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霞
(屏山县屏边民族中心学校 四川宜宾 645350)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偏远的山区,有的地区还居住着多种民族,这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基础阶段。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家长大多数不会书写汉字,有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说普通话的少之又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也是不说普通话,没见过汉字的书写,这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不便,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从说普通话教起。少数民族的家长也不能在课外时间辅导学生作业,学生缺少监督,课外学习积极性不高,所有作业和辅导都要在学校进行,这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想着到年龄就跟着父母去打工。偏远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互联网和多媒体,没有途径增加视野,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人们思想比较落后和封闭,不了解知识的重要性,普遍有“自己没有知识能生存,所以孩子没有知识也能生存”的心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类,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向高层次的需求发展。而更高层次的创造力、自觉性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建立在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上的,只有满足了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1]。教师关爱学生,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会产生自信心,自我肯定,从而投入更多精力在学习上。
例如,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陪伴,教师可以扮演家长的角色,时常进行家访,积极和学生谈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解决困难。教师对低年级的学生更应该事无巨细地关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弥补学生内心的缺失。当学生满足了尊重与爱的需求,才能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发展。通过学习来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身的发展。
预习是学习的前提,学生通过预习能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产生对新知识的疑问。教师鼓励学生将问题记下,在课堂上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初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方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教师领导学生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学习不懂再问教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分一分,认识图形”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进行预习,通过课本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图形,学生可以自行总结各个图形的规律。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以防教师讲课时忘记。教师进行新授课讲课时,学生再听一遍教师的讲课,对图形能够产生更清晰的理解,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讲课时提到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个别的问题教师没有提到,学生可以进行提问。这些问题可能不止一个学生遇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能让有类似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答案。这种练习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主动学习。学生学不会,就会越学越吃力,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对此,教师讲课时应该做到细致,针对知识点进行精讲、细讲。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上进行提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随时提出问题,积极解决,这样学生脑中没有疑问,知识点清晰,学习会变得简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一个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大家会不自觉地向他看齐,有助于营造积极学习的班级氛围[2]。
例如,“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这节课带领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些都是规则图形,学生总是有千奇百怪的想法,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有什么想法直接提问,在教师解答后,学生会对课本有更清晰的理解。比如,一个学生问把三角形和正方形拼接在一起,组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应耐心解释。通过教师的解释,学生能够清晰了解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对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也会更加清楚。通过问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教育基础薄弱,家长和学生都没有对学习和知识抱有正确的认识,各地区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教师应因势利导,认清自己面对的问题才能有行之有效地解决。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一个过程,教师不用操之过急,应勤于查找相关资料,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教学方法。