识的框架。有少数同学根据自己的总结,可能会形成自己对这一领域的“套路、模板”,但是却不适用于所有题型,一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则很难再改变。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中虽然综合性知识不少,但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还是偏重于学科专业性考查,面试也是按照学科报名和分组的。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明确标注考试类别,也明确标注任教学科。[6]对各门学科的专业性知识和专业性能力的考查难度加大。
综上所述,在落实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中,各高校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备的全科培养体系。因此,不完备的全科培养体系和对专业要求日渐提高的资格考试产生的矛盾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首先,专业在选择生源时应对职业热情予以重视,选择一些对教师行业富有热情的学生。其次,专业应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家政策、社会环境。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师范生关注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就业环境等相关内容,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明确的认识,设置一个合理的目标。再次,使师范生了解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提高对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如设置现实的情境教学中学生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教师不能假装没听见,但又不能胡乱编造,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再如语文教学中涉及品德方面的知识,小学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要求小学教育师范生必须掌握多学科知识。最后,举办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题讲座,紧跟国家政策的推行,与时俱进。
课程设置不仅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教师特定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也是极其重要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注重知识面的拓展,注重知识层次的深化。师范生必须对学科课程标准了如指掌,学习小学教材,将课程标准与教材联系起来,深入理解,并融入自己的思想。可邀请小学教师进入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传授教学实际中小学生的学习难点,如何备课、上课,如何研读教材,撰写教学目标、寻找教学内容。分享现实教学情境的各种经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实际问题。
教学实践综合课程应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的学习最后都应归结于实践。专业可通过模拟课堂教学,使师范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经历制定教学目标、备课上课,反思与改进等过程。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还可以组织师范生进入小学校园,观看小学教师公开课,与小学生接触、与小学教学接触,让师范生充分感受教育氛围,真实地去了解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小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掌握。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比赛,并积极引导师范生参加,在展示的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逐步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为真正步入校园做好衔接。
课程设置要从师范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原有经验、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等方面考虑。高校教师首先要摸清学情,大致掌握师范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师范生的抽象理解水平,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其次,要考虑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时间,在大三考试前应完成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通识性的教学,了解学科专业性知识。最后要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布局学科设置。教育实践类课程要贯穿整个本科阶段,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需要安排在教育教学设计之前。
综上所述,小学全科培养体系需要改进,随着各个高校的积极探索,各个卓越教师的深层分析,已经涌现很多对全科培养问题的研究,但对具体的实施后的跟踪调查还比较欠缺,因此,一方面要继续结合小学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发现培养方案中的问题,探究解决方法;另一方面要跟踪学生的学习动态,总结经验。相信未来的小学教育全科培养体系必定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